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君 劉軍 龐永
作為中樞神經系統急診常見病,急性腦梗死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及病死率高等多種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F階段,臨床對于急性腦梗死常采用溶栓治療,常見的溶栓方式包括經靜脈溶栓、經動脈溶栓。靜脈溶栓在臨床上的應用最廣泛,有創傷小、治療費用少以及操作簡單等優點,患者易于接受;經動脈溶栓包含神經介入動脈溶栓、機械取栓等方式[1,2]。目前,臨床上鮮有關于靜脈溶栓、神經介入動脈取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效果差異的報道,因此本研究選取9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神經介入動脈取栓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例。研究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52~75 歲,平均年齡(63.23±8.14)歲;臨床表現:偏癱39例,失語21例,意識障礙5例,共濟失調3例;既往史:高血壓12例,糖尿病5例,血脂異常5例,冠心病3例,心房顫動(房顫)3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3~77 歲,平均年齡(63.40±8.65)歲;臨床表現:偏癱37例,失語22例,意識障礙6例,共濟失調2例;既往史:高血壓13例,糖尿病3例,血脂異常6例,冠心病3例,房顫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與急性腦梗死相關的診斷標準,且經顱腦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后證實;同時排除顱內出血者,出現癲癇、偏頭痛及暈厥者,發病前3 個月內有腦卒中史者,合并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手術史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出血性眼部病變者,對本研究內藥物有過敏史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靜脈溶栓治療: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rt-PA)(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批準文號S20020034)按0.9 mg/kg 靜脈給藥,最大使用劑量為90 mg,在溶栓開始1 min 內將rt-PA 總劑量的10%以靜脈推注方式給藥,剩下的90%加入100 ml氯化鈉溶液(0.9%濃度)并于1 h 內完成靜脈滴注。
1.2.2 研究組 給予神經介入動脈取栓治療:在治療前對患者進行顱腦CT、MRI 等檢查,以明確腦梗死部位及面積,然后以Seldinger 股動脈穿刺進行全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檢查,從而了解患者腦部血液循環狀態,進一步確定責任血管所處位置及其側支循環狀況;將微導絲穿過未開通的閉塞血管或有重度狹窄段的動脈血管內,再攜微導絲越過需要開通的閉塞血管,再一次進行造影顯示動脈腔,然后經Rebar 微導管將Solitaire AB(4或6 mm×20 mm)送至病變血管后釋放支架,然后把支架、微導管一并撤出,讓其可到達引導導管中,最后把支架、微導管和引導導管同時撤出,再認真檢查Solitaire 支架所取出的血栓,若有必要還需多次取栓,最后再進行造影檢查病變血管的再通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治療效果 治療后2周時采用NIHSS進行評估,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NIHSS 評分下降>90%為痊愈;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NIHSS 評分下降46%~90%為顯效;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NIHSS 評分下降18%~45%為有效;相比于治療前,治療后NIHSS 評分下降≤17%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不同時間點神經功能 采用NIHSS 評估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 d、1 周、2 周時的神經功能變化情況,評分和患者神經功能呈負相關。
1.3.3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不良事件包括消化道出血、顱內出血以及穿刺部位血腫。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78%(35/45),與研究組的84.44%(38/45)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同時間點NIHSS 評分變化情況對比 治療后1 d、1 周、2 周時,兩組NIH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NIHSS 評分變化情況對比(±s,分)

表2 兩組不同時間點NIHSS 評分變化情況對比(±s,分)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對比,bP<0.05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出現顱內出血3例、穿刺部位血腫2例、消化道出血2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5.56%;對照組出現顱內出血4例、消化道出血4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7.78%;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80,P>0.05)。
目前,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常用血管再通法包括經靜脈溶栓、經動脈溶栓治療,前者屬于一種較成熟的治療方法,臨床安全性與有效性均得到大量研究證實,具有操作方便、對機體創傷小及治療費用低等多種優點,但其血管再通率較低,應用時間窗較短,常常無法滿足臨床治療需求,而且此溶栓方式還有誘發出血的風險[3];后者是經血管造影確定病變血管后再精準注入溶栓藥物,所以該方式的血管再通率相對于經靜脈溶栓較高,但其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顱內出血的風險[4]。
近年來,隨著臨床對急性腦梗死治療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發現神經介入動脈取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對于患者血管再通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其不僅可快速開通閉塞血管,而且不會破壞血腦屏障,不會產生神經毒性,特別適用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超出溶栓時間窗以及靜脈溶栓無效等患者中[5,6]。近年來,國內有很多關于神經介入動脈取栓的報道,雖研究層次不太一致,但研究結果均提示其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7]。神經介入動脈取栓是在DSA 直視下采用微導絲、微導管等來提高閉塞血管的再通率,同時其還不會增加顱內出血的風險。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在進行動脈溶栓取栓的同時還可酌情行支架植入術等一些非藥物治療操作,有利于促進血管再通,提高溶栓效果[8]。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7.78%(35/45),與研究組的84.44%(38/45)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d、1 周、2 周時,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80,P>0.05)。
綜上所述,神經介入動脈取栓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均較好,且臨床安全性相當,但神經介入動脈取栓在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方面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