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竟紹 盛玉鳳 劉紅勝 譚娟 胡娜
摘 要:煙農1212系半冬性小麥新品種,2018年通過山東省審定,2020年通過國家審定,在國家黃淮南片生產試驗中表現產量高。該文介紹了煙農1212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煙農1212;高產田選擇;超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5-0084-02
Abstract: Yannong 1212 is a new semi-winterness wheat variety, which was approved by Shandong Province in 2018 and the National Huang-Huai-North section in 2020. It has been tested in the national Huang-Huai-South section, with super high yield. This paper introduces Yannong 1212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wheat with high yield.
Key words: Yannong 1212;Selection of high-yielding field;Super-high-yield ; Cultivation techniques
小麥新品種煙農1212具有高產穩產、廣適多抗等特點,典型特點是“一高五抗”:高產、抗寒、抗病、抗倒伏、抗干熱風、抗早衰;為綠熟性小麥,灌漿持續期長,灌漿強度大,抗早衰,落黃好,活棵成熟;具有合理的產量3要素,穗數可達4.5×105,每穗粒數40粒,千粒重50g,“源足、庫大”粒重高,具有良好的增產潛力,自2015年以來連續6年平均產量超過12000kg/hm2,刷新2項全國冬小麥單產記錄。2018年山東省審定(魯審麥20180004),2019年河北省審定(冀審麥20198008),2020年完成國家黃淮北片試驗和國家良種攻關試驗(國審麥20200049)、國家黃淮南片生產試驗。該品種組合來源為煙5072/石94-5300。生物學特性為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半緊湊、葉色深綠、葉片上沖、抗倒伏、熟相好。生育期235d,與對照濟麥22相當,株高76.2cm,棍棒型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硬質。
1 高產目標
1.1 苗情 冬季:莖蘗數0.9×107~1.05×107/hm2,單株分蘗3~4個,主莖能長出6~7片葉(包括心葉),單株次生根蘗6~8條,達到葉片、根系和分蘗同步生長。春季:莖蘗數1.2×107~1.5×107/hm2,單株分蘗5.5~7.5個,3葉以上分蘗3.5~5.5個,單株次生根8~11條。
1.2 產量結構 有效穗數6.825×106~7.68×106/hm2,穗粒數39.8~43.4粒,千粒重46.8~51.6g,產量目標12000kg/hm2以上。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地塊選擇 選擇地勢平坦、耕性良好、排灌配套、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及常年單產較高的的地塊。地塊宜選擇在人流量大的主干道附近,交通方便,影響面廣。
2.2 精選種子 經提純復壯的煙農1212種子,要求純度不低于99.0%,凈度不低于99.0%,發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2.3 藥劑拌種 每100kg種子用豐樂牌半招凈(24%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比例是苯醚甲環唑22.4%、咯菌腈0.8%、噻蟲嗪0.8%)或先正達酷拉斯(27%苯醚·咯·噻蟲嗪,比例是2.2%苯醚甲環唑、2.2%咯菌腈、22.6%噻蟲嗪)500mL,加水至2L按1∶50藥(液)種比包衣。包衣后的種子要充分晾干,有效預防地下害蟲及苗期病蟲害,如蠐螬、苗期蚜蟲、紋枯病、根腐病、莖基腐病、全蝕病。
2.4 精細整地 深耕與旋耕相結合,深耕后旋耕并及時耙地,破碎土塊,達到地面平整、上松下實、保墑抗旱,避免表層土壤疏松,播種過深,形成深播弱苗。
2.5 科學施用底肥,重施農家肥、有機肥,氮肥后移 整地前施入腐熟的牛糞或有機肥3~4.5t/hm2,玉米秸稈還田,機械深耕將秸稈掩埋于土壤中;深耕前施用三元復合肥(15-15-15)750kg/hm2,共施用純氮180kg/hm2,基肥∶追肥=1∶2;播前施用尿素127.5kg/hm2;拔節肥一般掌握在小麥群體葉色退淡、基部第一節間定長時追施(3月中下旬)[1],追施尿素262.5kg/hm2。
