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東
“活動·探究”單元是統編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設計和編排體現了“課程即活動”“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洋溢著濃厚的課改氣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1]基于語文課程實踐性的特征,統編教材在編寫體例上進行了創新,設置了四個“活動·探究”單元,主題是學習新聞、演講、現代詩和戲劇,分別位于教材八年級、九年級上下冊,旨在讓學生在具體任務的指引下,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自主參與、體驗探究,從而提升語文素養。現代詩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而“活動·探究”單元則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注重語文的實踐性,在言語實踐活動中以詩歌的方式學習詩歌,讓學生在活動探究中愛上詩歌。本文將以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現代詩的教學策略為例,來談“活動·探究”課誦讀與創作的組織及實施。
一、詩歌教學需要“活動·探究”
“活動·探究”單元的設置,既遵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又遵從語文學習的特點和規律,立足文體特點來設計語文學習活動和任務,最終貫徹落實了新課標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新理念。
關于“活動·探究”的設置,統編教材執行主編王本華指出:“語文是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隨著課改的深入,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培養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重要,培養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務、解決特定問題的重要。為此,新教材在原來重視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基礎上,在八、九年級新增四個專門的‘活動·探究單元,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活動·探究單元以任務為軸心,以閱讀為抓手,整合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資料搜集、活動策劃、實地考察等項目,形成一個綜合實踐系統,讀寫互動,聽說融合,由課內到課外,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運用能力。其基本設計思路是:文本學習—實踐活動—寫作。”[2]可見,“活動·探究”單元的設置是為了改變語文學習偏重于靜態的閱讀、理解、分析的方式,倡導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詩歌的朗誦和創作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作的精微之處。九年級上冊“活動·探究”單元的現代詩教學也是基于此目的,讓學生學會欣賞詩歌,體會詩歌情感,用朗誦傳達情感,進而嘗試創作詩歌
“活動·探究”單元一般設計三項任務,涵蓋閱讀、實踐和寫作。通過課文閱讀把握文體特質,在多樣的語文活動中學習實踐,最終進行書面表達。九年級上冊的“活動·探究”單元設置了三個學習任務:自主欣賞、自由朗誦和嘗試創作。前兩項是基礎任務,創作詩歌是最終的落實。任務指向清晰,學法指導明確,三個維度任務的梯度設計科學嚴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活動·探究”單元需要教師更新觀念,明確角色轉變,準確定位自己,改變以往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的傳統教學方式,將學習的自主權真正還給學生,將學習從課堂引向課外。教師從先前的課堂掌控者和主導者,變為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協助者,也可以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沒有了課堂上的主導和知識權威,學生可以廣泛搜集資料,充分合作探究,從而將學習推向高潮。由于“活動·探究”單元主要由學生自主合作完成,因此,前期要對學生進行分組,明確學習目標,做好學習規劃和設計。“自主欣賞”部分,是學習本單元的基礎,側重學生對于本單元的文體知識、課文內容有基本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為后面的學習任務作準備。有了前期的理解和欣賞,“自由朗誦”這一實踐活動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課外拓展,在理解欣賞的基礎上自由選擇詩歌,在小組或班級內開展朗誦比賽,在朗誦中更好地體味、感知和表現詩歌。“嘗試創作”的學習活動,并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詩人,只是讓學生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情感,在欣賞和朗誦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理解和把握詩歌這一文學樣式。
詩歌單元以“活動·探究”的方式來呈現,更利于學生親近詩歌、進入詩歌。現代詩的理解與欣賞是多元而豐富的,以“活動·探究”的形式來設置學習任務,就是要改變先前詩歌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解代替學生閱讀的現象,讓學生在誦讀中自主欣賞,與優秀的作品直接對話,體驗和感悟,培養一顆讀詩解詩的心。在此基礎上拿起筆來,嘗試以詩的形式來表情達意,從而學以致用。
二、誦讀,是詩歌學習最好的活動
“單元學習是一組彼此關聯的、結構化的系列學習活動。”[3]每個“活動·探究”單元都由三個活動組成,每一個活動都有具體的目標和任務,既是活動的目標,也為活動目標的實現提供方法和策略支持,使學生在動態的、立體的、綜合性的活動中學習探究,最終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九年級上冊現代詩“活動·探究”單元任務一是“自主欣賞”,同時包含著具體的方法指導,向我們展示出誦讀就是詩歌學習最好的活動。教材在這一任務的第三條明確指出:
3. 反復朗誦,看看能否回答下列問題:
◎你覺得這幾首詩的感情基調分別是怎樣的?
