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榮華
(定西市人民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手術室是醫院重要的技術部門,也是救治患者重要場所,其護理管理質量與手術效率相關,可直接影響患者治療效果。手術室工作節奏快,業務繁重,技術要求高,醫療糾紛發生率較高。常規管理模式對手術室工作中的細節關注不足,護理質量欠佳。精細化管理為企業管理理念,注重高服務質量與精細化的社會分工,通過管理責任的具體化與管理過程的精益求精,最大程度減少管理成本,節約資源,提高管理質量。臨床研究指出[1],精細化管理能夠提高醫院護理管理質量。本研究中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精細化管理,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10月定西市人民醫院未實施精細管理前擬手術患者164例,設為對照組,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8月本院實施精細化管理后擬手術患者166例,設為觀察組。觀察組166例,男96例,女70例,年齡28~73歲,平均年齡(51.43±6.86)歲;手術類型:甲狀腺手術28例,胃腸手術29例,膽管手術49例,腹股溝疝手術31例,乳腺手術16例,其他13例;微創手術71例,傳統手術95例。對照組164例,男90例,女74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51.83±7.51)歲;手術類型:甲狀腺手術30例,胃腸手術26例,膽管手術48例,腹股溝疝手術32例,乳腺手術14例,其他14例;微創手術68例,傳統手術9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擇期手術患者;②未合并嚴重免疫系統疾病;③無手術禁忌癥,無凝血功能障礙;④患者均知曉本研究詳情并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心等臟器疾病;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合并精神性疾病或認知障礙;④依從性差。
對照組手術室護理管理中采用常規管理,即術前了解患者病情,介紹手術方法,并告知患者手術配合要點、注意事項,準備手術器械、調整手術室溫度、光線,幫助患者選取合適體位,配合醫生手術等。
觀察組采用精細化管理,①精細化管理理念培訓:精細化管理理念的基本特點為精、細、準、嚴,定期組織手術室護理人員學習精細化管理理念,經培訓后,護理人員可將精細化理念貫穿到手術護理中;②完善手術室人員管理制度:制定彈性排班制度,實行輪班制與兩班制,使護理人員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指導護理人員規范言行,主動與患者溝通,解答患者與家屬疑問;③手術室環境精細化管理:濕式清潔消毒法進行地面消毒處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范手術操作流程,有序擺放手術操作器械、設施;安排專人定期檢查、保養手術室儀器;調整接送模式,使用內外交換車送患者進入手術室;加強護理人員歸類意識,將藥品按照種類擺放,登記好數量、日期等信息,同時做好物品交接工作;嚴禁手術室內吸煙;④確立標準化手術流程:術前護理人員主動與主治醫師、麻醉師確認好手術進程,準備手術相關藥品、儀器設備;術前1d進行訪視,掌握患者四肢關節狀況,了解情緒狀態,與患者加強溝通交流,使其感受到被重視,增強其治療依從性;使用準確無誤的記號標記手術部位,使患者參與該過程;進入手術室后調整手術室溫度、濕度與燈光,術中做好器械傳遞、注射輸液等協助醫生操作,密切監測患者各項體征變化;術后協助醫生包扎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將患者送回病房,清點手術操作相關物品;⑤控制醫源性感染:手術室設置感應式洗手水龍頭,洗手池上方張貼洗手指征、七步洗手法步驟,配備洗手液、干紙巾;手術室門口懸掛免手洗洗手液手術;所用器械均有專人消毒管理;⑥目標成本管理:以降低可控成本為目標,實施全員成本管理,安排專人登記手術室醫療器械、辦公用品等,護士長根據每日預計的使用量提前申請物品耗材,出入庫是嚴格登記,并對物品耗材進行動態跟蹤管理。
①護理質量:采用我院自制的《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定量表》評定,內容包括手術室環境、風險管理、藥品器械管理、無菌消毒、手衛生、人員安排共6項,采用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對應項護理質量越好;②手術效率:記錄2組手術接送時間、術前準備時間、平均每臺時間;③統計2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情況;④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定,內容包括服務技能、接診護理人員態度、人性化關懷、病房環境4個方面,每項設5個題目,每題采用likert5級評分,每項滿分為25分,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
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對數據處理。
觀察組手術室環境、風險管理、藥品器械管理、無菌消毒、手衛生、人員安排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 1。
表1 2組護理質量比較(±s,分)

