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立萍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混合式教學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育質量的提升。混合式教學能改變傳統教學結構,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資源,形成更有效的教學方式。有人指出,混合式教學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機會的同時,也已成為提升學生學習成績與效果的最佳方法。
本文基于高職《大學英語》混合式課程,以移動終端藍墨云班課軟件(以下簡稱云班課)為媒介,構建具體的學習績效評價指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能力、素養進行綜合性評定,從而提高學習和教學的雙重有效性。
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中,學習績效評價體系中評價的主體依然是教師,方式多為試卷,角度多以考核對課堂講授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主。高職英語學習績效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有:(一)評價方式內容單一。一般是平時成績+期中測試+期末考試,平時主要側重于考勤結果和課后作業質量,期中測試和期末考試主要是紙質化考試。(二)評價功能單一。側重知識考核,忽略綜合能力測評。(三)評價主體單一。學習績效更多體現在任課教師的主觀評價,評價的片面性不言而喻,更多缺乏學生自評互評、第三方測評等重要形式。
本文選用高職《大學英語》課程的混合式教學,以云班課為記錄學生學習過程和效果的載體,努力構建更加直觀、客觀、合理、全面的學習績效評價指標。
本文基于“效果、能力和綜合素養”三個維度,進行學習績效評價方式的創新,其具體流程為:1.規則制定:前期由教師與學生代表一起研究討論,從定量為主,定性為輔原則出發;2.公示通過:由全體同學審議通過,保證實施過程更加順暢;3.具體實施:由學生代表參與學習績效評價的整體過程,同時安排兩次第三方(平行班的老師)對任務成果進行評價;4.調整完善:根據實施情況及時完善評價的指標和流程。
一是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定量主要基于云班課數據平臺,定性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二是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實踐性評價多元組合。三是評價主體多樣化。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團隊互評,第三方測評等,保證評價的客觀和公正。四是需求與評價相結合,基于平臺數據與學生訪談,進行學習行為特征、學習需求分析,根據學生需求適當調整評價指標。
教學評價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制定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定、衡量,并給以價值判斷。本文學習績效評價實施主要從課前、課中、課后、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實踐性評價幾個時間節點進行,具體評價指標見表1。
表格1 高職英語混合式學習績效評價指標
高職英語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教學評價應開展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與實踐性評價的多元融合,充分利用教學軟件平臺上的數據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以此來客觀、有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真正從注重“知識本位”繼而轉向“學識+能力本位”的綜合考量。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目的進行了高職英語混合式學習績效指標的初步構建,并將在課程中不斷檢驗、調整和完善,期待為高職英語同類課程的評價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