雒莉芳


【摘?要】?目的:探討中藥人工周期療法對人流術后月經過少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110例人流術后月經過少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服用補佳樂聯合安宮黃體酮,觀察組使用中藥人工周期療法聯合耳穴貼壓。結果:觀察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和經期時間均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的子宮內膜厚度和經期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藥人工周期療法對人流術后月經過少有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中藥人工周期療法;人流術;月經過少
文章編號:WHR2020064014
月經過少是女性的常見病,引發月經過少的原因較多,目前,由于人流術后宮腔粘連所造成的月經過少的發病率不斷升高,若不及時治療月經過少,可發展成不孕和閉經,降低女性的生活質量[1]。本研究分析了中藥人工周期療法對人流術后月經過少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110例人流術后月經過少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5例,年齡18~36歲,平均年齡(33.57±2.67)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17±0.52)年;初潮平均年齡(13.49±1.27)歲。對照組55例,年齡18~36歲,平均年齡(33.62±2.73)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24±0.61)年;初潮平均年齡(14.41±1.71)歲。兩組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在經期第5天開始服用補佳樂,1片/次,每日1次,飯后服用;后半期加用安宮黃體酮5片/次,晚飯后服用,連服21d。于撤藥性出血第5天開始下一周期連用3個月。
觀察組:中藥人工周期療法:1)在經前期以溫補腎陽療法為主,服用促黃體湯。處方組成:桑寄生15g、續斷15g、菟絲子15g、雞血藤15g、川牛膝15g、巴戟天12g、仙茅12g、補骨脂10g、阿膠10g、當歸10g。2)在經間期以溫陽通絡活血和滋陰養血療法為主,服用促排卵湯。處方組成:雞血藤15g、淫羊藿15g、川牛膝15g、當歸10g、桃仁10g、川芎10g、澤蘭10g、巴戟天10g、仙茅12g、丹參12g、續斷9g、紅花8g。3)在經后期以滋陰養血和補腎填精療法為主,服用促卵泡湯。處方組成:枸杞子15g、覆盆子15g、菟絲子15g、女貞子15g、白芍15g、旱蓮草15g、當歸12g、五味子10g、熟地黃10g、川芎10g、車前子10g。4)在行經期以行氣活血化瘀療法為主,服用調經湯。處方組成:雞血藤15g、益母草15g、當歸12g、紅花10g、桃仁10g、川芎10g、丹參10g、赤芍10g、熟地黃10g、香附10g。在患者月經周期的第6天,服用6劑促卵泡湯,然后服用5劑促排卵湯,再服用10劑促黃體湯,在患者經前的2d服用7劑調經湯。耳穴貼壓:消毒耳穴內生殖器、內分泌、腎、神門、交感皮膚,貼壓耳穴壓貼丸,指導月經過少患者每天按壓3次,以耳穴出現酸脹疼痛感覺為宜,雙耳交替,每次按壓5min,共1個月。觀察組使用中藥周期療法聯合耳穴貼壓。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療效:1)治愈:停藥后患者的月經量恢復到以前的月經量;2)顯效:停藥后患者的月經量顯著增加,達到以前月經量的2/3以上;3)有效:停藥后患者的月經量增多,達到以前月經量的1/3~2/3;4)無效:月經量沒有增加。
比較兩組的子宮內膜厚度和經期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和經期時間對比
治療后,兩組的子宮內膜厚度和經期時間均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月經過少是指月經量顯著減少,月經周期正常,甚至點滴即凈,或經期小于兩天[2]。中醫學認為,天癸、腎氣、胞宮、沖任與月經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3]。人工流產術所采用的吸刮器械可以對胞脈和胞宮造成直接的損傷,瘀血阻滯而引起月經過少,甚至閉經[4]。加上人流時患者的心理情況大多比較害怕,肝郁則腎亦郁,使腎精的虧損程度明顯加劇。中藥人工周期療法是按照患者月經周期不同時期氣血以及腎氣的改變情況,以補腎法為原則,將周期性辨證用藥與月經周期中機體卵巢的周期性改變進行結合,即結合月經周期中機體不同時期的氣血盈虧變化的規律以及腎陰陽消長、轉化節律,在不同時間服用不同的方藥[5]。經前期:女性在排卵后,機體內的陽氣慢慢生長充盛,基礎體溫表現為高溫相。治療原則主要為溫補腎陽,以促進體內的黃體發育以及功能健全。經后期:腎虛精虧,陽消陰長,血海空虛,基礎體溫主要表現為低溫相。治療原則主要為滋陰養血以及補腎填精,以有效促進機體卵泡的發育。經間期:機體陰陽轉化,陰極陽生,陰消陽長,基礎體溫從低轉化為高。治療方法應當在原滋陰養血的基礎之上,加入溫陽通絡活血藥物,促進卵子排出。行經期:女性陽極則陰生,陽氣至旺,基礎體溫出現降低,體內的子宮內膜發生脫落和出血。治療原則主要為活血化瘀,通過對機體內“腎-天癸-沖任-胞宮”之間的平衡進行有效的調節,使性腺的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有效調整內環境,使沖任得養,精血充足,氣血流通,發揮調節血量的正常效果。本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的子宮內膜厚度和經期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藥周期療法聯合耳穴貼壓能增加子宮內膜厚度,延長經期時間。
綜上所述,中藥人工周期療法對人流術后月經過少有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郭琴琴,王曉濱,郭蓉蓉,等.原因不明月經過少的病因病機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08(23):174-176.
[2]?張利,黃素英.育腎調沖法治療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月經過少32例[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6,39(01):89-91.
[3]?沈四妹,夏淑芳,鐘海英,等.中西醫結合防治人工流產后月經失調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6):103-104.
[4]?吳麗莉,李萬斌.“益五合方”聯合雌孕激素人工周期治療腎虛血瘀型中-重度宮腔粘連術后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17):113-115.
[5]?蔡美穗.溫胞飲配合人工周期療法治療腎陽虛型卵巢早衰75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