表1 2組護理質量比較(±s,分)
組別 手術室環境 風險管理 藥品器械管理 無菌消毒 手衛生 人員安排觀察組(n=1 6 6) 9 7.4 2±0.2 4 9 6.3 3±0.2 7 9 4.8 5±0.2 1 9 6.7 8±0.2 0 9 6.3 3±0.2 9 9 4.7 8±0.3 7對照組(n=1 6 4) 9 2.2 8±0.4 7 9 2.4 6±0.5 2 9 2.4 3±0.4 8 9 3.4 3±0.4 4 9 3.3 8±0.4 5 9 1.1 6±0.3 9 t 1 2 5.3 3 2 8 4.9 9 1 5 9.4 5 4 8 9.2 1 0 7 0.8 7 1 8 6.5 0 9 P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觀察組手術接送時間、術前準備時間、平均每臺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效率比較(±s,min)

表2 2組手術效率比較(±s,min)
組別 手術接送時間 術前準備時間 平均每臺時間觀察組(n=1 6 6) 2 6.4 9±4.3 8 3 3.5 7±6.2 5 1 0 4.4 6±2 1.8 3對照組(n=1 6 4) 3 6.7 6±5.8 9 4 3.6 8±7.1 6 1 3 6.3 8±3 0.5 9 t 1 7.9 8 8 1 3.6 7 0 1 0.9 2 1 P 0.0 0 0 0.0 0 0 0.0 0 0
觀察組無切口感染發生。對照組有3例切口感染發生,發生率為1.83%(3/164)。觀察組切口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70,P=0.242)。
觀察組服務技能、接診護理人員態度、人性化關懷、病房環境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s,分)

表3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s,分)
組別 服務技能 接診護理人員態度 人性化關懷 病房環境觀察組(n=1 6 6) 2 3.1 2±1.1 6 2 2.3 6±2.0 2 2 1.7 8±2.3 6 2 2.4 3±1.0 2對照組(n=1 6 4) 2 0.0 3±1.5 0 1 8.7 9±3.4 1 1 9.0 5±2.1 8 2 0.7 5±1.4 6 t 2 0.9 4 8 1 1.5 8 7 1 0.9 1 2 1 2.1 2 9 P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手術室是醫院高危科室,對護理質量要求較高,科學、優質的護理服務是手術順利完成的保障。手術室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較大,護理期間出現的差錯可能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提高手術室護理管理,是確保患者手術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手術室護理工作繁雜,且要求細致,需要護理人員有足夠的耐心與細心。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與手術治療要求的提高,手術室傳統管理模式已不能滿足臨床護理需要,需尋找更為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精細化管理即依據科學程序化原則細化管理過程,該理念最初源于工業領域,近年來逐漸被用于醫院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2]。精細化管理的目標是盡可能降低管理成本,節約資源,以“精、細、準、嚴”四字作為核心理念。程春燕研究指出[3],精細化管理可提高神經內科護理質量,減少不良事件發生。
手術室精細化管理是在遵循手術室基本工作程序的基礎上,通過計劃、協調、組織、指導手術室護理過程的各個環節與方面,從而實現手術室管理的流程化與標準化。本研究手術室護理管理中采用精細化管理模式,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優于對照組。提示精細化管理有助于提升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原因可能在于,精細化管理注重加強護理人員培訓,有助于提升起責任感,從而將精細化理念融入護理管理各環節,逐漸提升管理質量。傳統的手術室物品擺放依靠護理人員臨床經驗,缺乏統一很標準,易影響手術進程。加強護理人員歸類意識,有序擺放藥品,避免過期、變質或污染藥品用于手術,器械使用后嚴格無菌消毒后存放,有助于提升藥品器械管理質量[4]。
精細化管理從人員、環境、藥品、手術流程等方面進行管理,做出明確分工,不僅有效提升護理人員服務水平,同時確保手術有序高效進行。本研究而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接送時間、術前準備時間、平均每臺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精細化管理使手術效率明顯提升,與臨床研究具有一致性[5]。術后感染使患者增加額外痛苦與經濟負擔,精細化管理加強手衛生管理、環境消毒、醫療器械消毒,有助于降低術后感染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切口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精細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滿意度。精細化管理使手術室建立完善的標準化、程序化管理模式,確保護理質量提升,護理人員護理技能提高,從而增加患者滿意度[6]。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精細化管理可提高護理質量與手術效率,降低切口感染率,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滿意度,具有一定的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