◎詩歌的感情基調主要是通過哪些詞語或形式表現出來的?
◎這幾首詩有哪些意象?它們分別具有怎樣的特點?
◎詩人通過這些意象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或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這幾首詩分別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當你朗誦時,你將通過哪些手段(比如語氣、語調、語速、重音、停連)來傳達詩作的情感?[4]
詩歌與誦讀關系密切。詩歌教學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誦讀,通過反復感知、涵泳、品味,最終抵達詩歌的最深處。而“活動·探究”單元的活動安排,則讓誦讀更有指向性和操作性。如提出“詩歌的感情基調”“表現感情基調的詞語或形式”“詩歌意象及其特點”“意象描繪的畫面”“意境的營造”“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問題,引導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去思考和感悟。
同時,對于誦讀詩歌的方法,教材在活動設計時也明確要求進行教授,即如何通過語氣、語調、語速、重音、停連等來傳達情感。在組織學習自主欣賞詩歌時,我們不妨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誦讀詩歌,在誦讀中提升對詩歌的理解,培養對詩歌的感覺。同樣的詩歌,在誦讀過程中語氣、語調、語速、重音和停連的不同,往往會收到不同的藝術效果。
以本單元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例。這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的比喻,形象抒發了詩人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活動時,首先要準確把握詩歌的節拍和韻律,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劃分,自己誦讀感悟。
準確把握全詩深沉的感情,既要讀好節奏,還要注重重音,分清輕重緩急。詩歌中“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兩句讀起來應該有所變化,體現力度的遞進和情感的深入,應該讀得更有力量;到了“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這里,根據情感的變化,要讀得柔和舒緩,讀得輕婉低回,讀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希望;結尾“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句,要讀得舒緩而沉痛,讀出濃郁的愛國深情,讀出詩人熱愛祖國、甘心獻身祖國、生生死死和祖國在一起的崇高情懷。
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我們要根據現代詩本身具有的“活動性”,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誦讀。朱熹說:“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5]詩歌的誦讀更是如此,讀得清楚響亮之后,繼之以“熟讀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方能真正達到自主欣賞的程度,由詩歌的表面進入內部。“活動·探究”單元的誦讀活動,就是引導學生把詩歌的“誦讀”轉化成清晰可感的行為操作,讓學生觸摸到語言的脈搏,透過語言文字背后,找到清晰的思維路徑,更好地以詩歌的思維理解和鑒賞詩歌。
如果說任務一“自主欣賞”中的誦讀活動是一個人的精神沉醉,那么任務二“自由朗誦”則是走出自我,是一群人的精神狂歡。無論是小組內的朗誦活動,還是班級內的朗誦比賽,都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或小或大的詩歌沙龍,供學生一起在朗誦中感知詩歌的形象,感受詩歌的意境,詩歌學習便在這樣的誦讀活動中悄然達到浸潤感染、潛移默化的功效。
三、嘗試創作,是詩歌學習最好的探究
