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選剛,沈振振,張 恒,高飛龍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村采油廠,陜西 延安 716000)
關鍵字:柴上塬區;邊底水;油藏類型
柴上塬為七里村油田勘探開發區塊,整體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境內,其構造位置處于鄂爾多斯盆地晉西撓褶帶向斜和渭北隆起帶的交接部位,主體處于陜北斜坡東南部,地表為黃土塬地貌,是位于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中生界的含油富集區帶之一[1-6]。該區塊高度開發,井井見油,井井產水,對于油藏有無邊底水的及油藏類型的判別對區塊的進一步開發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本文對柴上塬區長6油藏有無邊底水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生產動態分析法、壓恢測試分析法、地質判別法三種方法。另外,生產動態分析法可細分為初期產水法、產水率變化法]、井口壓力值法。地質判別法主要為單井剖面的精細判別及連井油藏剖面分析 (表1)。
地質方法對油藏有無邊底水的判別主要為單井剖面的精細分析和連井剖面的解析。眾所周知,油水在主要儲存于儲層內砂體孔隙中,若存在邊底水,則水層和油層應處于同一砂體中,之間不發育隔夾層,在同一套砂體中,因密度差異,油水分異明顯,有明顯的油水界面。而研究區內各井均不存在上述情況,此處以N71-7井例,N71-7井水層主要分布在長614小層、長632小層和長642小層中,各水層與其相鄰含油層均不處于同一套砂體中,之間發育隔夾層。其在含油層發育較好的層位,無水層的分布,純水層只在不含油的長642中有少量分布 (圖1)。同時,油藏剖面也可顯示上述情況。再者結合生產,研究區內各井油水同層段的初產情況均為投產即產水,如剖面上NC37-7井長612和長621小層,初月產油12.89t、產水8.96t;NC22-2井長621小層初月產油7.61t、產水5.34t;NC22-6井長621小層初月產油7.63t、產水5.3t;NC26-4井長611小層初月產油12.33t、產水8.57t;NC28-4井長631小層初月茶油9.62t、產水6.68t;NC28-2井長633小層初月產油9.64t、產水6.7t;T2井長622小層初月產油6t、產水2t,各井均為油水同出(圖4)。證明各層在油水同層中,油水混儲、油水分異并不明顯,無明顯穩定的油水界面,可初步確定研究區長6油藏并不存在邊底水。

表1 有無邊底水判別方法總結表

圖1 N71-7井單井剖面圖
為了進一步論證上述油藏內不存在邊底水的初步結論,本次研究在上述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生產動態分析法和壓恢測試分析法。
生產動態分析法主要包括:油井的初期產水情況分析法、油井生產過程中產水率的變化情況分析法、井口壓力值的變化情況分析法等。因研究區內缺乏井口壓力值資料,故本次研究僅利用初期產水法和產水率變化法兩種方法。
當油藏內存在邊底水時,油井投產后,初期產液中不含水,但在后期開發過程中,含水率會逐漸上升;當油藏內不存在邊底水時,油井初期投產即開始產水,但在后期的開發過程中,含水率較穩定[7-9]。本次研究通過對區內動態資料較完整井的生產動態資料分析整理,繪制從油井投產到2019年3月的生產曲線。此處以DT35-3井為例,從DT35-3井曲線看出:該油井在投產初期即開始產水,其產水率在30%左右。以該數值穩定兩年后,產水率開始有所波動,直至2014年6月產水率又一次穩定,此時穩定于20%左右,之后直至統計結束日期,該產水率均無明顯波動 (圖2)。這一結果可佐證上述區內長6油藏不存在邊底水的結論。

圖2 研究區DT35-3井生產曲線圖
油井不穩定試井在獲取儲層參數以及油田的開發動態分析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壓力恢復曲線中,利用壓恢測試分析資料判別有無邊底水,主要依賴壓恢測試雙對數曲線。當油藏內存在邊底水時,壓力導數雙對數曲線在測試后期會出現 “下掉”形態,即說明油井存在被邊底水侵入的可能,換言之,就是油藏存在邊底水;當油藏內不存在邊底水時,壓力導數雙對數曲線在測試后期不會出現“下掉”形態。對研究區內壓恢資料整理分析,繪制區內多口井壓力導數雙對數曲線,本次研究以NC11-8井為例。
從圖3看出,NC11-8井在在測試過程中,隨著測試時間的推遲,壓力對數曲線在前期呈線性趨勢,在后期呈對數趨勢,但整體上一直呈增大的趨勢,后期曲線并未出現 “下掉”形態。這樣的結果可進一步論證研究區內長6油藏不存在邊底水。

圖3 研究區NC11-8井壓力及壓力導數雙對數擬合圖
概括上述三種方法的分析結果:即區內各井投產即產水、產水率在開采過程中未出現持續增長的趨勢,而是到開發的某一階段,產水率趨于穩定;各井壓力恢復測試在測試后期壓力導數持續增長,未出現 “下掉”形態;油藏剖面上純水層與油層并不儲存于同一砂體中,綜合判定,柴上塬區長6油藏無邊底水的存在。
在搞清楚研究區長6油藏不存在邊底水的前提下,再結合精細的油田地質及生產資料分析,認為研究區長6油藏一來受帶狀砂體控制,同時各層含油性受儲層巖性、物性控制。二來由于儲層物性差,非均質性強,儲集層四周發育的致密層或泥質沉積對儲集體中的石油起到很好的封蓋作用。因此,縱向上各層之間的含油性及同層平面上不同區域之間的含油性差異較大,各油層內油水分異不徹底,無明顯的油水界面,不存在邊底水,最終綜合確定為典型的致密巖性油藏 (圖4)。

圖4 研究區NC37-7井—T2井北東-南西向油藏剖面
在單井剖面精細分析的前提下,結合生產動態分析法及壓恢測試分析法,對研究區長6油藏類型進行綜合判識,得出結論:研究區長6油藏內部不存在邊底水,為邊底水不發育的典型致密巖性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