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杰,孫 蘭
(1. 中國人民警察大學 河北廊坊000650;2. 天津市科學學研究所 天津300072)
新科技革命的到來使全球聯系更加緊密,知識創新的路徑和要素都發生了極大變化,科技型企業不得不對變革創新模式和創新理論進行再思考。創新共同體建設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同一個愿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共建“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
簡單地說創新共同體是支持創新實踐中的共同體組合。創新共同體的源頭是由創新倡導者及其所形成的社會網絡,朝著共同目標一起努力,目的明確且統一于共同理想,這些人構成了創新共同體。
創新共同體是由多個行為主體協同共享和學習,開放創新交互與協同合作,互動成創新聯系緊密的網絡化結構,行為主體包括企業、中介機構、大學、政府、研究機構等組織和個人,創新共同體是促成個體成員增強創新能力以及整體提升區域創新績效與竟爭力、影響力的新型創新組織模式。這種組織模式以共同的創新目標和遠景作為導向,基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其基礎建立在充分共享和快速流動的創新資源以及高效順暢的運行機制上。
創新共同體的基本框架基于對創新共同體內涵的理解進行構建,構成創新共同體的六大基本要素包含:共同價值與目標、創新資源、參與成員/主體、網絡結構、運行機制和形成基礎,如圖1所示。

圖1 創新共同體的基本框架Fig.1 Basic framework of innovation community
從創新生態系統到創新共同體,創新理論的研究隨著時間的推進和實踐快速變化,相應的創新理論實現了自上而下、分散自發到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有機結合、自覺集約的提升,創新共同體與原有的創新生態系統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①創新共同體各組成個體具有達成共識的明確目標,具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性。
②創新共同體具有特定的組織機構,并且通常還會以產業或者機構為主導形成專業性的創新共同體,具有明確的組織性。
③創新共同體通過信息共享,促進相互學習,助推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行為活躍,合作更加頻繁,有效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效率,體現出“共生共榮”特性,在相互學習和參與共享的同時,不斷迭代革新,具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成長性。
④創新共同體是多元參與主體并具有集體主義價值觀,是態度和行為高度一致的結合體,創新共同體具有極強的集體性。
⑤創新共同體具有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開放性,通過開放共享使資源得到充分應用,提升創新效率,具有主動開放性。
“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在沿線國家呈現出創新要素聚集、成果豐碩、創新互動頻繁、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的局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經具備了建設更高水平的創新共同體、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的條件和優勢。
“一帶一路”倡議將帶動沿線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并推動創新要素的快速流動,進一步加快沿線國家創新合作和互動的節奏。這就對“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深入推進的“一帶一路”新形勢相比,在體制機制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具體包括:頂層設計不足、合作機制缺失、合作機制同質化、對現有合作機制利用不夠、合作機制創新滯后等。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協同創新仍然面臨諸多問題,比較突出的為創新要素與成果空間分布不均、創新資源流動不對稱、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系統體制機制缺乏等。這些都需要以“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建設為契機,加以解決。
從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差距較大,主要體現在高校與科研機構、研發投入、人才分布及科研成果等方面,國與國之間、各地區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新資源流動性上也呈現不對稱的特征,表現為資源由不發達地區或國家流入發達國家或地區較多,反向較少,尤其在人才和技術這兩方面的資源流動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資源共享問題亟待解決,雖然已經初步建立了一些科技資源共享平臺,但是遠沒有達到共享共用的狀態,共享的具體運行機制和相關制度還不完善,在操作層面使得實際共享缺乏規則支撐,具體到實踐層面也存在壁壘。互聯互通體制機制不健全,導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策對接和互動不到位,致使科技創新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受限,很難實現全面的、可持續的“優勢互補”與“互利共贏”的創新合作關系。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模式包括國際學術會議、建立聯合科研機構、學術科研合作、技術轉移及轉讓、交流訪問學者、網絡資源共享、項目合作共建和科技人才聯合培訓等。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深入,為適應世界發展潮流,沿線各國的科技合作必須在知識創新層面發展區域科技合作聯盟。
中國科學院已經集合全國的高校和其他科技創新力量就科技合作方面布局知識創新工程,并且在加快推進國家“十五”科技發展規劃“知識創新工程”過程中,積極開展知識創新聯盟建設,為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整體能力、科技國際競爭力,構筑我國科技合作的新模式,為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為使知識與技術的產生、加工、流動、擴散與轉移更加順暢,沿線國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有必要組成不同的知識創新聯盟,從而及時地將知識創新的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將知識資本與產業資本深度有機結合,試圖為解決科技鏈與產業鏈脫節問題提供路徑。
