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醫腫瘤中心主任 王 維
陣陣蟬鳴,夏日艷陽。隨著7月6日的小暑到來,一年之中最熱的“三伏天”也即到來。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民間所說的“苦夏”就發生在此時。
傳統醫學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四時變換影響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養生治病也需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充分利用此時進行治療,可未雨綢繆,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冬病夏治是我國中醫特色療法,以“秋冬養陰,春夏養陽”為原則,結合灸法,在相應的人體穴位上進行治療,增強抗病能力,達到標本兼治、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是指容易在冬季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如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疾病。“冬病”易發人群多為虛寒性體質者,通常的表現為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容易疲勞等。“夏治”是指利用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之際,治療寒性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自然界的陽氣最盛,人體內的陽氣也最為充沛,熱能溫陽,陽能祛寒。一般情況下,三伏天人體的氣血運行趨于體表,藥物易于經皮膚吸收,這時對經絡、穴位給予特定的刺激,可祛除體內一定的陰寒之氣,使人體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以達到防止疾病在冬季復發,或減少疾病發作次數、緩解病發癥狀的目的,這就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具體體現,它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三伏貼、三伏天針刺、三伏天艾灸、三伏天撥火罐等。其中,三伏貼最為便捷,有著操作簡單、攜帶方便、適應癥廣等特點。
三伏貼是穴位敷貼療法,因在三伏天行穴位敷貼療法而得名。其是將配制好的中藥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藥,分別敷貼在人體的不同穴位上,以達到增強抵抗力、防病治病的目的。
辨證施治是中醫診療的基本理念,三伏貼也不例外。每個人體質不同、病證不同,貼敷的藥物、穴位也有所不同,具體運用的穴位及藥物是需要正規中醫師辨證后定奪的。
三伏貼適合人群廣泛,下列8類人群都可以施行:
1.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以咳嗽、喘累為主要表現的肺系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反復發作的呼吸道感染患者。
2.各種惡性腫瘤導致免疫力低下,需提高免疫功能者。
3.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腸炎、胃潰瘍引起的胃脹、胃酸、胃痛等,以及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患者。
4.婦產科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白帶異常、不孕等癥患者。
5.疼痛證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慢性勞損引起的各種頸、肩、腰腿痛、老寒腿等患者。
6.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哮喘等患者。
7.亞健康人群如常年易感冒及身體四肢怕冷者。
8.小兒哮喘、厭食、遺尿、發育不良者。
貼敷之后,患者局部若出現小水皰可等其自行消散,1cm以上的大水皰可到醫院做相關處理,以預防感染;切忌搓、抓、撓,以防止對皮膚進一步刺激。治療期間忌食生冷、肥甘厚膩、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宜長時間吹電扇或待在空調屋內,忌洗冷水澡。
貼敷三伏貼后,多數患者穴位部位會出現發麻、刺痛、溫熱、瘙癢等感覺,這種現象屬藥物的正常反應。

2020年“三伏貼”貼敷時間首伏加強貼7.6~7.15首 伏 貼7.16~7.25中 伏 貼7.26~8.04中伏加強貼8.05~8.14末 伏 貼8.15~8.24末伏加強貼8.25~9.03
1.并非人人適宜。熱性疾病不適合用三伏貼;凡貼敷部位有皮膚創傷、皮膚潰瘍、皮膚感染者,對敷貼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瘢痕體質者,咳黃濃痰、咯血者,均不宜使用;孕婦、艾滋病、結核病或其他傳染病者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惡性高血壓、嚴重心腦血管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支氣管擴張、病情急性發作期或加重期間等應慎用;2歲以下幼兒也應謹慎使用。
2.不能盲目追求發皰。因個體差異,貼敷后的臨床反應有所不同,但通過臨床研究,發現敷貼后發皰與否跟三伏貼療效差異并無明顯聯系。
3.敷貼時間并非越長越好。敷貼時間應該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對藥膏的耐受程度分情況而定,并非時間越長越好。成年人建議貼3~4小時,老年人及體質較弱者適當縮短時間;兒童皮膚嬌嫩,建議貼0.5~2小時。具體時長可根據貼敷后患者的皮膚反應作相應調整。
4.并非貼后就見效。三伏貼并非靈丹妙藥,不能包治百病,也不可能貼后就立馬見效,需要患者長久堅持。一般三年為一個療程,嚴重者還需增加治療時間。
5.惡性腫瘤不是禁忌。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醫腫瘤治療中心研發了針對腫瘤患者的三伏貼,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發現其對腫瘤患者脾腎陽虛證有一定療效,如化療后四肢冰涼、畏寒、腹瀉等癥狀,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