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金蓉(綿陽四〇四醫院)
導讀
重癥監護室是治療和監測的重點科室,同時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也是感染發生率較高的科室。有關數據顯示,醫院重癥監護室的感染發生率達到了30%,嚴重影響患者整體治療效果。
患者因素。ICU 患者的病情比較復雜,基礎疾病較嚴重,比如:嚴重的外科創傷、休克、大面積燒傷及大出血等;內科疾病:腦出血、糖尿病、血液病以及惡性腫瘤等,這些疾病破壞了機體保護屏障,使患者的抵抗力低下,導致醫院ICU 患者出現較多的感染事件。除此之外,一般ICU 患者的年齡比較大,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衰退,各個器官功能也開始減退,從而發展為感染事件的易感人群。
放置侵入性導管會引發感染。ICU 患者通常會留置中心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各類監測導管等,能夠方便治療與監測。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些管道置入,會破壞人體的皮膚、口腔以及呼吸道等防御能力,從而為病原微生物侵入提供門戶,易被感染。
廣泛應用廣譜抗生素和激素。大量使用抗生素之后,比較容易產生耐藥菌株,致病菌非常活躍,在ICU 患者體內不斷增長繁殖導致疾病的產生。激素的使用,會降低機體免疫力,出現合并感染現象。
應用其他藥物。藥物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比如:抑酸劑,能夠對急性潰瘍進行預防;但服用受體激動劑,能夠促進胃液的堿化,從而導致革蘭氏桿菌大量繁殖,出現細菌移位現象就會引發感染。
環境因素。不同疾病的危重患者住在一起,會造成交叉感染。在護理的過程中,查房的次數較多,護理人員流動性較大,操作種類繁多,一旦不安規范操作就會發生交叉感染現象。針對ICU 患者,探視人員較多,會將致病菌帶入ICU 內。
提高感染預防意識,轉變觀念。ICU是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的科室,應該從護理人員出發,提高專業素質,實施無菌操作,提高感染預防控制的重視程度,能夠有效降低感染率。護理人員應該充分找出感染的致病原因,以及致病菌株的種類等,從而防止患者耐藥性降低。在抗生素的利用過程中,應該熟練掌握劑量,從而提高重癥監護室的治療效果。
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定期檢查醫院感染預防情況,成立感染監管小組,護理人員對ICU 進行自查,針對檢查結果,對發生感染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歸納總結,找出相應的護理措施,積極進行防治。建立消毒隔離制度,醫護人員嚴格執行,在護理操作實施過程中,做好消毒處理,實施無菌操作。建立探視制度,對探視人員進行限制,并控制探視時間,減少人員流動,防止病原體進入。
實施ICU 環境的監測和管理。保持ICU 的整潔和衛生,做好通風工作,保持空氣的新鮮。護理人員在進入ICU 前,應該認真消毒,從而減少感染。對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調整,可以安裝空氣凈化器,減少空氣污染,有助于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手也是導致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應該嚴格執行手衛生,改進洗手設施,用一次性紙巾擦手,提高手衛生的落實率與正確率。
對物品實施嚴格管理。ICU 的醫療器械應該放在相應的位置,并進行嚴格消毒處理,在消毒后保持干燥的狀態,防止污染。能用高壓滅菌的可以實施高壓滅菌,對于不耐高壓的物品可以實施高效消毒劑浸泡。對于一次性物品,應該及時處理,減少感染源。
對抗生素合理使用。大量使用抗生素會降低自身抵抗功能,也會增加患者經濟負擔,除此之外會降低藥物的耐藥性,從而導致感染的機會增加,特別是真菌感染。因此,針對嚴重感染患者,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抗生素進行治療。
重癥監護室的感染問題是搶救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應該對ICU 患者感染風險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從而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