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麗 柳廣斌 郭勇慶 李耀坤 鄧銘 劉德武
摘 要:動物科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專業,動物生產類課程作為動物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當前在課程教學模式方面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知識體系陳舊、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該文介紹了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從教學團隊管理、優質資源整合、知識體系優化、改革教學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對動物生產類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創新與實踐。
關鍵詞:“雙師雙能型”;知識體系;教學資源;新興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5-0166-03
畜牧業是關系民生大計的重要支柱產業。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對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動物科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專業,動物生產類課程作為動物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雖然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已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資料和經驗,但在課程教學模式方面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技術,輕管理”“重基礎,輕前沿”“重傳承,輕創新”“重講授、輕交流”等問題。在傳統授課中,動物生產類課程長期以學校作為唯一的主體,以校內課堂教學理論為主,而忽視了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產生了“黑板上養豬”“圖片學養牛”等專業理論和生產實踐脫節的問題;過分以專業技術理論設定課程的知識體系,輕視畜牧業經營管理和產業經濟理論;過分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學科新理論,導致課程知識體系前沿性和創新性不足;未結合先進理念和技術手段進行有效的創新,實驗課知識體系較陳舊,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和設計實驗的能力;忽視了以學生為中心,不注重與學生互動交流,課堂枯燥乏味,學生欠缺主動思考和質疑的能力。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所在的動物生產教學團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緊密依托長期以來建立的“產學研”合作優勢,積極拓展和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創新課程建設模式和管理機制,結合本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更新和優化課程知識體系,運用多種新型教學手段,綜合改革動物生產類課程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互教互學,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兼顧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為今后從事畜牧生產技術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1 構建“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
動物生產類課程“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構成如下:校內教師包括2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講師、1名實驗師(兼事務管理),他們不僅理論基礎扎實,而且生產實踐能力強。全部8名教師均擔任廣東省企業科技特派員,5名教師具有1~2年的企業生產實踐經歷,5名教師擔任企業生產顧問,1名教師全職在溫氏集團掛職,共承擔企業研發項目36項;聘任企業導師33名,均為一線技術負責人,生產實踐經驗豐富。教學課程包括《動物生產學》《養牛學》《養禽學》《養豬學》《養羊學》《養兔學》《畜牧學》《飼料生物技術》《畜牧產業經濟》《畜牧業經營管理》理論課程及相應的實踐實習課程。
校內外導師共建“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實現校內外教師隊伍的有機整合,建立校內外教師協同授課與指導模式,開展協同制訂教學方案、協同實施實踐教學、協同指導實習實訓和協同評價教學效果,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培養人才3個方面融合滲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結合人員梯度建設、教務管理和《動物科學學院教學團隊負責人更換制度》,保障教學團隊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2 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創新實踐實訓模式,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為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動物生產教學團隊依托產業優勢,通過校企聯合和產學研合作,積極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外教學資源。本團隊在與溫氏集團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先后與10多家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深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除了為學生開展課程實習、科技創新和畢業論文創造良好的基地條件外,校內教師也通過企業特派員、教師實踐訓練等途徑提升自身的實踐與創新教育能力。
團隊邀請在企業掛職的教師為本科生以專題的形式授課,將集約化畜牧生產技術、管理、信息等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以本科生“雙導師制”為核心,建立了校內外導師協同授課模式。動物生產團隊教師與校外導師協同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協同制訂課程教學方案。根據養殖業的技術要求和校外基地的教學承載能力,制訂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的教學計劃;(2)協同實施專業課教學。將專業課教學從教室搬到校內外基地,由校內教師和校外技術人員協同實施現場授課;(3)協同指導專業課實習。學生分小組制訂實習方案,在基地和實習點分階段實施。校內教師和校外導師協同指導,并組織現場考核;(4)協同評價教學效果。學生的專業課考試與考核成績由校內外教師共同評定,強化實踐技能的培養。
