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江蘇省泗陽縣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泗陽縣縣域面積1418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3個街道、2個場、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涉農村(居)226個,常住人口82.25萬人。2019年度獲“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稱號。
2020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泗陽縣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手棋,高質量穩步推進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努力實現環境整潔常態化、管理長效化、工作制度化。
高位統籌協調機制。根據工作需要,不斷完善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聯席會議職責、部門職責,高位統籌,合力推進相關工作。面對2020年工作新形勢,把疫情防控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機結合,印發《致群眾一封公開信》《農村疫情防控應知應會》及人居環境整治任務清單等宣傳材料12萬份,張貼標語懸掛橫幅3.2萬幅,出動宣傳車輛4000次,進行點對點宣傳。
細化目標落實機制。縣委縣政府提出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爭創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省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的總體目標,制定下發《泗陽縣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方案明確了5個方面整治重點,梳理了28項具體任務,細化了29項可量化指標,分解落實到部門和鄉鎮,并明確了相關要求及推進舉措。先后出臺了《泗陽縣2020年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方案》《泗陽縣2020年“五美庭院”建設專項行動方案》等文件,在縣級層面形成“1+X”系列政策文件。
查弱項補短板機制。高度重視、精心組織自查工作,突出“廁所革命、生活污水處理”等排查重點,做到舉一反三,對排查出的問題,深入剖析原因,準確查找癥結,分類制定整改措施。先后開展了“迎新年、慶新春鎮村環境整治提升、全民動手清家園眾志成城戰疫情等活動,目前正在組織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村莊環境整治、縣鄉道路環境等專項整治行動。
健全資金保障機制。為有效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保障,縣財政局成立了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泗陽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資金管理辦法》。2020年,全縣精心篩選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12大類 28個項目,計劃投入資金18.03億元。其中,省級以上財政資金5.2億元,縣級財政資金11.22億元,鄉級財政資金1.61億元。

創新督查推進機制。一是觀摩評比機制。按照“周督查、旬通報、月觀摩、月評比”機制,每個鄉鎮(街道)每月集中整治1~2個村,每月縣政府組織成員單位及鄉鎮(街道)集中觀摩1個村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現場點評、評分、排名。年終綜合考核排名納入鄉鎮(街道)目標考核體系。鄉鎮每月開展村居觀摩評比,建立村居紅黑榜制度,評選一定數量“五美”庭院,并給予獲獎農戶一定物質獎勵。二是督查曝光機制。成立運南和運北2個環境督查組,常態化對鄉鎮(街道)開展業務指導、督查巡查,及時宣傳典型做法,加大問題曝光力度,定期形成通報。對累計2次排名末位的鄉鎮(街道),分管領導通過電視表態,并在該鄉鎮(街道)召開現場會;對連續2次排名末位的鄉鎮(街道),由縣政府約談政府主要負責人。三是以獎代補機制。由縣人居辦牽頭,對每月觀摩活動中評比出的前3名鄉鎮(街道),分別給予2萬元、1萬元、0.5萬元獎勵;由縣婦聯牽頭,評出10000戶縣級“五美”庭院,授予牌匾并一次性給予每戶100元日用品獎勵;年終評選出5個示范鄉鎮(街道)、50個示范村(居)分別給予5萬元、1萬元獎勵。四是長效管控機制。縣政府常務會議、縣長辦公會定期聽取情況匯報,按月組織觀摩推進會,現場通報工作情況,強化督查推進力度,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縣對鄉年度高質量發展目標綜合考核和黨組織及黨組織書記星級化考核范圍,把“五級書記”抓推進落到實處;每月召開1次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會議,指導鄉鎮(街道)完善整體設計,聚焦重點項目,加強統籌安排,將此項工作與鎮村建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有機結合推進;各鄉鎮(街道)建立“有人干事、有錢干事、有章管事”的長效管控機制,確保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果得到長效保持,不反彈、不突擊;由人居辦牽頭,對前期已開展集中整治的村進行“回頭看”,對出現反彈的予以通報批評,已獲得的榮譽予以取消。
