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旭 黃偉斌
乳腺癌是女性惡性腫瘤中較常見的類型,臨床多以乳腺癌根治術治療,乳腺癌相關上肢淋巴水腫(breast cancer related lym-phedema,BCRL)是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主要并發癥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并且發病率隨時間推移而逐 漸增加[1]。輕則出現患側上肢腫脹、疼痛、乏力、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繼發嚴 重感染、功能喪失,不僅影響外觀,降低生活質量,而且使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產生自卑心理,因此,如何防治乳腺癌術后患肢水腫尤為重要[2]。本文以78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給予部分患者腋窩反向淋巴作圖,觀察其對預防乳腺癌術后上肢水腫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7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計算機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年齡27~67 歲,平均年齡(49.79±7.60)歲;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22例,導管內癌12例,黏液腺癌3例,浸潤性小葉腺癌1例。觀察組年齡28~70 歲,平均年齡(50.01±7.34)歲;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19例,導管內癌13例,黏液腺癌4例,浸潤性小葉腺癌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試驗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試驗開始前將本次試驗過程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3]:①患者入院后經免疫組化檢測或石蠟切片檢查確診為乳腺癌;②患者在試驗前未接受過乳腺、腋窩手術且無X 線照射史;③患者治療前無化療及內分泌治療;④患者術前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腫瘤直徑≤5 cm;腋窩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⑤患者入院時上肢未見水腫,且外科檢查結果顯示上臂中點周徑與腕上10 cm 處周徑差值≤2 cm。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臟、肝臟、腎臟等嚴重器官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②具有非自愿參與本次試驗患者,無法配合完成試驗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治療,觀察組給予亞甲藍腋窩反向制圖聯合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治療。具體操作為:對患者行常規消毒鋪巾,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前 5~10 min 于患側上臂內側肌間溝皮下注射亞甲藍皮下注射亞甲藍2~3 ml,給予患者局部按摩并將上肢抬高;在清掃腋窩淋巴結過程中找到藍染的ARM 淋巴結后行18G Max-Core 穿刺后送檢。取材中區為病灶核心處,保留藍染淋巴管;術后給予患者引流導管常規置入,妥善包扎號傷口后根據患者身體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康復性鍛煉以及輔助性恢復。
1.3 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記錄觀察組患者亞甲藍腋窩反向制圖情況;比較兩組圍術期指標、術后上肢水腫發生情況。圍術期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淋巴結切除數、腫瘤直徑、術中出血量、液體引流量、置管時間;對患者治療后上肢淋巴水腫情況進行復診,復診時間為術后1、3、6、12 個月,患者上肢淋巴水腫標準[4]:輕度:患者無明顯癥狀,腫脹范圍限于上臂;中度:患者出現上肢腫脹感,腫脹范圍為上臂、前臂,功能有所影響;重度:患者出現上肢麻木或腫痛,腫脹范圍為上臂、前臂、手背,功能有較大影響;將上肢淋巴水腫發生的判定標準設定為患者患側上肢周徑大于健側上肢周徑≥2 cm。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亞甲藍腋窩反向制圖情況 觀察組38例患者中存在藍染淋巴管及淋巴結34例,其中藍染淋巴結31例,藍染淋巴結數量最多者為4 個。
2.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腫瘤直徑、淋巴結切除數、術中出血量、液體引流量以及置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術后上肢水腫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上肢水腫發生率5.26%低于對照組的36.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4000,P=0.0007<0.05)。見表2。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注:兩組比較,P>0.05

表2 兩組術后上肢水腫發生情況比較[n(%)]
因乳房對女性的重要性,保乳術在乳腺癌的治療中較為常見,大多數會對患 者產生器官缺失或功能改變,加上并發癥的出現,對患者心理及身體均有極大困擾,對患者生活質量也有消極作用,因此在確保延長生存期的同時也需要考慮患者心理情況,從而確保患者在得到有效治療后,生活質量也可以有所保障[5]。
亞甲藍腋窩反向制圖是指利用亞甲藍、核素以及醫用染料等試劑作為示蹤劑,對腋窩處的上肢淋巴引流通路進行標記,幫助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對淋巴管進行發現、標記及保留,有效降低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率[6]。本次研究中:觀察組38例患者中存在藍染淋巴管及淋巴結34例,其中藍染淋巴結31例,藍染淋巴結數量最多者為4 個。兩組手術時間、腫瘤直徑、淋巴結切除數、術中出血量、液體引流量以及置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上肢水腫發生率5.26%低于對照組的36.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4000,P=0.0007<0.05)。本次試驗中作者還嘗試了傳統的示蹤劑,但其顯示效果均不理想,作者分析主要原因在于[7]:傳統的示蹤劑在注射后到淋巴結或淋巴管定位時間太短;亞甲藍腋窩反向制圖淋巴結及淋巴管的位置較深;患者的年齡、肥胖程度、廣泛淋巴結轉移情況對示蹤結果的影響。
綜上所述,臨床在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中加入亞甲藍腋窩反向制圖在預防乳腺癌術后上肢水腫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