3 以學科前沿為引導,優化課程知識體系,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傳統動物生產類課程的知識體系存在“重基礎,輕前沿”、“重傳承,輕創新”的問題,教師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學科新理論新進展的更新,導致課程體系前沿性和創新性不足,學生所學的知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為此,動物生產教學團隊以學科前沿為引導, 通過引入產業發展新動態、新技術以及新的科研成果,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的對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作為教學與科研并重型學科,動物生產團隊教師承擔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任務,熟悉本學科最新的研究進展與成果,團隊教師將最新的動態和成果與課程教學相融合,不斷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以科研促教學,科教協同培養學生研究性思維。例如,講授維生素D在動物生產中應用時,傳統授課僅是講述維生素D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癥,而在動物養殖過程中具體的使用方法和研究進展涉獵較少。經過改革,老師在授課時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具體講述當前飼料中維生素D的添加量及其對試驗動物生長性能的影響,使學生對維生素D的功能有了直觀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科研思維和興趣[1]。這種將學科領域的前沿研究融入動物生產類課程教學,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既掌握理論基礎知識,又了解學科發展動態,開拓專業視野,從而培養出具有研究性和創新性思維的專業人才。
針對傳統生產類課程“重技術,輕管理”的問題,過分以專業技術理論設定課程的知識體系,輕視畜牧業經營管理理論的現象,在《動物生產學》《養牛學》《養禽學》和《養豬學》等課程中,以專題形式由企業掛職教師或校外導師講授現代化畜牧生產(豬、牛、禽)的經營與管理模式,同時在生產類課程群中增設《畜牧產業經濟》《畜牧業經營管理》2門課程,進一步完善動物生產課程群。
4 改革教學和考核方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針對傳統生產類課程教學方式中“重傳承,輕創新”“重講授、輕交流”的現象,通過運用翻轉課堂、網絡課堂、現場教學、遠程視頻教學、虛擬實驗教學等新興教學手段,加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交流,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實踐操作和團隊協作等能力,同時將考核貫穿在授課過程中,強化過程考核,提高學習效果。
4.1 翻轉課堂 以最新一學期講授的《動物生產學》為例,主講老師選擇《種豬的飼養管理》《奶牛的繁殖》2個部分采用翻轉課堂,將課件和授課視頻等資料交給學生。每個視頻針對一個特定的知識點,視頻的長度控制在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10min左右),并且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在課堂之外的時間完成知識的學習,老師提供在線輔導。課堂是老師與學生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教師提前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進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2 網絡課堂 動物生產教學類課程建立了有效的網絡資源庫,具體措施如下:(1)采用自動錄播制作系統,將教室實況、教師課件和板書等進行整合,生成多媒體教學課件;(2)納入考核評定體系。學生可以進行網絡學習并考試,計入平時成績;(3)開展網絡資源比賽。包括所有與課程相關的資源制作,如課程的課件、動畫、游戲等;(4)強化師生交流。建設網絡交流平臺,學生可以隨時在交流平臺上提問和探討,與老師實時溝通,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4.3 現場教學 動物生產教學類的部分課程直接在生產一線進行現場教學,力爭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化。例如,將學生安排在我院的種雞場和部分校外實習基地,時間為1個月到1學期不等,校內外教師現場對各生產環節和工藝流程進行系統的講解,體現生產實踐類課程的特色教學模式[2]。通過這種“理論-實踐-理論提高”的教學模式,保證動物科學專業的每個學生都能熟悉豬、牛、雞等主要家畜家禽的生產管理和疾病防控全過程,使之具備在生產一線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專業基礎和實踐技能扎實的應用型人才。
4.4 遠程視頻教學 動物生產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省級、校級大學生實踐基地等資源,建立“學校—基地”互動的遠程教學實驗室,將現場生產通過互聯網,實時監測和攝制現場生產視頻,實現課堂教學與生產現場信息互動的實踐教學模式。作為學生實踐知識和現場操作技能的補充,優化了動物生產類課程的教學效果。
4.5 虛擬實驗教學 動物生產類課程中理論和實習課可以采用現場教學和遠程視頻教學的方式結合進行,而實驗課均是在校內的實驗室進行,如豬和牛的體尺測量、屠宰性能測定、禽蛋的孵化等。但有一些實驗,如不同部位牛肉的分割,受到成本高、學生人數多、設備有限等條件的限制,難以開展實體研究。為此,本團隊建設了虛擬實驗教學系統,突破這些限制因素,學生除了可以在一個方便、安全的環境下完成必修實驗外,還可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在計算機上進行仿真實驗并得到實驗結果,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4.6 完善課程考核體系 強調過程考核,平時成績占50%,主要以學生學習與實踐表現為依據,按照平時考勤、課內外提問和討論、課堂小測、文獻綜述、教學實踐、理論考試等進行綜合評分。
5 結語
動物生產類課程創新的教學體系作為動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已取得了明顯成效。本專業學生的課堂實驗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畢業生能較好地掌握畜牧養殖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具備在養殖生產線上頂崗工作的能力。在實施“專業課教學的重點放在基地和企業”和“校內外雙導師制”后,學生的實習與就業完全對接,校外導師所在單位也積極對學生進行優先選擇和培育,使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用人單位的滿意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琤韡,張水印,歐陽婧,等.以學科前沿為引導的“動物生產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8):225-226.
[2]孫寶麗,謝青梅,付曉蘭,等.以《養牛學》為例探索動物科學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學方式改革[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 (8):234-23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