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翔,劉淑娟,常兆豐,韓福貴,嚴子柱,吳 昊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甘肅省荒漠化與風沙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人類對于植物資源的掌握,以及對于植物資源成分與功能的了解,越來越多的特種植物得到應用,發揮了特殊的作用。“第三代水果又稱3G水果,指分布于荒山林區、尚未廣泛開發利用的野生山果及一些新開發的特優水果,主要包括沙棘、藍莓、酸棗、山核桃、樹莓、無花果、香榧、刺梨、黑莓、鈣果、桑葚、藍靛果、醋栗、刺玫果、掌葉覆盆子、野葡萄等[1]”。第三代水果含有特殊成份,是前兩代水果的十甚至超百倍,在人們生活中發揮了特殊作用。第三代水果成為21世紀果品發展的新趨勢。第三代水果植物由于長期處于野生或半野生狀態,品種選育、種植技術、增產和提升口感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點。中華鈣果,學名歐李(Cerasus humilis),薔薇科(Rosaceae),櫻屬(Cerasus),矮生落葉灌木。 是目前研究發現的果實含鈣量(60~70mg/100g)最高的水果[2],是蘋果的6倍,且果實中的鈣以離子形態存在,能被人體直接吸收,果實營養豐富[3],故稱其為“中華鈣果”。另外,果實還富含17種氨基酸,總量高達3.383~4.52mg/g,氨基酸、糖和維生素C是兒童和老人的高級保健水果。“中華鈣果”的綠葉嫩莖不僅含有牛羊所需的一般營養成分,且含鈣量極高,是牛羊等牲畜極好的飼料。其根系龐大,密集成網狀結構,是防風固沙、治理荒漠的先鋒植物,莖葉生長旺盛又無刺,因而在用鈣果對荒山荒坡綠化中,結合放牧更可提高其種植的綜合經濟效益,是集果、木、花、藥多用途的生態型樹種,具有相當的經濟、社會效益和十分可觀的生態效益,可以在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農民的脫貧致富,已在我國山西、內蒙、寧夏和山東等地廣泛栽培[2-5]。中華鈣果原產我國北方,在-30℃的低溫可以安全越冬,是一種抗旱性極強的灌木果樹,具有極強適應性、耐旱耐寒、耐鹽堿、耐瘠薄土地,成活率高、生長快、用途廣、效益高等諸多特點的優異樹種,具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3-5]。甘肅省河西走廊位于干旱荒漠區,蒸發量大,風大沙多,植物生長環境惡劣,蘋果等喬木果樹的生長受到限制[4]。本文參考現有中華鈣果栽培技術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的適應性,為擴大當地果樹種類,以及當地經濟和生態建設提供參考。
中華鈣果分布于中國北方十三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主產區在山西北部、內蒙古東北部、河北省北部、山東省東北部,以及甘肅省和陜西省相臨近的一些地區,耐旱耐寒、耐鹽堿、耐瘠薄土地,可適應我國三北、華中以及南方冬季0~10℃的溫度時間累計800h以上廣大地區種植,最適宜土壤為pH7.0~7.5,最高不超過 pH8.0[5-9],在年降雨 350~390mm的條件下能自然正常生長和結果[9]。中華鈣果分布區域冬季極端低溫在-37~-21℃之間,無霜期 130d以上,80%地區不超過 165d,≥10℃積溫2700℃以上,日照時數大于2200 h。河西走廊除敦煌屬曖溫帶氣候之外,其余各地皆屬溫帶干旱氣候,具大陸性沙漠氣候特征,晝夜溫差大,干旱少雨。河西走廊平原區大部分縣市的日照時數大于2800 h,無霜期130d以上,初霜期大多在10月上旬,終霜期4月下旬[4];最低氣溫-26℃~-30℃;除甘州區外,≥10℃積溫3000℃以上。河西走廊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果實積累糖分,增加水果甜度。除降水量外,河西走廊地區的氣候與中華鈣果種植區的氣候相似,適宜發展中華鈣果(如圖1所示)。

圖1 中華鈣果種植區和河西走廊部分縣區氣候指標比較圖
中華鈣果4個品種引種到河西走廊東部的民勤栽培[11],生長表現與原產地性狀相似。以中華鈣果的優良品種農大7號為例,在民勤種植的農大7號最大生長量是原產地的1.24倍。植株根蘗主要集中在6月份,在7-8月份受高溫影響,整個植株基本停止生長(見表1)。比較農大7號的物候期,在晉中地區4月中旬開花,8月下旬成熟,11月上旬落葉。民勤的開花期和果熟期都較原產地推遲了約半個月,始花期遲于原產地約5d,果熟期也相應的推遲5d左右,落葉期和結果樹齡相同(見表1)。

