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璽 劉婷
摘 要:為了提高烤煙上部葉片采收調制質量,解決山地生產中煙葉田間成熟度不足、煙葉調制對化學成分轉化不充分、不協調以及烤后煙葉組織結構緊密等問題[1],特開展了烤煙上部葉帶莖烘烤技術研究。結果表明,成熟度為“成熟”的煙葉比例提高10.1%,油分為“有-多”的煙葉比例提高12.2%,結構為“疏松-尚疏松”的煙葉比例提高17.2%,同時青黃煙、光滑葉、雜色煙葉的比例明顯減少,單葉重降低0.71g,均價提高3.79元/kg,產值增加2558.25元/hm2。說明采用上部煙葉帶莖烘烤技術,提高了煙葉成熟度,增加了煙葉油分,葉片結構更趨于“疏松-尚疏松”,烤后青雜煙葉比例明顯下降,煙葉外觀質量提升效果顯著,且具有明顯的增收效應,可在山地煙區(qū)推廣。
關鍵詞:帶莖烘烤;上部葉;成熟采收
中圖分類號 S57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5-0147-03
烤煙上部由于養(yǎng)分,集中通風透光較好,干物質積累多,4~6片煙葉占總產量的30%~40%左右。山地煙區(qū)由于成熟期受干旱天氣的影響,造成上部煙葉存在葉片偏厚、顏色較深、組織結構緊密、煙堿含量偏高、還原糖及糖堿比低、內在化學成分不協調等問題,導致上部煙葉的可用性差[2]。為了改善和提高上部煙葉質量,筆者開展了上部煙葉帶莖烘烤與常規(guī)4~6片一次性成熟采烤的煙葉采烤成本、煙葉質量及經濟性狀的對比試驗,探索上部煙葉的最佳采烤方法,以期為提高上部煙葉質量、工業(yè)可用性、煙葉的總體質量和經濟效益提供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與供試材料 試驗點設在鎮(zhèn)安縣高峰鎮(zhèn),該地點位于陜西南部、秦嶺南麓中段,海拔高度850m。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域,年均降雨量804mm,年均溫度13.6℃,無霜期206d。土壤主要為黃棕壤土,土壤肥力上中等。供試品種為云煙99。選取生長成熟一致、煙田集中連片的3.33hm2煙田,于9月下旬、上部煙葉充分成熟時采烤。
1.2 試驗方法 試驗共設2個處理,即上部煙葉帶莖采收烘烤和上部4~6片一次性采收烘烤(CK)。分2爐煙葉頂層采取帶莖烘烤技術,每個處理各裝滿1爐烤房,由煙葉調制技師制定適宜的烘烤工藝進行烘烤。
1.3 農事管理 于4月下旬井窖式小苗移栽,大田期按照管理規(guī)程規(guī)范作業(yè),開展2次中耕及揭膜培土,病蟲害綠色防控,化學抑芽;7月上旬,待50%煙株中心花開放后進行第1次上部葉打頂,打掉2~3片花葉;8月上旬,第3爐煙開烤時,開展第2次深打頂,去除2~3片上部長度<45cm和寬度<20cm的不開片頂葉;在上部煙葉成熟落黃明顯、成熟泡斑顯現、主脈明顯發(fā)白時采收,采收時煙株留葉4~6片。處理使用修枝剪刀從倒葉序田間留葉處以下2~3cm處剪去,再集中運回;采收煙葉按成熟度分類掛竿,從2~3片葉位處掛竿,每竿掛煙量40~45株;按竿煙素質分層裝爐,成熟度最高的掛頂層,最低的掛底層,裝煙量330竿;CK同期采烤,烤房裝煙量442竿。
1.4 烘烤工藝 結合煙葉調制中的失水狀態(tài)、煙葉質量變化情況,以8點式密集烘烤工藝為參照[3],及時調整風量、火力穩(wěn)溫時間,因帶莖烘烤時裝煙量大、水分含量高、煙莖失水慢,處理縮短了低溫變黃時間8h,加大前期通風量和風速,延長定色后期烤20h,中濕度定色,干筋段68℃時延長了烤時14h,總烤時增加26h。具體調制工藝見表1和表2。
