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峰, 高 輝, 郭文善, 陳 源, 沙愛紅, 嚴長杰
(揚州大學農學院,江蘇揚州225009)
新時期我國作物生產高新化、規模化、產業化(“三化”)發展態勢鮮明。而傳統農學人才培養重知識傳授、輕能力養成,致使學生知識結構相對單一、能力素質不足,難以適應“三化”需求,在作物生產中通常扮演“技術員”角色[1-3]。為此,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成為迫切需求。
2006年,我校農學專業被確認為江蘇省首批品牌專業,2007年被確定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以此為契機,確立了“三化驅動,能力導向,增強行業適應性”的育人理念,創建了基于“四平臺”的“專農學、能創新、能管理、能經營”農學人才培養體系[4-6]。① 專業與行業接軌,創設了產學融通的理論教學平臺。對接行業需求,強化核心課程,增設跨學科等課程,全程實施研究性教學,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②理論與實踐并舉,創立了研學融合的實踐鍛煉平臺。創建“時間-空間-內容”三維立體實踐平臺,學生全員參與科創項目、“大田實踐計劃”、導師科研項目,提高學生創新創造等能力。③ 課內與課外結合,創建了學用耦合的能力拓展平臺。以農學講壇、社團活動為主體,開展專業競賽、支教支農、國際化訪學等活動,提升學生領導力與團隊協作、溝通表達等能力。④校內與校外協同,創構了研用并舉的支撐保障平臺。引培高端人才和團隊,兼聘著名行業專家,形成高水平的專兼結合師資;建設國家和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與協同創新中心,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供支撐。
經過近12年的探索與實踐,我校構建的農學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培養了一大批活躍在各行各業中的農學專業人才,在教學中取得了累累碩果。主要體現在:①學生能力素質顯著提高。承擔各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256項,其中國家、省、校級159項。學生以第一作者或參與發表學術論文130篇。獲江蘇省優秀本科畢業論文7篇、校級38篇。獲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并獲全國英語口語測評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國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新創業大賽、ESRI杯中國大學生GIS軟件開發競賽、江蘇省高等數學競賽、江蘇省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江蘇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獎勵72項。學生升學率50%以上,就業率年均98%以上,其中近3年就業率為100%。②教學資源條件顯著提高。5門專業課程獲批為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專業課程獲批為國家在線開放課程;建成國家農科教結合人才培養基地1個,協同建成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主持承擔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點課題1項,協同承擔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項目1項。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獲新突破。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1人、省部級以上人才計劃入選者42人次。③專業辦學效應影響顯著提高。農學專業先后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江蘇省首批品牌專業、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省重點專業類建設項目牽頭專業和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一期A類建設項目。農學專業穩居中國校友會網全國大學五星級專業,位列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大學分專業排名全國前10%。專業負責人在江蘇省品牌專業建設領軍者研討會上榮獲“睿智領軍者”稱號。
該校“三化驅動,能力導向”的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得到了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并已推廣至校內外植物生產類專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發展進呈現出新態勢,高等教育的發展也面臨著新形勢,正在努力實現“四個轉變”[7]。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創新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對高等農業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8-9]。農學專業如何秉持“鄉村振興”這一重大需求導向,著力提升育人質量,持續提增人才的社會適應性與發展力,已成為教育教學領域的重大課題[10-11]。基于此,對2007~2018年農學專業畢業生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基于對12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總結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優缺點;②收集畢業生對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和建議;③ 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持續改進人才培養體系,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條件下提升農學人才培養質效提供理論支撐。
從3個維度對學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滿意度開展調查。第1個維度是調查畢業生的基本信息,包括畢業時間、畢業去向和報考前對專業的了解程度等。第2個維度是畢業生對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滿意度,包括對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教師水平、實習環節、實訓條件、培養質量及自身學習的滿意度。第3個維度是調查畢業生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包括對課程體系的建議以及人才培養的強化措施等。調查問卷包括單選題18條,問答題1條。
調查以學校農學專業2007~2018年本科畢業生為調查對象。在調查方法上,采用基于微信平臺+問卷星的調查方式。首先通過“問卷星”網站(https://www.wjx.cn/)生成調查問卷;其次將問卷星生成的調查問卷的地址發放給畢業生;最后由畢業生通過微信登錄并參與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分兩步進行:首先調查了2018 屆畢業生,問卷網址為https://www.wjx.cn/pq/25287541.aspx;其次調查了2007 ~ 2017 屆畢業生,問卷網址為:https://www.wjx.cn/pq/25364217.aspx。問卷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每個微信號只能參與1次。
通過微信平臺共收到326份有效答卷。從畢業年份的分布情況來看(見圖1),2018屆參與人數較多,主要原因是2018屆為單獨開展的調查,而且調查時間為離校前。每一年度參與調查的畢業生中男女生具有一定分布。本次調查樣本的性別和年級分布較為合理,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調查問卷分析了學生報考前對專業的了解程度,結果發現:學生在報考前,對專業的了解普遍較低,選擇比較不了解和很不了解的畢業生共有204人(見圖2),占所有參與調查畢業生人數的62.58%;選擇報考前對專業很了解的人數僅僅為16人,所占比例不足5%。

