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正美
摘 要:小麥是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其生產水平與我國糧食安全生產密切相關。該文結合埇橋區的小麥種植實踐,從病蟲草害防治、施肥澆水、預防“倒春寒”等方面對小麥春季管理技術要點進行了總結,以期為埇橋區的小麥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春季管理;技術要點;埇橋區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5-0051-02
小麥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的重要夏糧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hm2左右,因此做好小麥生產管理對當地糧食生產安全意義重大。小麥生產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是春季階段的管理,對小麥產量形成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與小麥的豐產豐收關系密切[1]。埇橋區多數地區小麥適期播種的比例大,播種時天氣及土壤墑情均處于適宜水平,一般長勢較旺,春季容易發生凍害風險。因此,筆者結合多年實踐,總結探討了小麥春季管理的技術要點。
1 結合苗情,科學追肥
結合苗情,采取分類管理的措施,積極控旺促弱,科學追肥。對于地力水平較差、底肥未施足而表現出缺肥癥狀的小麥田,或播期過晚、苗情長勢弱的麥田,要趁早春時節降雨盡早追施返青肥,一般施肥量為尿素75~120kg/hm2、高氮復混肥120~150kg/hm2[2]。
對于一、二類麥田,普施拔節肥,埇橋區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初進行。未追施返青肥的麥田,要早施拔節肥,可在每年3月中旬趁降雨追施尿素120~150kg/hm2;對于已經追施返青肥的麥田,根據麥苗長勢適當推遲拔節肥的追施,可在每年的3月底至4月上旬施肥,一般追施尿素75~120kg/hm2。施肥盡量不要直接撒施,條件允許可選擇機械均勻追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對于三類苗,當日平均氣溫持續穩定在5℃以上時,可施入尿素75~120kg/hm2,促弱轉壯。如果麥田內的地力水平較高、莖蘗數在1050萬~1200萬/hm2,可在小麥拔節中后期追肥澆水,以提高產量[2];如果地力水平一般、平均群體莖蘗數在900萬~1050萬/hm2,可在小麥剛進入拔節期時趁澆水施入尿素150kg/hm2。
2 結合墑情,科學灌溉
土壤墑情是小麥生產中的重要制約性因素,尤其是秋冬春季節若遇連續干旱,可對小麥產量造成嚴重影響。經過多年實踐調查,筆者發現春季科學的灌溉措施有助于小麥增產[3]。如果春季遭遇干旱氣候,要及時進行抗旱保苗。灌溉方式包括噴灌、溝灌等,不可大水漫灌,以免因局部排水不暢而導致麥田發生漬害。另外,早春時只要土壤墑情適宜,盡量不要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影響土壤透氣性,最終導致麥苗生長延緩。
3 結合草情,科學除草
一般建議在冬前對麥田雜草進行化除,尤其是禾本科雜草,冬前防除的效果較好[1]。若麥田冬前沒有實施化學除草,則起身期要加強除草??稍谌站鶜鉁爻^5℃、晴朗無風的天氣進行噴霧防除,拔節期前結束。具體用量嚴格按照所選藥劑說明書實施,避免產生藥害。具體藥劑可結合田間雜草類型科學選擇,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操作,防止發生藥害。對于豬殃殃、播娘蒿等闊葉雜草的防除,藥劑可選擇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橛?50mL/hm2、20%雙氟·氟氯酯水分散粒75~105g/hm2等,對水600kg/hm2進行莖葉噴霧。對于看麥娘、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的防除,可在麥田內的看麥娘2葉到小麥拔節前進行防治,藥劑選擇6.9%精惡唑禾草靈(驃馬)水乳600~900mL/hm2或15%炔草酯微乳劑300~450g/hm2或7.5%啶磺草胺(優先)水分散粒劑180~240g/hm2,對水600kg/hm2進行莖葉噴霧。對于禾本科、闊葉雜草混生的小麥田雜草的防除,可選擇18%氯吡·炔草酯懸浮劑600~750g/hm2或7%雙氟·炔草酯可分散油懸浮劑750~900g/hm2,對水600kg/hm2進行莖葉噴霧。
4 結合除草,科學化控