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按照“減量優先、鼓勵分類、城鄉統籌、綜合治理”的原則,全面建立“組保潔、村收集、鎮集中、縣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置體系。全縣按戶籍人口3‰的比例配齊保潔隊伍3066人,每個保潔員配備三輪車,鎮級轉運車70輛,縣級轉運車16輛,定期維護更新,確保正常運轉;積極探索推廣“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有機易腐垃圾就地生態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擴大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年內新增省級垃圾分類全域試點鄉鎮2個,改建新建垃圾壓縮站13個、垃圾分類收集點27個,新建農房改善垃圾分類示范點16個。全縣累計實施垃圾分類試點鄉鎮3個,建成垃圾壓縮站23個,垃圾收集站(點)226個,垃圾分類收集點35個;深入開展以清理常年積存垃圾、清理河塘溝渠、清理農業廢棄物、清除無保護價值的殘垣斷壁、改變農民不良生活習慣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做到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無積存、無外溢;村干道沿線和農戶房前屋后無柴草雜物、白色垃圾、枯枝爛木;村內外公園綠地、溝渠河塘、水面坡岸等公共區域實現“五位一體”保潔,村莊環境得到明顯提升。
治理農村廁所。全縣共排查151279萬農戶,已完成無害化戶廁改造140425萬戶,無害化戶廁覆蓋率92.83%,改而未用4454戶,旱廁28928個(其中改廁戶保留旱廁18074個)。摸清底數后,按照“有序推進整體提升、建管并重、長效運行”的基本思路,在全縣迅速掀起新一輪農村“廁所革命”,充分發動群眾,引導農民群眾養成良好如廁和衛生習慣,完成農村戶廁“三清一改”。以村居為單位,全面清理農戶已改廁仍保留的旱廁,全面清理保留村莊存在的旱廁,全面清理長期無人居住的“空關戶”、計劃2年內搬遷和撤并的村莊存在的旱廁。村內未享受改廁政策農戶的旱廁,一律納入改廁范圍;鎮村規劃搬遷、撤并類村莊或到2021年底能完成搬遷的村莊,不列入改廁范圍,但對旱廁進行合理改造,或者配套公共廁所等設施,解決農戶如廁問題。結合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將已建、新建無害化衛生戶廁逐步接管,進一步提高糞污無害化處理水平。加大無害化公共廁所建管力度,農房改善項目區及涉農村居要實現無害化衛生公廁全覆蓋,實行專人負責、定點定位管護,并按照三類以上公廁標準對現有農村公共廁所進行改造提升。目前,全縣已修繕恢復使用改廁4454個,新改廁6499戶,拆除旱廁27358萬個,全縣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96.1%。全縣累計建成三類以上農村公廁499座、旅游公廁6座。全縣擁有三類以上公廁行政村170個,擁有普通公廁行政村56個,行政村公廁已實現全覆蓋。
治理生活污水。以規劃保留村莊為重點,完善鎮村污水處理“1+1、1+2”模式,對鄉鎮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擴容改造,續建村級污水處理設施。污水收集管網配套,續建鎮區機關、學校、醫院、浴室、賓館、飯店、農貿市場、垃圾中轉站、集中居住區和集中工業區的污水收集“十個必接”污水管網,建立健全長效運行維護機制。以村為單元,開展黑臭水體排查工作,建立管理臺賬,明確黑臭水體名稱、地理位置、污染成因,制定治理方案,通過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凈化水體等途徑,年內新建生態凈化塘40個、生態河道10條,實現岸坡整潔、生態綠化、水質達Ⅲ類以上。深入推行河(湖)長制向鎮村延伸,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河道建設,疏浚河道35條,輪浚土方304.58萬立方米。強化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從根本上解決導致水體黑臭的相關環境問題,徹底消除村內黑臭水體,確保年底縣考斷面消除Ⅴ類和劣Ⅴ類。全縣累計建成130個村級污水處理站和58個接管村,162個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含接管),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71.7%。
治理農業廢棄物。推廣秸稈“五化”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9.8%;推進廢舊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利用,年內新建“六有標準化”農膜回收點17個,管護到位,責任到人,正常運行,并建立回收處理臺賬。農膜回收率達96.4%。轄區內1212個畜禽養殖場(戶)綜合治理實現“兩分、三防、四有”全覆蓋。按照“種養結合、以地養畜”要求,養殖場必須配套農業經營用地,實現種養業有機結合、循環利用。年內規模養殖場治理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100%。
提升公共配套水平。圍繞“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設,系統化實施區域供水、農村道路、公共照明設施、鎮村綠化等項目建設,開展農村電網、通信線路改造升級行動,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年內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38.51公里、農村公路安全防護工程8公里,村莊公共亮化19個,區域供水入戶管網提升工程206.99公里。結合農房改善工作,大力提升農村建筑風貌,持續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年內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3個、美麗宜居村莊22個,省級綠美村莊10個;創建省級及以上衛生鄉鎮1個、省級衛生村5個,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村各1個。
提升村容村貌水平。打造一批樣板村居、示范街區、最美庭院。培育創建“文明戶”“文明家庭”,引導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環境整治。積極推進“五美庭院”建設,改善家庭庭院衛生狀況,年內分別創建市、縣級“五美庭院”示范村10個、9個,評選“五美庭院”10000戶。推行“1塊錢保潔”責任制,每戶每月繳納1元保潔費,提升群眾愛護環境意識。
提升長效管護水平。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機制,由縣人居辦牽頭、相關單位配合、鎮村兩級為主體,多方參與、建管并重、分類實施、系統治理,實現有齊全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有完善的監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