圖1 參與調查畢業生的畢業年份和性別分布情況

圖2 報考前畢業生對專業的了解程度
進一步調查了畢業生的去向,結果發現:升學(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最高,共有149人(占45.71%);其次為選擇去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分別有95人(29.14%)和61 人(18.71%);而自主創業和出國深造的比例較低,分別有18人(5.52%)和3人(0.92%)。
在調查問卷的第二維度中,主要調查了畢業生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滿意度,共設置了11個指標。調查發現,畢業生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具有較高的滿意度,所有的調查指標的滿意度都在85%以上(見圖3),但11個指標間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其中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專任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實驗室條件及服務3個方面的滿意度均超過了99%。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開設的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舉辦的學術講座、科研實習和畢業實習、人才培養質量和對專業的整體滿意度等指標均達到了90%以上。滿意度相對較低的是大學四年自身學習的滿意度和專業的就業狀況,分別只有88.65%和87.42%。
在第三維度中,本次調查主要是征求學生對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共包含3條單選題和1條簡答題。根據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安排情況,本調查將課程體系分為4個方面,分別為通修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其他。調查發現,畢業生最滿意的課程體系為專業課,共有213人選擇該項,占65.33%;其次為專業基礎課,選擇該項的有54人,占16.56%(見圖4)。進一步調查了畢業生認為最應該強化的課程體系,結果發現多數畢業生認為最應該強化的課程體系同樣為專業課,共有179人選擇該項,占54.91%;其次為學科基礎課,共有73人,占22.39%。

圖3 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滿意度分析

圖4 對課程體系的滿意度及最應該強化的課程體系分析
在畢業生建議應強化的能力培養方面(見圖5),133人(40.80%)認為最應該強化的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為專業知識和學習能力,共有103人(31.60%);而選擇團結協作能力和表達與溝通能力的相對較少,分別只有69人和21人,占21.66%和6.44%。

