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國明
摘 要:該文分析了三明市天然林保護現狀及采取的主要措施,提出通過提高天然林補助標準、鼓勵發展林下經濟、開展天然林經營利用試點、加大天然林贖買力度等措施提高天然林林分質量,增加林農收益,降低停伐政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解決天然林保護和林農利益之間的矛盾。
關鍵詞:天然林;保護措施;對策;三明
中圖分類號 S757;F326.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5-0066-02
加強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實現森林“雙增”目標、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有效途徑,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木材安全的戰略選擇,是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確保林區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從2016年開始,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業性采伐,是國家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筆者以三明市為例,對禁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補助政策進行探討,為天然林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1 天然林保護現狀
1.1 林分資源 根據目前森林資源變化續檔數據,三明市天然林面積93.3萬hm2,占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90萬hm2)的49.1%。其中:(1)按林種分:天然生態林39萬hm2,占41.8%;天然商品林54.3萬hm2,占58.2%;(2)按樹種分:杉木5.7萬hm2,占6.1%;馬尾松30.2萬hm2,占32.3%;闊葉樹34.9萬hm2,占37.43%;毛竹21.5萬hm2,占23.01%;其他樹種0.9萬hm2,占1.1%;(3)按地類分:天然有林地91.3萬hm2,占97.8 %;灌木林地1.1萬hm2,占1.2%;未成林封育地0.02萬hm2,占0.02%;疏林地0.9萬hm2,占0.95%;(4)按權屬分:國有天然林14.7萬hm2,占15.8%;集體天然林78.6萬hm2,占84.2%。目前,三明市列入天然商品喬木林停伐補助面積34.3萬hm2,均為天然喬木商品林,其中天然針葉林18.9萬hm2、天然闊葉林15.3萬hm2,每年補助300元/hm2。
1.2 保護措施 全市森林資源的數量、質量得到逐年提升,森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資源持續增長。2019年三明市森林覆蓋率78.73%,較2015年(76.8%)提高1.93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1.82億m3,較2015年(1.65億m3)增加1700萬m3。
1.2.1 建立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目標責任制 各級政府層層下達了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目標責任狀,將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護納入政府考核主要內容之一,成立領導小組和考核機構,制定了目標考核方法、保障措施、獎懲措施等。
1.2.2 營造天然林保護的社會氛圍 充分利用有線電視、廣播、網站、標語、便民服務宣傳冊等宣傳媒介,廣泛宣傳天然林保護經營管理等相關政策、天然林管護機制及天然林建設成果。各縣在山口、路口、河邊等重要的交通要道或生態區位設置天然林保護宣傳牌,不斷提高人們的天然林保護意識,充分調動廣大林農保護和建設天然林工程的積極性,全面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順利開展。
1.2.3 健全天然林管護機制 全市共聘用生態護林員2000余人,加強護林隊伍建設,實行“網格化、精細化、智能化、社會化”管理模式。“網格化”:全市按各縣行政轄區內森林資源分布劃分管護責任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做到生態林、天然林、商品林管護全覆蓋;“精細化”:護林員招聘和管理上實行精細化管理,推廣“村推、鄉聘、站管、局統籌”的模式,對護林員進行績效管理,督促管護責任到位,同時將防火、森防檢疫、生態公益林的補償資金及天然林停伐補助資金的管護費統籌使用;“智能化”:應用信息技術在市、縣、鄉3級建立護林員管護信息庫,明確每個護林員的管護職責和區域,護林員手機統一下載APP,實現護林員隊伍智能化管理;“社會化”:探索建立“一員多崗”巡護機制,實行社會化管理,林業主管部門與水利、電力、保險等部門積極合作,開展護林員“一員多崗”巡護機制,提高護林員工資待遇,實現綜合管護。
1.2.4 探索天然林贖買 按照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文件精神,三明市探索天然林贖買改革,選定全省第一批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的永安市和沙縣開展天然商品林贖買試點,做到天然針葉林優先、成過熟林優先和經營承包期到期優先。目前,全市累計籌措資金0.21億元,完成天然商品喬木林贖買等改革面積0.11萬hm2,贖買后將山林交由縣(市)政府成立國有機構進行經營管理,全部實現專業化、社會化管護及森林綜合保險,較好地保護天然林資源,兼顧林農權益和生態效益。
2 存在的問題
2.1 天然林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矛盾 三明市地處福建省西北部,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全市天然林面積比重大,分布廣,沿河兩岸、沿路兩側、城鎮周圍等均有分布。重點項目建設一定會占用到天然林,天然林全面禁止采伐后,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審批受阻。
2.2 天然林補助標準偏低 天然林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同樣作為商品林已分到農戶,實行承包經營。目前,天然林停伐補助標準提高至300元/hm2,但仍未能達到林農期望值,與商品林經營收益相比差距較大,與保護難易程度相當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330元/hm2)相比仍有差距,有些林農反映目前補助標準還不足以抵扣還款利息,林農利益受損。
2.3 天然林經營利用受限 全市天然針葉林成過熟林面積15.5萬hm2,占補助試點面積45.3%,其中集體和個人已成熟可采伐的林木11.5萬hm2。林農的處置權和收益權受限,守著“綠色銀行”不能變現,林農意見很大。
3 改進對策
3.1 提高天然林補助標準 建立天然林保護資金補助增長機制,提高天然林補助標準,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在財政轉移支付中進一步體現天然商品林停伐的補助要求,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為主要對象,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3.2 鼓勵發展林下經濟 利用天然林資源鼓勵發展林下經濟。三明市森林生態環境極佳,現有天然闊葉林約33.33萬hm2,生產紅菇潛力巨大,其他天然林還可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和森林旅游業。另外政府要給予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
3.3 開展天然林經營利用試點 在嚴格保護天然闊葉林的前提下,允許適當經營利用天然針葉林,開展天然針葉林的中幼林撫育間伐、成過熟林的更新采伐試點,通過補植營造楓香、木荷等鄉土闊葉樹種,逐步將天然針葉成過熟林改造為闊葉林或以闊葉樹為優勢樹種的混交林,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生,提高天然林林分質量,增加林農收益,降低停伐政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解決天然林保護和林農利益之間的矛盾。
3.4 加大天然林贖買力度 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開展天然林贖買試點,贖買后將林權收歸國有,加強管理,提高天然商品林的管護效率,兼顧林農權益和生態效益,讓林農真正實現“靠山吃山”。
3.5 建立天然林資源保護的監測體系 參照生態公益林做法,以國家林業局2001年頒發《全國生態公益林建設標準》和2008年頒發《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為依據,科學合理制定天然林評價體系,建立天然林定點定期觀測機制,結合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小班年度變化調查資料以及社會公共數據來綜合評價天然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奉欽亮,陳建成.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區可持續發展初探[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25-29.
[2]劉勝軍,王育文,劉劍平,等.天然林保護工程推進中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林業,2009(18):112-117.
[3]吳曉亮,韓運波,陳潔,等.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 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5):35-39.
[4]李長有.論述天然林保護工程有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經營管理者,2011(13):198.
[5]陳文匯,劉俊昌,鄭振華.實施天保工程對國有林區林業企業的影響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57-61.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