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彩榮
摘 要:按照《2019年國家棉花試驗實施方案》的試驗要求,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開展了黃河流域棉區中熟雜交組區域試驗,參試品種共計13個。結果表明:較對照增產的品種有11個;其中,QHD3、QHD4的皮棉產量較對照增產極顯著,可以在運城地區進一步示范種植;QHD01、QHD02、QHD05、QHD06、QHD07、QHD09、QHD10、QHD11、QHD12的皮棉產量均較對照增產,衣分與對照相當,也可在運城地區種植。
關鍵詞:黃河流域;中熟組;雜交;棉花;區域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6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5-0078-02
為滿足棉花生產對品種的要求,自2010年起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開展了黃河流域棉區中熟雜交組區域試驗,為篩選適合黃河流域種植的中熟雜交棉花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試驗田,土壤為壤土,肥力中等,具有典型代表性,前茬作物為冬閑地。
1.2 試驗材料 參加試驗的棉花品種共13個,分別編號QHD1~QHD13;對照(CK)品種為瑞雜816。
1.3 試驗方法 試驗按照《2019年國家棉花試驗實施方案》要求,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行長7.4m,平均行距0.675m,4行區,株距0.322m,密度45000株/hm2,小區面積20m2。4月19日播種,實行機械播種、覆膜,棉籽播種后當天噴施乙酰胺進行封閉,防治雜草。4月18日撒施尿素300kg/hm2+硫酸鉀75kg/hm2。7月6日追施尿素150kg/hm2。7月23日打頂。收花截止日期為10月25日。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藝性狀 由表1可知,參試品種株高在74.3~90.0cm,平均單株果枝數在14.6臺左右,平均單株鈴數在16.1個左右,平均單株鈴重在5.6g左右,符合黃河流域棉區中熟雜交組種植的株型要求。參試品種的各項性狀指標除株高變幅較大外,其余變幅不大。
2.2 產量 由表2可知,參試品種的皮棉產量差異較大,最低產量1507.5kg/hm2,最高產量2109kg/hm2,對照品種居第12位。從表3、4可以看出,參試品種較對照增產的有11個,其中QHD3、QHD4的皮棉產量較對照品種增產達極顯著差異水平;QHD4皮棉產量居第1位,QHD3的衣分最高,為46.1%。所有參試品種的霜前花率都在84%以上。QHD13的皮棉產量較對照較低,差異極顯著,不適宜在運城種植。
2.3 抗病性 由表5可知,QHD02、QHD04、QHD06、QHD09、QHD11、QHD13高抗枯萎病、高抗黃萎病,QHD01、QHD03、QHD05、QHD10、QHD11、QHD12 抗枯萎病、耐黃萎病,QHD07感枯萎病、抗黃萎病。
3 結論
由本次試驗可知,QHD04皮棉產量最高,居參試品種首位,株高中等,株型較松散,果枝較長、較平展,鈴圓,鈴重、衣分高,結鈴性好,總皮棉產量2109kg/hm2,較對照增產32.1%,豐產性突出。單鈴重6.0,單株鈴數最多,衣分較高,高抗枯萎病、高抗黃萎病。QHD03皮棉產量居第2位,株型較緊湊,果枝較短、平展,鈴圓錐形,鈴重中等,衣分高,結鈴性好,總皮棉產量2029.5kg/hm2,較對照增產27.1%,豐產性突出。以上2個品種適宜在運城地區示范種植。QHD01、QHD02、QHD05、QHD06、QHD09、QHD10、QHD11、QHD12皮棉產量均較對照增產,衣分與對照相當,抗枯萎病、耐黃萎病,也可在運城地區種植。QHD07抗病性差,QHD13皮棉產量極顯著低于對照,不適宜在運城地區種植。
參考文獻
[1]馮邦杰,潘志金,馬慧慧.種植密度對中棉所50農藝及產量性狀的影響[J].園藝與種苗,2014(1):52-53.
[2]楊文鈺,屠乃美.作物栽培學各論(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3]馮邦杰. 黃河流域棉區早熟組(阜陽點)區域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9(02):53-56.
[4]何團結,添長久,蘇香峰,等.安徽省短季棉比較試驗品種表現及其評價[J].2017,44(01):17-2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