21世紀初是全球產業重組的重要時期,沿線各國必須充分利用各自的產業基礎和產業潛力,成為某一領域的重要基地,積極形成區域產業結構互動的良好局面,從而促進各國產業結構有效互補。在本世紀初沿線各國有的打造成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群體,有的在現代農業、旅游業、醫藥業、信息業和制造業等領域獲得大發展,這將為沿線各國產業結構互動,在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上奠定基礎,從而加快產業結構融入經濟全球化。
沿線各國國家級高新區作為各國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和新增長點產生的主要基地,是各國科技合作的重要場所。應該從不同層面將沿線各國高新區進行細分,從而形成分工合理、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高新區布局,切實提高各國科技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提高科技合作支撐各國經濟戰略性調整的力度和水平,為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創造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和創造更好的條件。
通過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來促進發展中國家科技進步是各國的一種常規做法,國際技術轉移是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回顧我國科技發展歷史,科技引進吸收之后進行二次創新對我國科技進步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民間推動模式則是通過以民間為紐帶實現技術的轉移和對接。這種模式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科技合作中技術轉移的主要模式,許多企業運用這種模式通過資本與市場的結合,找尋結合的路徑與機制,形成了長期的科技合作模式和實力雄厚的對外科技合作型企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法律體系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參與科技合作不同主體不一定能夠做到獨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不具備相應的渠道,這就需要民間的協作和支持。民間擁有靈活和較完善的運作體系,更重要的是具有豐富的信息和人才優勢,能夠比較容易地幫助企業找到技術合作方,并進一步促成雙方達成科技合作協議。民間服務組織將會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科技合作得到快速發展。
放眼國際,美國的硅谷、中國的中關村、印度的班加羅爾等園區已成為世界各國科技合作交流的聚集高地,非常多的科技合作活動匯集于此,產業園區通常會邀請高校、科研機構等來共同打造園區內的創新科技孵化基地和國際科技人才交流培訓中心。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我國以先進園區為主導,以聚集高地為目標,探索科技園區共建合作形式,并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園區建設的成功實踐。2016年3月北京中關村與“一帶一路”沿線的25個國家進行對接,成立了“一帶一路”產業促進會,構建了240余家企業參與的以市場化方式建立的科技創新合作共同體。以園區建設帶動科技合作發展,通過設立產業園區吸引國內外眾多高科技企業以實現商業化為目標入園,提供本土企業與國際上高科技企業的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在園區內企業能夠享受園區各種優惠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將技術和產品通過國際科技合作的方式輸送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能夠接觸到國外的先進技術,并能夠有更多機會吸引到高科技企業及人才。共建產業園區帶動國際科技合作模式相對其他模式而言,更容易達成協議,更易開展合作,因此對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有更強的推動作用。
國際科技合作通常是以促成先進技術簽訂合作協議的方式進行。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我國與大多數沿線國家簽署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設計并啟動了一系列科技伙伴計劃,預見性地與沿線國家共建了一批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為牽引的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技術轉移與資源共享平臺,就科研項目組織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進行聯合攻關。科技戰略規劃和政府合作項目都會涉及國家重要科技領域,國際科技創新方向以政府主導搭建的國際科技合作平臺為指導,更多的是國家意志在科技發展方面的體現,在公信力和認可度方面,政府主導的科技項目更容易獲得各方的認同,勢必引導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等就項目中的技術困難進行協同合作、聯合攻關,相關資源將會更多地投入到這些領域。企業在政府的支持下,為實現自身發展,將會加大對科技合作的投入并加強與行業先進技術合作,這必將推動相關產業鏈的成熟與產業的發展,并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產業對接中進行協同研發和產業科技創新是引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產業合作和投資合作的支撐。從當今世界經濟的分布情況來看,技術呈現密集狀態的核心產業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我國現今只有充分利用優質的研發資源和研發機構,對相關技術和產品開展高水平聯合研發、人才交流和培養,通過技術進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我國更需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開展合作,不能僅僅將精力放在注重優勢產業“走出去”上。將傳統產業“優勢產能”合作向科技創新“新產能”合作通過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和推進科技創新合作兩種方式進行轉變。
