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恨歌》是李白膾炙人口的長篇敘事詩,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將精煉絕妙的語言,生動鮮明的形象,扣人心弦敘事和蕩氣回腸的抒情相結合很多中外翻譯名家都嘗試翻譯了這曲“千古絕唱”。本文將對許淵沖先生、楊憲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的英譯本從詞匯、修辭、音韻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長恨歌;楊憲益;許淵沖;英譯
《長恨歌》是李白膾炙人口的長篇敘事詩,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將精煉絕妙的語言,生動鮮明的形象,扣人心弦敘事和蕩氣回腸的抒情相結合,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浪漫又凄慘的愛情故事。對于《長恨歌》的英譯本,很多中外翻譯名家都嘗試翻譯了這曲“千古絕唱”加許淵沖先生、楊憲益及其夫人戴乃迭、英國學者HerbertA.Giles等。本文將通過詞匯、修辭、音韻三個層面對許淵沖和楊氏夫婦的澤本進行對比分析。
一、詞匯方面
《長恨歌》中有許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詞語,對于外國讀者來說如果一味直譯或者譯的不恰當可能都會降低譯文的可讀性和忠實性。文中“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許淵沖譯為Actorsalthough still young began to have hair gray;Eunuchs and waiting-maidslookd old in palace deep楊氏夫婦則譯為The hair of the young musi-cians of the Pear Garden/Turned to grey./The green-clad maids of thespiced chambers/Were growing old許先生省譯了“梨園”,因為對很多外國讀者甚至中國讀者也未必知道梨園是戲苑的意思,所以在不影響詩歌內容的前提下,將具體內容淺化為概念性所指是很必要的。而楊氏夫婦直譯為“Pear Garden”,雖然很忠實,但意義不明確,如果可以加上注釋進行解釋就更好了。
二、修辭方面
原詩有很多對仗工整的對偶句,這些句子增加了詩歌的音樂美和形式美,英譯也應該盡可能地把這種形式展現出來。如千古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翻譯,更能證明許譯對,原詩修辭的完美再現。許譯On high,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wing;l On earth,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楊譯In heaven we shall be birds/Flying side by side./On earth floweringsprigs/On the same branch!兩個譯文對比發現,許先生的翻譯不僅完美闡釋了“比翼鳥”“連理枝”,而且創造性地增譯了spring tospring,使得和前面的wing towing形成對偶、押韻,同時對李楊二人那生生世世要永遠在一起的愛情表達了出來,可以說比原文還要精彩。許先生一向主張“文學翻譯的目標是要成為翻譯文學,要把文學翻澤提高到與文學創作同等的地位,一流文學翻譯家的作品,和一流作家的作品,讀起來應該沒有什么分別”。許先生的譯文極大發揮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在原文基礎上適當增譯了一些內容,看似不忠,實則忠誠于內在意義。
三、音韻方面
詩歌之所以能夠探入人心,一方面由于其內涵豐富,用詞精良,更重要的是節奏、韻式明快,朗朗上口。《長恨歌》屬樂府詩,雖不講究嚴格的押韻,但押韻自由,靈活多變。通觀全文,許譯兩行押一韻,而楊氏夫婦楊氏夫婦的譯文幾乎沒有尾韻,是英詩中的自由詩。
例如《長恨歌》前兩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許淵沖譯為廠The beauty-loving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Amaiden of the Yang to womanhood just growr,/In inner chambers bred,to the world was unknown.而楊憲益夫婦的譯文為:Appreciating femi-nine charms,I The Ran emperor sought a great beauty./Throughout hisempire he searched/For many years without success.原作并沒有押尾韻,而許譯增加了尾韻,可以說是在原作上的再創造,完美傳遞了詩歌的音美,展現了漢語古體詩的特點。
四、結語
成仿吾在《論譯詩》一文中說過,“理想的譯詩應該是:第一,它應當自己也是詩;第二,它應傳原詩的情緒;第三,它應傳原詩的內容;第四,它應取原詩的形式。”按照這個標準,許淵沖的譯文一定程度上更勝一籌。如此蕩氣回腸的英文版《長恨歌》,完美闡釋了許先生的“三美”理論,同時也看到了成功譯者深厚的文化積淀,實在是一篇佳作!
參考文獻
[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2]申雨平,戴寧.實用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劉丹陽(1991-),女,漢族,籍貫:河南省扶溝縣;現就職于武警工程大學;學歷:碩士;職稱: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教育與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