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群
(廣東省珠海市北京師范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 519000)
構造法就是根據題設條件或結論所具有的特征、性質,構造出滿足條件或結論的數學模型,借助于該數學模型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在高中數學解題指導中,構造法的應用能夠激發學生主動調用函數、方程、幾何圖形、數列等知識,促使學生實現創新思考與邏輯探究,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1.構造函數
在解題中,學生可以根據問題條件構造新的函數關系,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函數關系式,并利用函數性質進行解答.
例1 在實數范圍內解方程:(x2-x+1)5-x5+4x2-8x+4=0.
分析該方程為高次的,直接展開超出所學范圍,且過于復雜,因此并不可行,而利用函數,將高次方程轉化為相應的函數,并結合函數的奇偶性進行分析則不失為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解析(x2-2x+1)5+4x2-8x+4=(x2-2x+1)5+4(x2-2x+1)=0,則令t=(x2-2x+1),則將原方程構造函數f(t)=t5+4t,通過對f(t)的分析可知f(t)在區間實數范圍與y軸僅有一個焦點,此時t=0,由此可推出x2-2x+1=0,x=1.

2.構造方程
方程與數量關系、函數等知識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在解題中根據條件構造出一個新的方程往往能夠打開解題思路,獲得更加便捷的解決方法.


由上述題目可以看出方程在問題轉化中有著更加靈活的應用,而教師應結合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解題過程,即明確方程轉化的條件,如何結合題目特點設計方程,討論方程相關性質,即判別式與韋達定理,最后將方程結論轉化為題目結論,完成對問題的有效解答.
3.構造幾何圖形
數形結合是數學學科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解題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將構造法與數形結合相融合,根據數量關系對圖形進行與構造,利用直觀圖形實現對抽象問題的分析,以降低解題難度,提高階梯效果.


4.構造數列
數列模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其在解題中能夠更加清晰地呈現問題特點.在教學指導中,教師可以結合相應問題,指導學生構造等差數列或等比數列,利用數列性質進行解題.


構造法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通過對學生解題過程與解題效果的觀察,可以發現許多學生對于構造法的掌握存在問題,無法細致觀察題目,在構造模型的過程中也常常一頭霧水.針對此,教師在教學指導中,應注重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構造法的本質含義,并實現靈活自主運用.
在解題指導中,教師首先應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構造法屬于創新思維方法,需要學生在細致觀察中靈活調用所學知識.教師在教學指導中,應鼓勵學生主動觀察,為學生創設發現問題的情境,并結合問題滲透數學定理、解決數學難題的事例,融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練習,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發現題目之間的聯系,并激發其主動構造的興趣,提高觀察能力.其次,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思維發展過程的培養.構造法的運用是思維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精心編創問題,促使學生多角度地思考,經歷假設分析、舉例驗證、反問推理等一些列抽象思考過程,讓思路從思維定勢的框架中跳出來,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解答問題;此外,教師還應結合例題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表達,并在手腦口并用中加深印象,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與應用,同時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再次,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舉一反三是學生思維拓展的必要途徑,在構造法的應用中教師可以對問題進行變式,利用相似的題目啟發學生拓展思考,以提高知識靈活運用能力.例如在上述“構造函數”一節中,教師從方程拓展到不等式,不同的題目采取相同的思路,即構造函數,以啟發學生對構造法應用的進一步思考,激發其結合其它問題嘗試運用構造法的動力.最后,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總結反思能力的培養.根據上述類型題舉例可以看出構造法的應用范圍之廣,教師在教學指導中,應啟發學生對多接觸的典型習題進行總結,如構造函數、構造方程、構造幾何圖形、構造數列等,歸納解題步驟,探究構造法的應用思路,逐漸內化解題方法,將解題積累逐漸轉化為數學思想方法,從而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總之,在高中數學解題指導中,構造法是一種常見,且具有創新意義的解題思路.在教學指導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構造法的含義,理解構造的目的,并結合不同類題習題分析構造法的應用策略,促使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實現創新解答,提高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