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云/江蘇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社會穩定大局,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極端重要。今后一段時期,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圍繞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為主攻方向,堅持“四個最嚴”,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并重,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嚴格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以及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大力推行“網格化+精準監管”,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追溯信用體系、應急處置體系,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現代治理能力,提升農產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堅守底線思維,深挖影響農產品本質安全的風險隱患,進一步夯實網格化監管,構建“網格化+精準監管”的新模式,努力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夯實監管網格,落實監管責任。進一步明確基層監管對象、監管任務、實績責任,推動“三定一考核”網格化監管提檔升級。特別是鄉鎮一級農服中心與監管站“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要落實“管生產就要管安全”理念,工作人員既是農業技術的推廣員,又是產品質量的監督員,要實行全員監管。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拓展購買范圍,將落實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納入網格化監管內容。全面推行智慧監管,將網格化監管信息數字化、信息化,提高監管效能。進一步夯實監管體系,實施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再提升工程,推動鄉鎮監管站標準化提升,開展鄉鎮農產品監管站星級評定,加快村級服務站點建設,鼓勵發展一批提供農產品質量服務的第三方社會化服務組織。
突出風險重點,實施精準監管。聚焦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突出重點地區、重點品種、重點時段實施精準監管,積極打造面上監管無死角、重點監管有深度的“網格化+精準監管”的新模式。各級要以從根本上消除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為目標,積極利用農產品風險監測評估成果,切實發現一批、研究一批、解決一批風險問題。省、市、縣三級在指導落實網格化監管的基礎上,精準分析重點行業、重點品種、重點區域、重點隱患,掛圖作戰,加強聯動,整合資源,各個擊破,切忌大而化之。
強化風險評估預警,實行精準監測。實施監測預警能力提升行動,建立省市縣抽檢聯動機制,加大隨機抽樣力度,提高監測的時效性、準確性、真實性和覆蓋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庫,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作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分析決策,及時研判潛在安全風險,鎖定監管重點,有的放矢,實現精準監管。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力度,完善應急機制,開展應急演練培訓,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堅持系統思維,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建設,加強源頭治理,突出關鍵產業、關鍵環節、關鍵舉措,推動全程監管。
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推動縣域整體質量提升。堅持發揮市縣主陣地作用,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創建,提高網格化管理水平。遴選第三批國家和省級安全縣創建單位,組織開展第二批省級安全縣驗收,確保80%以上的農業縣(市、區)建成國家或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對已獲得命名的縣市實施動態核查和跟蹤評價,不達標的堅決撤銷稱號。積極推動社會共治,組織開展“質量興農環省行”活動,配合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中國行、食品安全宣傳周等宣傳活動,提高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加強產管銜接,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理念。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開展對標達標提質行動。加強標準化示范推廣,推進綠色蔬菜產業基地、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新建100個園藝作物標準園、250個省級綠色防控示范區,新增100萬畝蝦稻面積,推廣優良食味稻品種1300萬畝以上,推動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理念融入生產流通各個環節,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
加強產銷銜接,推動食用農產品全程可追溯。完善省級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推動追溯“四個+”,積極融入長三角追溯一體化,按要求完成部省追溯信息系統對接,盡快實現追溯、監管、監測、信用數據互通和共享。加快追溯平臺推廣應用,樹立一批追溯示范標桿企業,力爭規模以上農產品生產主體可追溯率達80%以上。進一步落實追溯“四掛鉤”要求,省級以上展會食用農產品全部帶碼展示展銷。探索建立追溯管理與風險預警、應急召回聯動機制,建立追溯激勵機制,努力通過追溯帶動實現農產品全鏈條監管。
樹立責任意識,切實把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作為民生工作的重點內容常抓不懈。
開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推廣行動。把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作為一項改革性任務來抓,統一合格證基本樣式,統一試行品類,統一監督管理,在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中率先全面推動落實合格證制度,并鼓勵支持小農戶參與試行,推動生產者自我質量控制、自我開具合格證和自我質量安全承諾,推動查驗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作為食用農產品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的必要條件。目前,常州市、揚州市、鹽城市農業農村部門與市場監管部門共同發文部署,南通市由食安委發文部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工作。各級要加大宣傳培訓力度,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必修課程,讓質量安全理念成為農業從業人員的思維底線。
開展地理標志保護行動。聚焦糧油、果品、茶葉、蔬菜、畜禽和水產6大品種,打造20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探索地標保護和品牌培育“雙贏”的發展路徑。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強化基地技術體系建設,開展“生產有標準,管理有規范,過程有記錄,產品有追溯,宣傳有標識”的綠色食品企業“五有”規范化建設試點,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利劍”行動。認真落實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年各項工作要求,鞏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成果,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利劍”行動,強化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實施漁業“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加大監督抽查力度,完善檢打聯動機制,推進全覆蓋拉網式大檢查、大排查、大整治,切實抓好問題整治。
樹立擔當意識,把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作為工作的目標和動力,擺脫依賴心理,走出路徑依賴,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努力縮小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與人民群眾對安全健康農產品美好期待的距離。
完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完善以省市縣鄉四級檢測機構為主體、以第三方檢測機構為補充的檢驗檢測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檢驗檢測服務能力。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考核為抓手,完善質檢機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質檢機構能力驗證、監督檢查制度。加強檢測人員技能培訓,在實踐中鍛煉打造一支結構優、業務強、作風硬的基層檢測隊伍。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重點監管對象電子信用檔案,探索建立誠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落實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舉報獎勵制度,加大科普宣傳力度,推進社會共治。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體系。2020年是基本建成法制政府目標之年,各地要樹立“發現問題是政績,查處問題是業績”的理念,提升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促進依法行政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農業綜合執法的重要職責,理順農產品執法制度和流程,建立監管與執法部門工作聯動機制,加大執法查處力度,通過檢打聯動、行刑銜接、聯合懲戒等方式加大處罰力度。提前謀劃、主動研究,以鄉鎮執法體系改革為契機,推動農產品執法工作深入基層。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支撐體系。組織開展綠色生產關鍵技術協同攻關、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加快高效低毒農獸藥等新型投入品與使用技術、物理生物等非化學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與推廣。加快農藥殘留檢測儀器和檢測方法的研發,組織開展速測技術、參數的調整示范,推廣便攜、精準、快捷、低成本的速測技術和設備。
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任務艱巨。各地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規劃,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經費和執法條件。組織實施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再提升工程,推動實現省市縣鄉監管機構全覆蓋,監管、檢測、執法、推廣隊伍有效聯動,打造既“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又“敢擔當、有操守、作風實”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隊伍。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理順農業農村部門監管、產業、執法、檢測之間關系,相互配合,打好監管“組合拳”。積極宣傳農產品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成效,營造農產品優質放心消費的氛圍,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匯聚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