圖5 畢業生建議應強化學生培養的能力
本調查最后通過主觀題的方式征求了畢業生對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共有96名同學填寫了對本科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這些同學的主要意見概括為兩個方面:① 加強專業實踐,尤其是加強校地企聯合育人模式的建立與推廣;②加強學生專業創新能力培養,增強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調查問卷,將報考前對專業的了解程度分為4個等級,分別為很了解、一般了解、比較不了解和很不了解,并與第二維度的11個滿意度指標進行了卡方測驗,結果發現除對專任教師的教學水平、學術水平和專業實驗室條件與服務3項的滿意度不存在顯著差異外,其余9個滿意度指標均存在顯著差異(見表1),表明報考前對專業的了解程度顯著影響學生的學習滿意度。進一步分析發現,選擇報考前對專業很了解的同學,所有的滿意度指標均為100%的滿意;而選擇對專業很不了解的同學,對這9個指標的滿意度均為最低(見圖6)。由此表明,在報考前對專業的了解程度是影響農學專業本科生學習質量的重要指標,報考前對專業越了解,對專業學習的滿意度越高。
由于在本次抽樣調查中,出國攻讀學位的僅有3名同學,將其歸入升學類;而選擇自主創業的同學數量也較少,僅為18名同學,將其歸入了企業類。分析發現,所有11個指標的滿意度均不存在顯著差異,表明不同畢業去向對所有滿意度指標均不存在顯著影響,對在校期間學習的滿意度與畢業的去向無關。
將所有的畢業生分為3個畢業時間段,即2007~2010、2011~2014和2015~2018年,分析了不同畢業時間段對畢業生專業學習滿意度的影響。結果發現,不同畢業時間段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的滿意度指標包括: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開設的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專業學術講座、科研實習與畢業實習、專業就業狀況和專業的整體滿意度。進一步分析發現這5個指標的滿意度呈現逐步遞增趨勢,其中對專業的整體滿意度由2007~2010年4屆畢業生的88.75%上升至2015~2018年4屆畢業生的97.20%(見圖7)。由此表明“三化驅動,能力導向”的農學人才培養體系得到了畢業生的逐步認可。

