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琴 高 雪 施永軍/江蘇省啟東市農業農村局
啟東市自古土地沃腴,物產豐饒。近年來,啟東市狠抓農產品質量,以“綠色、優質、特色、品牌”發展理念,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優化主導特色產業,緊緊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高效生態發展戰略,轉變種植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綠色健康發展。

生態綜合種養模式趨于成熟。一是建設綜合種養示范基地。高度重視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發展,著力加大稻漁綜合種養的扶持力度,積極開展稻漁綜合種養試點。2019年,根據《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通則》中的指標和要求(溝坑占比不超過總種養面積的10%的要求),在啟東市呂四港鎮建設了“稻漁共生”示范基地,示范面積為220畝,選用南粳46、5055等優質食味水稻品種,推廣“稻魚、稻蝦、稻蟹”等綜合種養模式,示范應用微生物菌肥,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不使用化學農藥,實施綠色防控等配套關鍵技術,形成了稻漁互利共生的生態系統,實現“以漁促稻、提質增效、生態環保、保漁增收”的發展目標。二是建成綠色防控示范區。分別在蔬菜、大豆、小麥等產業上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示范面積達3萬多畝。通過示范區建設深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應用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確?;?、農藥使用減量,降低了農藥殘留,提高農產品質量、品質,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秸稈綜合利用成效穩步提升。借助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平臺,結合當地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際,按照秸稈綜合利用“1+X”的模式,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加工成飼料等多種利用形式,使秸稈資源化逐級利用、污染物排放量逐年減少,變廢為寶,初步解決了秸稈任意丟棄、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問題,節約了其他能源,同時獲得了清潔能源、有機和生物基料,實現經濟、環境及社會效益相統一,達到農業節本增效的目的。據統計,啟東市現有秸稈綜合利用企業33家,其中可以利用油菜秸稈的企業10家,收儲量達3000多噸,帶動秸稈收儲和利用的社會化服務組織34個。2019年全市產生秸稈可收集總量為42.64萬噸,秸稈利用量為40.27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以上,2019年夏季三麥秸稈還田面積達14.24萬畝、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到81.22%;秋季水稻秸稈還田面積7萬畝左右、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83%左右。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面推進。一是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市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主要推行“散戶-田間蓄糞池、規模養殖主體-糞污綜合利用中心、養殖場-沼氣發電”等三種模式。據統計,2019年全市養殖場畜禽糞污產生量為46.85萬噸,畜禽資源化利用量為44萬噸,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高達93.92%。二是沼氣治理工程建設。全市累計已建成沼氣工程91處,目前正常運轉的有70處,所產沼氣主要用于發電、鍋爐取暖、廚房炊事等;所產沼渣用于生產有機肥或直接還田,提升土壤肥力;所產沼液澆灌周邊農田,對農作物、蔬菜、苗木等起到提質、增產、抗病的效果,同時可減少農藥、化肥的用量,探索出一套多元化農業生產循環模式。三是田間廢棄物綜合利用。主要通過農膜回收、農藥廢棄包裝回收等方式,有效減少田間污染,凈化耕地土壤,改良農村生態環境。據統計,啟東市年農膜使用總量為1520噸左右,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76%、殘膜拾凈率達到85%以上;農藥廢棄包裝回收,2019年全市按照“誰生產誰負責、誰銷售誰回收、誰使用誰交回”的原則,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處置試點,通過近一年的試行,初步取得成效,逐步轉變了農戶隨便丟棄農藥廢棄包裝物的習慣。
加強政策引導,完善資金保障。一是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以點線面結合開闊思路,以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為主體,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示范企業和示范項目,充分發揮各類農技人才的作用,不斷完善多元化投資機制,暢通投融資渠道,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將養殖業與種植業有機結合,建立集種、養、加工為一體、農牧結合的綜合服務性農業公司,同時完善獎補制度,根據建設情況,給予財政支持30萬元~50萬元/家,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和技術引領作用,推進循環農業發展。二是加大對廢舊農膜回收扶持力度。2020年計劃對回收點建設進行補助,每個回收點給予6500元左右補助資金,總額累計不超過25.3萬元;廢棄農膜回收價格統一為1.5元/公斤,以保護農戶撿拾交售的積極性;回收網點工作經費為1元/公斤,以維持網點正常運行,資金均由省級財政全額補貼,預計投入50萬元。對嚴重混入水、泥土、草等雜物無法清理的廢舊農膜,打折計重回收,另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運輸上,及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上也積極探索進行補貼。三是加大對稻蟹綜合種養扶持力度。農業、漁業、水利各相關部門積極溝通協作,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加大項目資金投入,進一步示范推廣稻蟹綜合種養,同時加強種養殖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合理控制溝坑比,采取生態技術,促進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推廣、發展,實現蟹稻、共盈的目標,真正做到一水兩用、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發展。
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農業廢棄物有效利用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農村人居環境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堅持“保供給與保環境并重”的原則,統籌兼顧,穩步推進秸稈畜禽綜合利用、沼氣治理工程建設、田間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專項工作;借助項目推動,引進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的新技術、新設備,拓寬規?;?,引進以利用為主、產業化發展前景好、有較大發展潛力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實現農業廢棄物全量增值利用。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深化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以農業綠色發展為主線,通過示范引領,以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化肥農藥減量化、產業鏈條生態化、產品供給優質化為重點環節,加強推廣應用新型種養模式和生態循環農業技術,調整優化種植業、養殖業內外部結構,促進生產過程的有效鏈接,因地制宜,加快形成產業布局合理、資源利用高效、生產清潔安全、環境持續改善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