1.5 測定項目及方法 在煙田定點選有代表性的煙株定株采收,測定單葉重、用工成本、用電、用煤成本、煙葉等級結構、經濟性狀。在烤前將所選代表性煙株分別采收20竿編號裝爐,上、中、下棚分別在代表性位置掛放6、7、6竿。烤后稱重,計算單葉重;分別記錄每爐裝煙竿數;試驗過程中進行煤、電耗記錄、溫濕度記錄;烤后進行分級秤重,記算大等級煙葉比例、煙葉部位占比及kg均價。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采烤方式對單葉重的影響 通過對帶莖烘烤(處理)與常規(guī)采烤方式(對照)各選取鮮煙素質近似、具有代表性的20桿煙葉進行編號,烤后稱重,計算出總重量,并按數出的編煙片數進行計算單葉重,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帶莖烘烤煙葉單葉重低于常規(guī)采烤方式單葉重0.71g。
2.2 不同采烤方式對成本的影響
2.2.1 能源 由表4可知,2種采烤方式烤后用電成本無差異,處理用煤成本增加0.17元/kg。總單位成本較處理減少0.16元。
2.2.2 勞務用工 由表5可知,處理在采運煙葉環(huán)節(jié)用工成本略低于CK,在編竿裝爐環(huán)節(jié)用工成本明顯低于CK,但在下竿環(huán)節(jié)因需裝煙葉從莖上剪下,則明顯高于CK。總體來看,3個環(huán)節(jié)前者總成本則低于后者0.36元/kg。綜合烘烤成本及采煙運煙、編竿裝爐及下竿用工成本對比情況,處理較CK成本減少0.07元/kg。
2.3 不同采烤方式對烤后煙葉質量及經濟性狀的影響
2.3.1 煙葉外觀質量的影響 對與煙葉成熟度密切相關的數據進行了分級、對比分析,結果表明,處理較對照相比,“成熟”煙葉比例提高10.1個百分點;煙葉油分為“有-多”的煙葉比例提高12.2個百分點,葉片結構為“疏松-尚疏松”的煙葉比例提高17.2百分點(見表6)。
2.3.2 煙葉化學成分分析 從同采烤方式烤后煙葉化學成分對比情況來看,處理較對比煙葉總植物堿、淀粉含量有所降低,煙葉總糖、還原糖含量及糖堿比均明顯提高,煙葉鉀、氯含量變化差異不明顯(見表7)。
2.3.3 烤后煙葉產值產量 由表8可知,處理較對照在煙葉烘烤分級后,中部煙葉比例提高8.3個百分點,按全株中部葉占比總體約可提高中部煙葉比例3.2個百分點;上部4~6片煙葉kg均價提高3.79元,按4~5片烤后干煙葉平產量675kg/hm2左右測算,可實現平均增收2558.25元/hm2。
3 結論與討論
(1)帶莖烘烤煙葉的單葉重低于常規(guī)4~6片一次性成熟采烤方式,煙葉干物質轉化更為充分、協調,單葉重略有下降。兩者在烘烤成本及采煙運煙、編竿裝爐及下竿用工成本對比綜合對比方面基本相當。
(2)常規(guī)4~6片一次性成熟采烤方式采烤時,由于上部煙葉易常受葉中自由水含量低、煙葉變黃、定色困難因素影響,造成煙葉理化成分轉化不協調,烤青、掛灰煙葉比例較高,從而影響了煙葉的烘烤質量;帶莖烘烤與CK相比,由于煙莖中可為葉片在調制過程中不斷輸送水分,有利于煙葉理化成分的轉化,烤后煙葉成熟度明顯提高,煙葉油分“有-多”的煙葉比例明顯增加,葉片結構更趨于“疏松-尚疏松”,烤后青雜煙葉比例明顯下降;煙葉總植物堿、淀粉含量有所降低,煙葉總糖、還原糖含量及糖堿比均明顯提高,煙葉總體質量改進提升效果顯著。
(3)通過采用上部煙葉一次性帶莖剪烤(砍烤)技術,煙葉中部煙葉比例有所提高,煙葉均價、煙葉產質量均有明顯增高。
(4)帶莖烘烤技術具有明顯的提質增收效應,可在山地煙區(qū)推廣,為進一步提升煙葉原料供給水平、推進煙區(qū)煙葉高質量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曾宇,韓助君,譚志能,等.上部不同成熟度鮮煙葉對煙葉烘烤質量的影響[J].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19(11):8-9,12.
[2]徐建平,胡選彪,朱穎勛,等.不同采收方法對烤煙上部葉烘烤質量及烤煙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34(8):1609-1610.
[3]周玉龍,孫書斌.8點式密集烘烤工藝對云煙87煙葉內在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32):190-192,23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