“活動·探究”單元改變了語文單元學習的內容,將語文學習與實踐活動整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改變不僅僅是形式的改變,而是語文學習內容的根本性改變。它改變了過去偏重文本理解、賞析的靜態學習方式,將過去一向視為課外活動、可做可不做的語文實踐活動,變身為語文課堂學習的主體。這是一個具有創新意義的改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顛覆性意義。它顛覆了從民國以來百年閱讀教學的一貫模式,打開了語文教學的新思路。[“6] 活動·探究”這種創新性的單元組織形式,以任務為引導、活動為主體、探究為路徑,將語文活動中的聽、說、讀、寫、做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元的動態系統。將語文實踐活動納入課堂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對詩歌的學習,長期以來我們偏重于理解分析,而忽略其作為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九年級上冊現代詩“活動·探究”單元以朗誦和嘗試創作為主要活動,讓學生“以詩歌的方式學習詩歌”,更好地領會這一文學體裁的精微之處。前期的詩歌鑒賞和詩歌朗誦,教師已經開始注重學生探究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而“嘗試創作”是本單元最后一個學習任務。教材中這樣指出:“也許寫詩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也許你的詩還很稚嫩,這都沒有關系。大膽嘗試,體會一下詩歌創作的快樂吧!”這個“活動·探究”單元的設置重要的是體驗寫詩的過程,在實踐中幫助學生形成一顆詩心,增強對于詩歌的感情。下面是筆者“嘗試寫詩”的教學片段:
師:這是一首關于落葉的詩。坡上/坡下/秋天的落葉/散落一地。
師:同學們,第三句不用“落葉”還可以怎么寫呢?如果讓你來寫第三句詩,你會寫什么?
生1:零碎的金黃,散落一地。因為秋天的葉子就是金黃色的,又飄飄散散,給人一種凌亂的感覺!
師:他拿落葉的顏色來寫落葉。
生2:我想寫的是,坡上,坡下,秋風帶蝶,散落一地。秋風帶蝶,就是秋風帶著金黃色的蝴蝶,飄到了地上。
師:你怎么會想到蝴蝶的呢?
生2:我覺得山坡上樹有很多種,樹葉也有很多種形態,就像一只只蝴蝶,隨風飄落到地上,樹上就沒有葉子了。
師:從樹葉飄落的姿態,他寫出了這句詩。
生3:因為葉子散落一地的話,肯定就需要有外部因素。首先秋天是一個生命的輪回,葉子死亡,會掉下來,但是還有外界原因,就是風吹,可能會使它落到地上。
師:那就是“生命的輪回,散落一地”。
寫詩,要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充分的聯想和想象。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學生先后補寫出了“輕盈的舞者”“金黃的記憶”等精彩的詩句。通過詩句補寫、自由誦讀和語言討論,學生對詩歌的創作已消除了陌生感和畏懼感,創作的熱情逐漸被調動起來,又先后完成了兩項“嘗試創作”學習活動。在引導學生活動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共同閱讀課文“嘗試寫詩”“技巧點撥”部分內容:“詩歌是情感的抒發,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觸發我們的情感,將這種情感分行寫出來,就有詩的模樣了;如果再適當融入聯想和想象,就有詩的味道了。”隨后,設置相關的寫作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創作先有“詩的模樣”,后有“詩的味道”,這是“嘗試創作”的基本要求。教學過程中,要扣住“嘗試”,既不能過于拔高、求全責備,亦不可盲目贊揚、毫無原則,而要立足學生實際,滿足個性需求來展開。詩歌的創作要以學情為基準,以教材為依托,循序漸進,力求學會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體驗詩歌創作的樂趣。
自由朗誦,嘗試創作。現代詩“活動·探究”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和親身實踐,把自己對所學詩歌情感與內涵的體會、對結構與形式的感知融會貫通,最后在詩歌創作實踐中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
須要注意的是,現代詩“活動·探究”教學要與適當的評價策略相統一。“上不封頂,下有底線”,不能因不當評價挫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要重視過程評價,及時反饋,幫助學生及時調整、改進自己的學習活動。
現代詩“活動·探究”單元的三個活動任務設置既能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語文基礎,又能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王國去體驗和感知,培養用詩的形式來表達情感,表現生命。每個青少年都珍藏著一顆熾熱的詩心,一份真摯的詩情,教師需要憑借課的形式來喚醒它們,讓孩子在活動探究中愛上詩歌,并以此來表現生活、表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