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煜 胡燕紅 張虹
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病變,該病的發生會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會導致患者出現多種并發癥,因此會影響患者的健康[1]。目前臨床針對此類疾病主要采取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治療控制病情發展,但由于長期用藥會對患者的血糖及血脂代謝功能造成影響,因此會增加患者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血管狹窄等疾病的發生幾率[2]。所以針對精神疾病患者在治療期間應加強檢查診斷力度,及時掌握患者的下肢動脈斑塊形成情況,給予有效的治療,才能確保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為此,本文中就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精神病患者下肢動脈斑塊中的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希望能為臨床疾病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數據,具體詳情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8月~2020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83例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6例,女37例。年齡20~91 歲,平均年齡(58.41±12.80)歲;總服藥時間0~50年,平均服藥時間(19.26±10.50)年。
1.2 方法 本文中所有患者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運用西門子X300 超聲檢查儀,探頭為腹部探頭CH5-2、淺表探頭VF10-5。檢查方法:被檢者取仰臥位和(或)俯臥位,充分暴露雙下肢,詳細探查雙下肢各部位動脈,檢查髂外動脈時采用2~5 MHz 的腹部探頭進行觀察,后將多普勒超聲探頭頻率設置為7~10 MHz,自股總動脈依次向下檢查,縱、橫掃查相結合[3],詳細觀察動脈血管內徑以及回聲情況,并確定是否存在內膜增厚以及斑塊情況,測量血管內-中膜厚度(IMT),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各血管血流充盈情況,注意觀察有無充盈缺損及血流方向,同時要對峰值流速進行測量,并將搏動和阻力的指數,掌握狹窄處血流速度以及頻譜形態[4]。在測量血管內-中膜厚度、斑塊大小等可進行多次測量,然后取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動脈斑塊總體檢出情況,比較不同性別性檢出情況,比較不同年齡段檢出情況。下肢動脈狹窄判斷標準:根據測量結果,按以下標準對下肢動脈管徑狹窄程度進行分類:①正常:下肢動脈內徑無縮小;②輕度狹窄:下肢動脈內徑縮小0~49%;③中度狹窄:下肢動脈內徑縮小50%~74%;④重度狹窄:下肢動脈內徑縮小75%~99%;⑤完全閉塞:下肢動脈內徑減少100%。本次研究中,僅動脈管壁回聲增強和(或)內-中膜增厚者歸類為輕度狹窄。不同年齡比較時將患者按<50 歲、50~59 歲、60~69 歲、≥70 歲分為4 個年齡段。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總體檢出情況分析 83例行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精神病患者中,有53例患者檢出下肢動脈斑塊,檢出率為63.9%。其中管腔輕度狹窄45例,占比54.2%;中度狹窄6例,占比7.2%;重度狹窄1例,占比1.2%;管腔閉塞1例,占比1.2%。1例閉塞者為左側脛前動脈長段閉塞。
2.2 不同性別性檢出情況比較 男性患者中,下肢動脈未檢出斑塊14例,占比30.4%,檢出異常32例,占比69.6%;女性患者中,下肢動脈未檢出斑塊16例,占比43,2%,檢出異常25例,占比56.8%。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不同年齡段檢出情況比較 <50 歲的患者中正常16例,占比80.0%,異常4例,占比20.0%;50~59 歲的患者中正常10例,占比43.5%,異常13例,占比56.5;60~69 歲的患者中正常3例,占比13.6%,異常19例,占比86.4%;≥70 歲的患者中正常1例,占比5.6%,異常17例,占比94.4%。不同年齡段檢出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年齡增加,檢出異常率增加。見表2。

表1 不同性別檢出情況比較[n(%)]

表2 不同年齡段檢出情況比較[n(%)]
四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全身性疾患,好發于大、中動脈,發病年齡多在50 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5]。發病原因和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相關研究發現,該病在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煙人群中發病率最高,由于此類人群多數會存在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當出現中層組織鈣化時,會導致腔內血栓形成,因此會降低動脈彈性,造成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以及閉塞等現象發生[6]。在超聲檢查過程中發現:患者會存在動脈內膜增厚現象,而且動脈內壁大小不均以及形態各異,同時會伴有強回聲斑塊,管腔內可見低回聲血栓;狹窄處血流束變細,血流信號為五彩雜色,若出現閉塞,則管腔內無血流信號,閉塞無端可出現側支血管供血,部分管腔可表現為節段性閉塞,多見于膝以下動脈。頻譜多普勒表現為狹窄處血流速度增快以及頻帶增寬,舒張期三相波降低或者消失,閉塞段不能引出多普勒頻譜,其遠端動脈內為低速低阻血流,頻譜圓鈍[7]。
下肢動脈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無創的血管檢測方法,其有較高檢查符合率,趙英[8]報告超聲對下肢動脈狹窄程度診斷符合率為90%,另外,有報道[5]指出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檢查下肢動脈斑塊的精準性、特異性、靈敏性分別是 94.00%、90.00% 和 92.00%,且可重復檢查性高,在檢查下肢動脈時不僅可以提供血管各個不同方向切面的解剖學圖像,還可以顯示二維圖像為背景的彩色血流分布圖,并動態獲得血流動力學指標[9],可以明確相關血管的斑塊位置、大小、狹窄率、血流情況,對于下肢動脈血管硬化性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依據。
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需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以控制病情。在長期服藥后,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血脂、血糖代謝紊亂,姜雨微等的研究指出,精神病患者三酰甘油(TG)異常率高達35%~49%[10],從而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發生動脈硬化的風險,該病的發生因素與疾病機制以及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有著密切關聯。諸多因素會導致患者出現中層平滑肌以及內膜增厚現象發生,最終引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8]。
納入本次研究的83例患者中有53例檢出下肢動脈斑塊,總體檢出率為63.9%,超聲均表現為管腔回聲增強,內-中膜不同程度增厚,可見大小不等的異常回聲斑塊,斑塊處管腔無或有不同程度狹窄。在不同性別檢出率方面,男性患者檢出率69.6%高于女性患者檢出率56.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各年齡段檢出率方面,隨年齡增長而檢出率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過程中,為確保檢查的精準性,還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檢查髂總動脈、髂外動脈時,可因腸氣因素影響,管腔顯示不完整,而影響檢出結果,因此可囑患者在檢查前大量飲水,并在空腹8 h 的狀態下進行檢查;②遠端的股淺動脈的端位置相對較深,在診斷操作中,使用低頻探頭,對局部放大,以提升檢出效率[11],另外在俯臥位檢查腘動脈時應盡量向上檢查更多的血管,以減少股淺動脈在仰臥位檢查時的遺漏。
綜上所述,對精神病患者行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有較高的診斷率,有利于醫師的臨床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