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峰/江蘇省鹽城市農業農村局
蔡愛軍/鹽城市委黨校
陳 韋/鹽城市農業農村局
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既要盯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也要盯緊已脫貧農戶,以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江蘇省鹽城市委駐射陽縣幫扶工作隊入駐射陽兩年來,在用好扶貧政策的同時,注重培育激發經濟薄弱村脫貧攻堅內生力,取得實效。
在經濟學上,內生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脫貧攻堅內生力,主要是指鄉村社會通過優化組合人、財、物、制度等各種資源要素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脫貧攻堅的內生力是一種合力,這種合力至少包括6種力。
人才力。人才力主要指鄉村社會中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這支人才隊伍能夠憑借豐富的現代農業科技知識以及創新精神,不斷夯實脫貧攻堅的人才基礎。
產業力。產業力主要指鄉村社會中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符合現代產業發展要求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這個產業結構和產業體系能夠大規模地使用機械化作業,產業鏈條長,產品附加值高,品牌知名度響,投入產出比高,能筑牢脫貧攻堅的經濟根基。
文化力。文化力主要指鄉村社會中優秀的文化元素,比如良好的家風、家訓、村規民約以及道德示范等,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引導廣大農民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勤儉持家、積極向善,實現自我管理、自我內省、自我發展,有效地凝聚發展力量,為脫貧攻堅提供優良的人文氛圍。
治理力。治理力主要指鄉村社會中高效的治理體系和完善的自治組織,這個治理體系和治理組織充分保障黨在鄉村社會各項事務中的領導核心地位,能夠在社會治理、環境整治、社會治安等方面發揮有效作用,實現“法治、德治、自治”有機融合,為脫貧攻堅提供安定有序、有條不紊的良好秩序。
生態力。生態力主要指鄉村社會中良好的生態供給和生態產出,這個生態供給和生態產出能夠為廣大農民提供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等綠色生態宜居的生存環境,并且鄉村社會能夠充分將這些優良的生態資源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為脫貧攻堅提供新的動力源。
制度力。制度力主要指鄉村社會中良好的制度供給,這些制度供給能夠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對脫貧攻堅進行周密、細致的設計規劃,能夠有效推動公共資源向農村優先配置,為農村發展提供政策保障,不斷激發鄉村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為脫貧攻堅提供重要制度支撐。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要求。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而當前我國社會中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大力培育和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力,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充分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實現農民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
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人才、資金、土地等各種資源要素從鄉村流向城市,導致鄉村發展內生動力貧乏。大力培育和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力,是實現鄉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從宏觀層面講,城鎮經濟和鄉村經濟是我國經濟體系的兩大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兩翼”。鄉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于城鎮經濟的發展,成為制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短板。培育和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力,促進鄉村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是我國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成功的關鍵。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是脫貧攻堅的主體,是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培育和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力,必須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培養一支有情感、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脫貧攻堅提供人才支撐。鹽城市委駐射陽縣幫扶工作隊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注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積極配合地方黨委政府進一步強化政策宣傳,對國家支持農村發展出臺的一些好政策、新政策,農村發展的新環境和面臨的新機遇進行廣泛宣傳,增強農村吸引力,把鄉土人才“引”回來。充分發揮好“指揮棒”作用,在政策創新上先試先行,打破原先的制度“壁壘”,制定支持鄉土人才發展的新政策、好政策,激發鄉土人才回鄉創業的熱情和信心。同時,工作隊積極與后方單位市機電高職學校等展開合作,探索政校企聯手推進實施職教精準扶貧模式,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技能扶貧”直通車功能,讓農民群眾擁有“學得懂、用得上、能脫貧”的一技之長,做到“一技在手、吃穿不愁”,提升就業創業能力。

林下經濟助力脫貧攻堅 萬亮/攝
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基,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培育和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力,必須把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作為重中之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不斷增加農業產業附加值。不斷夯實鄉村產業發展根基,增強脫貧攻堅產業力。鹽城市委駐射陽縣幫扶工作隊會同鎮村合理確定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和規模,實行“私人訂制”,精準施策。興橋鎮工作組扶持躍中村興辦集體農場,流轉280畝土地,種植高檔黃桃、特色農副產品,畝產收益達3500元,帶動本村29名低收入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當年駐點村集體收入突破30萬元。按照“辦物業不辦企業”的思路,統籌整合幫扶資金687萬元,在縣內工業園區建設標準廠房,實現年收益50多萬元。
挖掘培育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是脫貧攻堅的命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依托。培育和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力,必須把挖掘和發展鄉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為脫貧攻堅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增強脫貧攻堅文化力。鹽城市委駐射陽縣幫扶工作隊深度挖掘優秀鄉土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讓傳統鄉土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充分利用鹽城濕地申遺成功這一有利契機,以丹頂鶴為主線,融入雜技藝術、特色草編等射陽元素,結合部分經濟薄弱村得天獨厚的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探索出一批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相融合為主線的鄉村文化旅游線路,為助推脫貧攻堅聚合力、實現鄉村振興添動能。充分依托各類載體,借助農民豐收節、村民健身舞比賽、縣淮劇團送戲下鄉等特色文化活動,不斷發現培養鄉土文化人才,用特色鄉土文化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立志脫貧的決心,增強脫貧致富的動力。實踐表明,市委駐射陽縣幫扶工作隊的做法,有力地傳承和弘揚了射陽特色鄉土文化,增強了脫貧攻堅的文化力。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是脫貧攻堅的支撐,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石。培育和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力,必須突出鄉村治理,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增強脫貧攻堅治理力。鹽城市委駐射陽縣幫扶工作隊強化射陽經濟薄弱村黨組織建設,注重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從實際出發,先后投入16萬元,幫助8個經濟薄弱村的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提升功能,并配合地方黨委選優配強村級班子,10個經濟薄弱村調整了3名村書記和6個村級班子,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隊”。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駐村隊員作為第一書記帶頭上專題黨課。通過編發簡報、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登門入戶宣傳黨的政策,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敬法、守法、學法、用法,崇德向善、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克勤克儉。
釋放鄉村生態優勢。生態是脫貧攻堅的亮點,是脫貧攻堅的新動能。培育和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力,必須突出鄉村生態優勢,實現鄉村美麗發展,不斷增強脫貧攻堅生態力。鹽城市委駐射陽縣幫扶工作隊協助經濟薄弱村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實現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協助鎮村持續開展環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開啟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改進優化鄉村人居生態環境,增強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積極探索發展鄉村旅游、生態康養等新興生態產業,加快鄉村生態資源向經濟價值轉化。
優化鄉村制度供給。培育和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力,必須突出制度供給,努力構建一套促進城鄉統籌、融合發展的制度供給體系,為脫貧攻堅提供制度保障,增強脫貧攻堅制度力。鹽城市委駐射陽縣幫扶工作隊積極落實國家脫貧攻堅制度設計和相關政策。工作隊協同市縣婦聯創新開展“巾幗消費助力脫貧攻堅”活動,將慈善行動與消費行動相結合。發動幫扶隊員到后方單位登門推介、多方協調,并借助電商平臺、集聚社會力量,廣泛開展消費扶貧。僅2019年中秋節期間,工作隊幫助銷售駐點村農特產品170多萬元。海河工作組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將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的200畝土地流轉過來,農戶以土地入股,利用30萬元幫扶資金作為啟動資金,開展規模化生產經營,農民獲得土地流轉金900元/畝,村集體獲得經營收入2.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