相對于經濟領域而言,科技支撐引領在“一帶一路”建設行動計劃中還處于相對薄弱的位置。開創“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新局面,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智庫資源,加強科技交流合作的戰略研究和頂層設計。通過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消除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溝通與談判,營造良好的雙邊及多邊關系。通過出臺支持平臺建立的政策措施,簽署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立的雙邊與多邊協議,調動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研發的熱情,推動我國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基礎上,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構建高效、專業的多層次、立體化的科技合作平臺。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科技政策、科技項目、技術成果、技術需求等方面科技合作資源庫建設,通過網絡的設計、建設、運行和維護管理的方式進行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的相關機構單位以現有合作為基礎,互設合作窗口,建立科技合作聯盟,推進國際技術轉移和合作的發展。
組織專家在科技資源、優勢領域、合作政策和合作意向等方面對“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從戰略高度開展研究;推進與“一帶一路”重點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開發并充分利用沿線國家的科技人力資源優勢,進而凝聚創新資源。例如國際公認的高科技強國以色列是投行的創始成員國,是中東地區聯系亞洲和歐洲的重要樞紐,更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對我國的開放度較高,掌握大量高科技產業領域的高端核心技術。我國就要利用這種資源加強科技平臺建設,深化兩國交流和項目合作。我國還要加強與俄羅斯進行在技術研發、聯合培養人才等方面的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建設。
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重大科技需求,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性技術問題,開展聯合攻關,與科技合作平臺建設同步推進,建立一批實驗室和研究中心,促進適用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進行科技人才的交流與培養。以構建國際技術轉移服務聯盟的形式,鼓勵各技術轉移中心深化產學研合作。通過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協調機制和管理體制,強化溝通服務機制,確保科技合作平臺高效運行。通過建立對研究中心科技人員與設備投入的公共基金,增強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企業處于從國內走向國際、成長為跨國公司的關鍵歷史時期,扮演著創新主體的角色,應該創造條件鼓勵相關企業走出國門,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利用國際科技資源設立研發中心,為企業設立智慧中心,造就一批在某些科技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并購能使企業在短期內大幅度提升研發能力,使企業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迅速掌控全球產業領域的先進技術。統計發現,我國企業通過并購的方式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進而提升企業發展速度已成為最常見、最行之有效的合作方式。為使企業更好地適應科技發展國際化的需要,我們可以通過培養一批既熟悉科技政策和國際科技合作規則,又懂科技和創新發展動態的科研人員和管理人才,來提升企業國際化科技合作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合作項目與成果跟蹤管理、評估和宣傳機制,強化科技合作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在科技交流合作組織實施工作中,突出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援外與技術引進相結合、境內外科技資源利用相結合,實現由一般短期合作向長期穩定合作轉變、出國訪問團組由量向質轉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由分散向相對集中轉變、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向以企業為主轉變、合作層次由低中端向中高端轉變。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優劣差異明顯,資源富足,但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不少工業園區在近些年已轉型升級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或國家級新區,通過“工業園區合作-科技園區共建”,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可以有條件地復制推廣我們的發展模式與經驗,促進我國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在建的100多個產業園區中有80多個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把科技合作作為重要的建設內容,爭取在短時間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一批特色鮮明的科技園區。可以學習新加坡幫助企業“抱團出海”,提升我國企業經營效益,開拓國際市場,打造一批國際品牌,逐步實現國內產業向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