表1 考前了解程度、畢業去向和畢業時間段畢業生對學習滿意度的卡方(χ2)測驗分析

圖6 報考前對專業了解程度對專業學習滿意度的影響

圖7 不同畢業時間段對專業學習滿意度的影響
調查問卷結果表明,農學專業畢業生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報考前對專業的了解認知程度較低。因而,在農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實施中,首要問題是提升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1)凝聚共識,加強農學本科專業的宣傳力度。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不斷推進,農學專業在培養農村基層人才方面的作用日趨突出,為農科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機遇和抓手[12-13]。① 廣為宣傳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就業去向,與產業、行業的適應性及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使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有更深刻的認知;②深入宣傳農學專業的教研教改成果,尤其要注重宣傳“挑戰杯”“互聯網+”和“創青春”等創新創業類實踐項目取得的成就,使考生對農學專業學生素質能力培養具有較高的熟知度;③大力宣傳農學專業的優秀畢業生,對在創新創業創造和管理崗位上涌現的杰出校友要深入宣傳,發揮杰出校友的引領示范作用,使社會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有高度的認同感。
(2)勇于創新,建立符合農學專業招生宣傳的新機制。招生宣傳工作關系到專業發展的大局,是提升專業辦學質量的先決條件。在招生宣傳工作中要勇于創新,采取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加大招生宣傳力度。①按照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設計符合學生和家長閱讀習慣的招生宣傳資料,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招生宣傳。通過建立招生報考專題網站,通過微信、學院網站等平臺,及時推送專業的最新招生信息。②加強互聯網和新媒體在招生宣傳工作中的運用,建立起立體式、全時效的交流溝通網絡,促進專業招生政策的傳播,及時掌握招生對象的需求,及時精準服務、釋疑解惑,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調查問卷不僅調研了畢業生對人才培養各個方面的滿意度,還從培養方案設置、能力培養等方面廣泛征求了畢業生對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在課程體系中,畢業生最滿意的是專業課,同時畢業生認為最應該加強的也是專業課。在能力培養方面,大部分畢業生認為應該強化的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知識與學習能力。
(1)精品引領,強化專業課程建設。① 在學校層面,完善激勵措施,確保廣大教師參與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得以保持,提高教師投入本科教學工作和專業建設的主動性和獲得感。②在專業(系科)層面,制定詳細的專業課程建設實施方案,按照教育部五大“金課”的建設標準[14-15],高起點建設專業核心課程。③ 在教學團隊層面,在專業課程群建設的總體框架下,注重統籌和設計,合理分工,提高工作效率。④ 激勵教師教學成果的產出,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效,開展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培育計劃。
(2)質量導向,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深入推進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①要改變“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組織模式和教學組織模式,加強師生交流與互動,進一步推進小班研討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內在潛力。②在所有專業推行問題導向式的“研究性課堂”“田野課堂”;加強學生能力培養,25%課程學時用于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③課堂教學評價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的學習收獲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④ 推進基于PDCA(計劃-實施-檢查-處置)的課堂教學持續改進校級試點,通過領導聽課、督導評課、網絡監課、同行議課、學生評教5個緯度科學評價教師教學水平,查找問題,持續改進。
(3)能力驅動,革新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厚基礎、寬口徑、精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進一步修訂卓越農學人才培養方案。繼續強化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培養方案優先保證專業課程設置,確保在培養方案修訂時專業課程數目、課時數不縮減。根據“分類指導,統籌推進”的培養原則,按照拔尖創新型與復合應用型兩類方向設置專業選修課程,增加選修課門數,取消限選課,規定選修學分,加大學生選課的個性化和自由度,保證學生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合理性。
在畢業生對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建議中,很多畢業生提到了應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
(1)條件提質,大力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深化實踐教學的改革,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和虛擬仿真實驗在實驗課中的比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加強作物學實驗中心的管理和改革,按照“共用、通用、實用、先進”的方針,協調處理好教學實驗室與科研實驗室的關系,進一步做好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對本科生的全面開放。
(2)能力提升,深化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訓練。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高科研創新創造能力,突出實踐教學。完善專業人才的創新創業創造實踐平臺,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江蘇省等各級單位承辦的科技論壇和學科競賽;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完善和全面推行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大田種植訓練計劃,鼓勵學生獨立開展應用性研究性項目。
(3)同向同行,創新校地企協同育人機制。在分析農業農村重大變革趨勢,總結以往校地企合作辦學經驗,深入調研用人單位人才需求和畢業生校友質量等的基礎上,以學校為主體,與行業主管部門、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單位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協同創優專兼結合師資隊伍,協同創建“時間-空間-內容”三維立體實踐平臺;基于雙班主任制、雙導師制、雙實踐制與多元化課程等機制保障,全程協同推進專屬多用人才培養,協同評價人才培養過程質量。
在所有接受調研的326名畢業生中,考取國內研究生比例比較高,但出國攻讀學位的學生較少,僅有3位同學。這表明該專業的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還較低,要多方舉措,加快人才國際化培養步伐,培養一批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1)開放融合,提升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① 繼續加大力度引進外籍教師,尤其是引進學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強、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外籍教師。②聘任具有豐富本科教學經驗的外籍教師作為講座教授,為本科生開設專題專業講座。③ 加大資助青年骨干教師赴海外研修的力度和強度,鼓勵青年骨干教師在赴海外做訪問學者的同時,研修本科生課程。
(2)創新機制,提升專業人才國際化培養水平。①在現有基礎上,增設新的全英文授課和雙語課程,充分挖掘、整合并利用MOOC和網絡公開課等網絡教學資源,開展專業英語的教學[16],提升學生的專業英語技能。②建立與國外名校的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尤其是建立和完善與國外高校的聯合培養制度,并互派學生和教師,開展定期交流和國際化實習。學生可以參加交換生的項目,通過遴選后,出國(境)1年或1學期,在外方修讀的課程可轉換成專業相同或類似課程的學分,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③國外短期訪學常態化。對于沒有條件參與交換生項目的學生,則通過短期訪學或參與實踐的方式赴國外高校感受一下國際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模式。
我校農學專業創建了“三化驅動,能力導向”的人才培養新體系,著重解決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單一、能力不足、視野不寬,不能適應現代作物生產高新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新形勢要求的矛盾,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針對近12屆畢業生的在線調研結果與有關建議,農學專業建設要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目標,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持續革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其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學科平臺支撐體系、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機制等要素,著力提升專業的特色優勢與社會認可度,強化一流化、國際化培養步伐,全力提升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