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泳

金陽縣鄉村多沿山而建,往返都異常驚險,航拍顯示路況“九曲十八彎”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脫貧任務最艱巨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在這里,工商銀行員工劉勁同已經堅守扶貧崗位5年。自2015年受工行涼山分行委派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以來,他一直竭盡所能協調各方資源,整日奔波在大涼山的村村溝溝、家家戶戶,從衣食住行、教育、醫療、就業等各方面全力幫助當地村民脫貧,他的扶貧之路雖艱辛但也很充實。
劉勁同掛職于金陽縣的一家農業公司,負責發展當地農業,推廣當地優質農產品。2017年,劉勁同的“娘家”工行在金陽縣投資300多萬元發展大棚蔬菜項目,幫助當地農民更新種植觀念來提高農作物產量。目前大棚蔬菜已經實現量產,主要供給周邊的學校食堂。為了讓大棚蔬菜基地發展得好,劉勁同一直督促大棚的員工給每一個大棚建立一個檔案,通過分析數據做到精細化管理,從而提高產量、質量和利潤。現在蔬菜大棚的規模已經達到了70畝,未來還會擴建,以此帶動更多當地村民跟著種植大棚蔬菜,形成產業鏈。
2019年,隨著脫貧攻堅戰進入關鍵階段,劉勁同每天都輾轉于多個村莊,保持著快節奏的工作。由于金陽縣沿山而建,交通極不發達,從涼山州府西昌市出發,雖說僅有200公里的路程,但即便交通正常,車程也要6個小時以上,如果遇到惡劣天氣,時間還會延長。他一天的時間只能到一個村里處理事務,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在西南山區開車,保證安全是第一要緊的事,由于有些路段還未硬化,前車揚起的沙塵迫使后車不得不剎車等待。碰上大霧、下雪等惡劣天氣,汽車輪胎打滑、山頂落石等驚險場面也時有發生。金陽縣鄉村多沿山而建,往返都異常驚險,航拍顯示路況“九曲十八彎”,而當地人卻說這段路其實算是路況比較好的了。劉勁同說,當年剛來的時候,有些村民還沒見過汽車,誤以為汽車是一頭鐵牛,村民拿著一堆草往車的縫隙里塞。如今,每個村里都通了公路,讓鄉村發展有了更多可能性,村民們的眼界將會更加開闊。

金陽縣交通極不發達,這里封閉落后制約了當地的發展,脫貧奔小康是彝區民眾對幸福生活的期待

涼山地區是2020 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之一,很多工作任務繁重艱巨,劉勁同每天都輾轉于多個村莊,保持著快節奏的工作
車行駛到建設中的養牛場附近停了下來,經過養牛場旁邊的懸崖時,劉勁同都會小心通過。3個月后,這里就會建成一個養牛場,首批能集中放養80頭牛。劉勁同指著另一處正在建設中的白魔芋加工廠,他說,現在大型機器已經就位,等加工廠建設完成后就能生產了,當地出產的白魔芋質量非常好,加工廠運營后不僅能夠帶動當地村民就業,還可以將白魔芋打造成品牌,量產后有望將產品遠銷日韓等地,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2019年,這里的青花椒也迎來了豐收,對于地處偏遠山區的金陽來說,這些農特產是人們走出貧困的希望。
除了搞好農業,劉勁同也不忘銀行老本行。金陽縣很多鄉村都沒有金融服務,村民取款很不方便。為解決這一痛點,劉勁同奔波于各個鄉村物色適合開設工行服務點的地方,讓村民可以在家門口提取現金。在丙底村,他找到了一個愿意合作的服務點。每次來丙底村,他都會到服務點里看看他們的使用情況。丙底村村民說,以前他們需要坐2個小時的公交,才能到最近的一個銀行取款,而且要花費60元車費。現在他們只需在工行合作服務點就能免手續費取到現金,預計丙底村村民每年在服務點取款上百萬元,可節省大量成本,惠及當地村民,未來有望開拓更多的服務點。
走完了助農取款服務點,劉勁同按照慣例要到村子的學校看一看。要解決當地落后的狀況,就必須解決城鄉之間的信息不對等,關鍵環節就在教育,尤其是獲取信息方式的變革。

2017 年,劉勁同的“娘家”工行在金陽縣投資發展大棚蔬菜項目,目前大棚蔬菜已經實現量產

劉勁同說,當地出產的白魔芋質量非常好,加工廠運營后不僅能夠帶動當地村民就業,而且量產后有望將產品遠銷日韓等國家,圖為劉勁同和工廠負責人溝通項目進度

工作還沒結束,劉勁同要趕往下一個考察點,路上匆匆忙忙吃了個饅頭填飽肚子

劉勁同所在的單位已經在四川捐建了多所希望小學和宿舍樓,為部分孩子解決了就近入學的問題,免去了上學放學翻山爬坡之苦

以前,當地的孩子對電腦一竅不通,更別提互聯網了。現在德姑村的學校配備電教設備后,劉勁同定期會到學校跟蹤使用情況,遇到設備故障等問題就第一時間解決

金陽縣很多鄉村都沒有金融服務,村民取錢很不方便。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劉勁同在丙底村,找到了一個愿意合作的服務點。每次來丙底村,他都會到服務點里看看他們的使用情況
以前,當地的孩子對電腦一竅不通,更別提互聯網了。前幾任的扶貧干部想方設法為德姑村的學校配備了電教設備,讓孩子能夠學會word和photoshop等軟件的簡單操作。現在,接力棒傳到了劉勁同手中,他要定期到學校跟蹤使用情況,遇到設備故障等問題就第一時間解決。目前,劉勁同所在的工行已經在四川捐建了17所希望小學,12所宿舍樓,為不少孩子解決了就近入學的問題,免去了上學放學翻山爬坡之苦。劉勁同說,行里還專門發動職工設立了“一對一”幫扶助學計劃,讓職工對口幫扶涼山雷波縣和金陽縣的貧困孩子,以解決孩子的學習生活困難。他正在跟學校溝通,將來要開放更多的名額,幫助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晚上回到縣城,劉勁同和同事吃完晚飯后繼續回去加班。深夜十二點開完會,他才正式結束一天的工作。由于涼山的脫貧攻堅任務重,這些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平常事。回到宿舍后,他偶爾會跟妻子視頻聊天,大概每兩三天通一次電話,除了一些簡單的問候,主要就是聊聊孩子的情況。幾年來聚少離多,劉勁同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扶貧工作上,對家人難免愧疚。令他比較欣慰的是兩個孩子都很懂事,讓他很放心,孩子也會經常主動找他聊天。
涼山地區是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之一,劉勁同的扶貧工作也一直在路上。很多繁重艱巨的任務,都慢慢初顯成效了,劉勁同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帶來的喜悅。他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來自于村民們樸實的問候、孩子們的瑯瑯書聲、村里年輕人的新志向,以及為了這片土地早日擺脫貧困而一同堅守、相互鼓勵的同事們。在這里,脫貧奔小康是涼山民眾對幸福生活并不遙遠的期待。在這里,脫貧奔小康是民眾從封閉落后狀態之后,對幸福生活不再遙遠的期待。劉勁同說,在全國許多同事和他一樣,正專職奮戰在扶貧一線。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時代,他希望他們的工作也是對初心的堅守,對時代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