2.6 適期適量播種,寬幅精播 最適播期:10月6~15日(其中豫北最適播期10月6~13日,皖北最適播期10月11~15日,蘇北、陜西關中灌區最適播期10月6~15日)[2],基本苗2.25×106~2.70×106/hm2(播量172.5~225kg/hm2)。晚于適宜播期時,每晚1d播種量一般增加7.5kg/hm2[3]。播種深度3~5cm。寬幅精播,不漏播,不重播,地頭地邊要補種整齊,保證苗全苗齊。
2.7 查苗補種 小麥出苗后及時查苗補種。有缺苗斷壟的地塊,選擇與該地塊相同品種的種子開溝撒種,墑情差的地塊開溝澆水補種。
2.8 澆冬水 日平均氣溫降至3~5℃時開始澆冬水,夜凍晝消時結束。
2.9 春季和后期管理
2.9.1 鎮壓劃鋤 小麥返青期鎮壓劃鋤,增溫保墑。
2.9.2 防除雜草 小麥返青期化學防除麥田雜草。雜草越小,除草效果越好。噴藥前后3d內平均氣溫在6℃,日低溫不能低于0℃,白天噴藥時氣溫要高于10℃。(1)雙子葉雜草:以播娘蒿、薺菜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雙氟磺草胺、2甲4氯鈉、2,4-滴異辛酯等藥劑;以豬殃殃為主的麥田,可選用氯氟吡氧乙酸、氯氟吡啶酯·雙氟磺草胺等。(2)單子葉雜草:以雀麥為主的麥田,可選用啶磺草胺或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等防治;以野燕麥、看麥娘、硬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炔草酯或精惡唑禾草靈等防治;以節節麥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甲基二磺隆等防治。雙子葉和單子葉雜草混合發生的麥田可用以上藥劑混合噴霧防治,或者選用含有以上成分的復配制劑。
2.9.3 拔節期肥水后移,巧灌灌漿水 將春季肥水推遲于拔節后期,灌水量600m3/hm2,孕穗期灌溉450m3/hm2(孕穗期即小麥最上面的葉片伸展開,該葉片的葉鞘包裹的麥穗明顯膨大)。有滴灌條件的,灌溉可少量多次,既保證根系有充足水分,又可避免土壤中水分過多致使根系缺氧而早衰。
灌漿期是需水需肥高峰期,如果水肥供應不足,則會影響旗葉及其他葉片的光合時間及光合能力,加快根系衰老。灌漿期灌溉600m3/hm2(在開花后10d左右開始灌溉灌漿水,有滴灌條件的可以少量多次)。收獲前20d內不能再灌溉,容易造成小麥植株貪青晚熟,莖稈和葉片中的營養成分不能充分轉移到小麥籽粒中。
2.9.4 防治病蟲害 (1)起身期至拔節期:用殺菌劑(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加1.8%阿維菌素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紋枯病,間隔10~15d再噴1次。(2)抽穗期和灌漿中期:用殺蟲劑、殺菌劑與磷酸二氫鉀混配,葉面噴施,防蟲、防病、防干熱風,延緩衰老。(3)抽穗期(麥穗從葉鞘中抽出1/2):用益施幫750mL/hm2(一種天然源的生物激活劑)+30%丙硫菌唑675mL/hm2或美甜600mL/hm2(氟唑菌酰羥胺)+磷鉀動力600g/hm2噴霧,有蚜蟲的添加千紅吡蟲啉,有紅蜘蛛的添加阿維菌素或噠螨靈,綜合防治蚜蟲、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赤霉病等。(4)揚花期(小麥開始開花):用益施幫750mL/hm2+愛苗300mL/hm2(15%丙環唑+15%苯醚甲環唑)+阿立卡300mL/hm2(22%噻蟲·高氯氟微囊懸浮劑)+磷鉀動力600g/hm2,一噴三防,綜合防治小麥蚜蟲、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等,同時葉面追肥提高結實粒數。無蚜蟲時,可不用加阿立卡。葉面噴灑磷酸二氫鉀,在灌漿期接連噴灑3次,每隔7d噴施1次。(5)灌漿期(小麥開花后10d左右):采用先正達益施幫+磷酸二氫鉀混合對水噴霧,每隔7d噴施1次。
參考文獻
[1]汪建來.小麥生產技術[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8(5):61-65.
[2]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8):45-276.
[3]王竟紹,陳德勝,裴偉,等.小麥新品種安科157的特征特性及豐優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9):23-37.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