小麥進入返青至拔節期間,如果群體密度過大、平均莖蘗數在1650萬/hm2以上,或者栽植的品種抗倒能力差,可在化學除草的同時實施科學的化控措施,藥劑選擇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750g/hm2或10%壯豐安可濕性粉劑375g/hm2,對水600kg/hm2對準葉面均勻噴施 [3]。
5 結合病蟲情,科學防治
埇橋區小麥生產中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赤霉病、銹病、白粉病、葉枯病、麥蜘蛛、蚜蟲、吸漿蟲等,應及時開展監測,為科學防治提供指導[1]。病蟲害的防治實施綠色防控、聯防聯治,確保精準用藥。紋枯病、蚜蟲、紅蜘蛛等容易在春季發生,當紋枯病的病株率超過10%、蚜蟲密度超過500頭/100株、麥蜘蛛蟲口密度超過100頭/33.3cm時即可針對性地選擇藥劑防治[3]。小麥紋枯病常在小麥返青期至拔節期發生,可選擇37%井岡·蠟芽菌可濕性粉劑1050g/hm2、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900g/hm2或5%己唑醇可濕性粉劑750g/hm2等對水進行均勻噴霧,發病程度重的麥田可隔5~7d再防治1次;防治時間宜選擇在清晨有露水時,藥劑溶液在露水的作用下能更快到達麥苗基部,提高藥劑防效[4-5]。小麥紅蜘蛛的防治藥劑可選擇2.5%聯苯菊酯乳油1050g/hm2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0g/hm2,對水450kg/hm2進行噴霧。小麥蚜蟲的防治藥劑可選擇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0g/hm2、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1050g/hm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25g/hm2、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600g/hm2、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20~150g/hm2等,也可兼治田間的吸漿蟲、灰飛虱等。殺菌、殺蟲性的藥劑盡量混合應用,按照說明書進行二次稀釋[6]。
6 結合天氣,預防“倒春寒”
埇橋區一般在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容易發生“倒春寒”,導致地表溫度降至冰點以下[1]。2013年4月8日,埇橋區遭遇低溫天氣,最低溫在-8℃左右,導致很多小麥田發生凍害。因此要及時關注天氣情況,以便在降溫之前做好灌溉工作,確保土壤墑情充足,調節地表小氣候條件,降低凍害程度。凍害發生后,可采取澆水、追肥等措施進行及時補救。肥料類型選擇速效性的氮肥等,也可選擇尿素、磷酸二氫鉀等混合液對準葉面噴施,為小麥盡快恢復生長提供足夠的養分。
做好田間鎮壓、劃鋤工作,實現土壤保墑增溫,減輕“倒春寒”的危害[2]。通過鎮壓,可將土塊充分壓碎,起到彌封土壤裂縫的效果,使因冬季凍融作用而疏松的土壤得以沉實,使土壤與根系連接更加緊密,創造利用根系吸收養分和水分的條件,降低土壤水分蒸發的速度。有些干旱地塊缺乏水澆條件,可在土壤化凍后及時鎮壓,利用土壤下層的水分發揮提墑、保墑、抗旱的效果;若小麥植株長勢過旺,可在起身期前后進行鎮壓,對控制地上部的旺長效果顯著,一般鎮壓2~3次。鎮壓的同時進行劃鋤,以達到促進土壤上松下實、提墑保墑增溫抗旱的作用,減少因“倒春寒”等災害性天氣導致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斑耀華,李艷梅,王喆,等.小麥春季管理技術要點[J].種業導刊,2009(5):19.
[2]陳剛,劉素貞.河南小麥春季管理技術要點[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5(12):26,34.
[3]李志鵬,侯繼森,王軍,等.小麥春季科學管理技術要點[J].河北農業科技,2008 (21):12.
[4]畢杰.小麥春季管理技術要點[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3(6):8.
[5]夏依扎提,薩提瓦爾德.新源縣冬小麥春季田間管理技術要點及雜草防治建議[J].新農村:黑龍江,2018(9):20.
[6]張文舉.淮北地區中強筋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及春季管理[J].安徽農學通報,2011(10):102-103.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