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鳳 鄧碧瀅 廖金鳳
膿毒癥屬于新生兒中的危重并發癥,患病率較高,預后較差。肺炎是誘發該疾病的主要因素,對于該疾病患兒,如能及時發現并給予有效治療,可顯著降低其病死率[1]。目前,臨床發現的該疾病的生物標記物較多,如腦利尿鈉肽、血沉、白細胞計數、D-二聚體、白細胞介素-6、hs-CRP、PCT 等[2]。后兩者為監測該疾病患兒的可靠指標,可對患兒的全身炎癥以及免疫功能情況進行有效反應。現為探究此兩種指標對合并膿毒癥的新生兒肺炎患兒的疾病進展情況是否有指導意義,本研究特選取2018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兒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收集相關資料,并進行分析,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兒肺炎患兒,根據是否合并膿毒癥分為觀察組(合并膿毒癥患兒)和對照組(未合并膿毒癥患兒),每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28 d,平均年齡(21.09±5.37)d;病程1~7 d,平均病程(2.86±1.39)d;出生體重2540~4221 g,平均出生體重(3246.29±324.91)g;胎齡38+3~43+4周,平均胎齡(39.88±1.05)周。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27 d,平均年齡(20.55±4.86)d;病程1~7 d,平均病程(2.90±1.37)d;出生體重2519~4230 g,平均出生體重(3250.39±326.54)g;胎齡38+4~43+3周,平均胎齡(39.90±1.04)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治療同意書已被患兒及其家屬簽署,且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3]:①患兒均經咽拭子或血培養、臨床檢查等實驗,確診為該疾病,且為糞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感染所致;②新生兒肺炎并膿毒癥診斷標準符合2003年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志》中制定的該疾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4]:①伴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②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③腫瘤患兒。
1.2 方法 所有患兒在治療前以及治療1 周后進行hs-CRP、PCT 測定。其中PCT 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熒光法,應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的免疫熒光分析儀以及其配套的檢測試劑盒進行監測,測量范圍為0.05~200 ng/ml。其中hs-CRP 檢測方法為散射比濁法,應用深圳市國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Nephstar Plus 特定蛋白分析儀以及其配套的檢測試劑盒進行監測,測量范圍為5~350 mg/ml。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以及治療1 周后的hs-CRP、PCT 水平,分析觀察組患兒不同臨界值下hs-CRP、PCT 的特異度、靈敏度以及hs-CRP 與PCT 診斷的ROC 曲線。靈敏度:即試驗診斷的真陽性率,是金標準確診患兒中所測定出陽性數的比率。漏診率與敏感度呈反比。特異度:即試驗診斷的真陰性率,是金標準確診患兒中所測定出陰性數的比率。誤診率與特異度呈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各指標診斷效能采用ROC 曲線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以及治療1 周后hs-CRP、PCT 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前和治療1 周后的hs-CRP、PCT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治療1 周后的hs-CRP、PCT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治療1 周后的hs-CRP、PCT 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以及治療1 周后hs-CRP、PCT 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以及治療1 周后hs-CRP、PCT 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0.05
2.2 觀察組不同臨界值下hs-CRP、PCT 的特異度以及靈敏度分析 觀察組不同臨界值下hs-CRP、PCT 的特異度以及靈敏度見表2,表3。

表2 觀察組不同臨界值下hs-CRP 的特異度以及靈敏度分析

表3 觀察組不同臨界值下PCT 的特異度以及靈敏度分析
2.3 觀察組hs-CRP 與PCT 診斷的ROC 曲線分析 經ROC 曲線計算得出,hs-CRP 與PCT 對觀察組診斷的最佳節點分別為55 mg/L 以及2.0 ng/ml。見圖1。

圖1 觀察組hs-CRP 與PCT 診斷的ROC 曲線分析
2.4 觀察組患兒經不同診斷方法診斷后的ROC 曲線面積分析 聯合診斷的ROC 面積顯著高于hs-CRP、PCT 單獨診斷的ROC 面積。見表4。

表4 觀察組患兒經不同診斷方法診斷后的ROC 曲線面積分析
患膿毒癥后死亡率可高達50%,每年因該疾病死亡的患兒>75 萬。免疫功能紊亂以及臟器功能失調屬于該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由于新生兒免疫機制發育尚不完全,故屬于該疾病的主要患病群體。由于其死亡率較高,是兒科醫生的主要關注疾病。為了更好地治療該疾病,探究該疾病的特異性指標尤為重要[5]。現為探究hs-CPR 以及PCT 在該疾病中的具體檢測價值,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患兒治療后的hs-CRP、PCT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治療前的hs-CRP、PCT 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ROC 曲線計算得出,hs-CRP與PCT 對觀察組診斷的最佳節點分別為55 mg/L 以及2.0 ng/ml。聯合診斷的ROC 面積顯著高于hs-CRP、PCT單獨診斷的ROC面積。究其原因,C反應蛋白(CRP)在國內外的研究中,均證明其在細菌感染的急性期會顯著增加,而對于病毒性感染者,其增加幅度較小或不增加,故該項指標可對臨床用藥指導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且hs-CPR 相比于CRP 具有更高的準確度以及敏感度,目前臨床多通過對該值的檢測進行輔助診斷[6]。而PCT 在細菌感染早期其水平顯著增加,屬于臨床細菌感染事件中的標志物。故可通過此兩種指標對該疾病的進展過程進行監測。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肺炎并膿毒癥患兒中hs-CRP聯合PCT 檢測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