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蘭英(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
導讀
兒童多存在好奇心,對于外界環境的認知多是通過手觸碰為主,若家長照護不當,特別是老年人照護孫輩時,極易一時未關注孩子,導致兒童碰灑盛放熱湯、熱水、熱菜的容器,極易導致燙傷發生,一旦兒童因意外事件造成燙傷,應在現場開展急救處理,減輕兒童燙傷處產生的疼痛感,必要時轉送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以避免遺留嚴重后遺癥,影響小兒未來的生活質量。
燙傷特點。小兒由于精力旺盛,對外界事物保持著好奇心,日常活動范圍較大,喜歡用手腳對外界進行摸索,但是由于小兒的皮膚較為脆弱,一旦接觸溫度較高的物品極易發生燙傷,例如新出鍋的飯菜、熱水、剛做完飯的鍋,以及煙火爆竹等明火燙傷。小兒燙傷多見于3-6 歲兒童,兒童由于初步具有行走能力,在家中玩耍過程中一旦接觸高溫液體或物體所致燙傷,燙傷部位與正常組織間的邊界清晰。若因爐火、火柴、煙花等造成的接觸性燙傷,燙傷部位與正常組織間的邊界不清晰。目前,臨床因爆炸或電擊造成的燙傷情況相對較少。
兒童由于皮膚較為薄弱,對于溫度的敏感性相對較高,即使是大人接觸感覺溫度適宜,不燙的物體,兒童接觸時也會造成燙傷,加之兒童對熱回避反射相對較慢,在接觸熱源物體時,無法快速反應快速撤離,導致患兒與熱源的接觸時間延長,燙傷程度也會加深。兒童不同于成人,總血量/皮膚面積的比值相對較低,導致兒童與成人在相同面積的燙傷與液體滲出情況下,兒童的燙傷嚴重程度會大幅增加,對兒童造成的影響也明顯升高,同時極易造成休克發生。
燙傷后表現。小兒燙傷后出現局部組織與全身性病理變化,局部表現主要是兒童在受到60℃以上的高熱燙傷后,皮膚組織會出現蛋白凝固表現,進而導致細胞壞死。兒童接觸不同溫度的熱物、接觸時間不同,加之燙傷部位不同,均會導致兒童燙傷后局部反應存在差異。小兒皮膚接觸溫度超過70℃的物體,接觸時間超過1 秒以后時,患兒燙傷處皮膚易出現水泡。小兒燙傷后,可根據組織壞死程度劃分為3個程度,但是,由于小兒皮膚較薄,局部組織壞死的難度較大,臨床診斷時易出現評估度數較低情況。小兒燙傷后全身性變化主要是指燙傷后疼痛,精神刺激下患兒多出現休克表現,且多為暫時性休克。小兒燙傷后,易使毛細血管滲出,進而出現組織水腫、滲液、循環血量減少等情況,均會使燙傷兒童出現組織缺氧、脈搏減低、血壓下降等全身性表現,進而導致繼發性休克。因此,小兒燙傷后,家長在發現后應立即開展緊急處理,評估燒傷病情嚴重程度,并且較輕者,可在家中通過降溫、清創、冷凝等處理,病情嚴重者則需將患兒立即送往醫院救治。
降溫處理。小兒燙傷發生后急救的首要措施是降溫,立即用流動清水對燙傷部位進行沖洗,沖洗20~30 分鐘后,若為四肢燙傷,可將燙傷部位浸泡在冷開水、干凈涼水中,使燙傷處的水腫、疼痛癥狀有效減輕;若燙傷部位在胸口、面部等部位時,不可用涼水沖洗,則可用幾條毛巾進行輪流濕敷處理。若小兒燙傷后,燙傷部位出現水泡,則不可直接用冷水沖洗,以免水泡破裂,建議將燙傷部位放置于冷水中浸泡。
清創處理。燙傷后,經降溫處理后,應輕輕將兒童被熱水浸透的衣服,若無法直接脫去時,可用剪刀將燙傷處覆蓋的衣物、鞋襪等剪開。若衣物與燙傷處皮膚粘連在一起,則需先將未粘連處的衣物減去,然后粘連處則需要到醫院進行專業處理,不可用力拉扯或撕脫,以免燙傷局部的創傷面積進一步加大。
冷療處理。冷療是利用溫度較低的水沖洗燙傷部位,達到降溫的目的。冷療處理可減輕燙傷處熱力,避免熱氣對局部皮膚造成二次損傷,同時對血管早期炎癥反應也具有抑制作用,可使燙傷局部的疼痛、腫脹癥狀有效減輕,同時減輕因燙傷腫脹,引起的局部組織繼發性缺血、缺氧損傷。若患兒在家中燙傷,可直接用自來水進行冷療,特別注意,家中若水龍頭是冷熱雙接頭時,家長應先確認打開水龍頭出的是冷水,并將冷水開至最大后,用自來水進行冷療處理,避免家長因著急打開熱水閥門,加重燙傷。若無自來水或不方便進行冷療部位,則可采用濕毛巾進行冷敷,時間控制在30min,以降低燙傷部位溫度。若兒童燙傷部位較大,則需對燙傷部位較大處進行局部冷療后,然后立即向醫院轉移,避免兒童因冷療過度,出現休克,對兒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轉送處理。針對燙傷后出現水泡等情況,家長在做好降溫、清創與冷凝處理后,應用干凈毛巾、保鮮膜或者衣物等覆蓋在燙傷處,盡快將燙傷兒童送至醫院接受專業急救處理。針對嚴重燙傷患兒,例如燙傷面積大、并且燙傷嚴重者,則不可按照上述方式處理,應立即將嚴重燙傷兒童送往醫院進行急診救治。小兒燙傷后,家長不可用香油、醬油、牙膏、蛋清等涂抹創面,同時也不可能用紫藥水、紅汞等有色藥物涂抹創面,以免影響創面引流,對醫生觀察診治也存在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