表1 中華鈣果農大7號原產區與民勤的生長量與物候期比較
中華鈣果的4個品種引種到民勤,正常生長,開花結實,表現良好[11]。民勤引種地農大7號第2年可以開花結果,果實顏色和口感與原產地相同,果形指數略大于原地,平均單果重略小于原產地。其中變化最大的是可食率,為原產地的81.6%。引種至民勤的農大7號果形和果實可食率變化比較明顯,見表2。

表2 中華鈣果農大7號原產區與民勤的果實特性比較
目前,根據選育區域的中華鈣果分為:農大鈣果系列和太行山鈣果系列(山西省)、內蒙古大歐李品種系列(內蒙古自治區)、燕山鈣果系列(河北省)、泰山早熟歐李品種系列(山東省)[9,14]。根據已報道選育成功品種的優良特性和河西地區的氣候特征,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引進中華鈣果品系應該是中、早熟品種(見表3)。農大鈣果系列的農大7號已引種到民勤沙生植物園生長良好。現列出不同地區選育的中華鈣果優良品種[12-16],為河西走廊選擇適合栽培品種提供參考。

表3 代表性中華鈣果優良品種的物候期比較
京歐1號:灌木,根系發達,抗逆性強,定植后第2年開始結果。果實紫紅色,粘核,可食率94.5%,口感酸甜脆爽,平均單果重6.2 g,果實可加工成果汁、果酒、罐頭、果醬等。
燕山一號:灌木,植株根系發達,抗逆性強,豐產性、早結性極強,自花結實率可達30%,平均單果重15 g,最大單果重20 g,粘核,可食率97%,果實主要用于深加工,亦可鮮食。
農大9號:灌木,為中熟品種,平均單果質量最大可達15.6 g,可食率為84%,果實主要用于深加工,亦可鮮食。
農大7號:灌木,平均果實重量14.3 g,最大18.5 g,離核,可食率94.4%。第二 年開始結果,果實可在樹上保留近20d。果實主要用于鮮食,亦可加工。
紫冠:喬木型歐李品種,樹高2 m左右。果實平均單果重量23.3 g,粘核,果實除鮮食外可制作果酒、果汁、果脯等保健食品。
櫻桃李:該品種屬極早熟品種,漿果型,平均單果重3.5 g,果皮黑紫色,果肉軟而多汁,果汁紫紅色。成熟果實在3~5℃條件下可貯藏15d,適宜加工果汁和果酒。
中華鈣果耐旱耐寒、耐鹽堿、耐瘠薄土地,可適應我國三北、華中以及南方廣大地區種植[7,8]。根據中華鈣果優良品種種植區氣候及河西走廊的氣候分布特征,劃分其種植區分別為:適宜種植區、次適宜種植區、可以種植區和有限種植區(如圖2所示)。

圖2 河西走廊中華鈣果種植區劃示意圖
Ⅰ適宜種植區:包括敦煌市和瓜州縣的海拔<1200 m區域,年日照時數大于3200 h,≥10℃積溫在 3450~3810℃·d,無霜期 146 d[17,18],適宜種植早、中、晚各品種的中華鈣果。
Ⅱ次適宜種植區:包括金塔和民勤縣的海拔<1500 m區域,本區的年日照時數3000~3200 h,≥10℃積溫在 3100~3310 ℃·d, 無霜期 162~166 d[17,18],適宜種植早、中熟品種的中華鈣果。
Ⅲ可以種植區:包括河西走廊大部分平原區,海拔≤1500 m的區域,本區的年日照時數2900~3200 h,≥10℃積溫在 2660~3003℃·d,無霜期 133~155d[17,18],適宜種植早熟品種的中華鈣果。
Ⅳ有限種植區:包括河西走廊南部的淺山區,海拔≤1800 m的區域,本區的年日照時數≤2900 h,≥10℃積溫在≤2660℃·d,無霜期≤130d,適宜種植生育期較短的極早熟中華鈣果品種。
1)河西走廊平原區氣候條件與中華鈣果適宜栽培區相似,可以引種栽培中華鈣果。4種中華鈣果品種引種到沙漠氣候的民勤地區,其生長與果實經濟性狀與原產區相似,且表現良好,引種成功[11]。河西走廊平原區的氣候屬干旱沙漠氣候,空氣干燥、晝夜溫差大,早霜多在 10 月上旬[4,17,18],適宜種植區域應該引種早熟和中熟的中華鈣果品種。
2)中華鈣果引種到河西走廊,灌溉管理模式是重要的技術。河西走廊平原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20 mm[4,17],而中華鈣果只有年降雨 350~390mm 的條件才能自然正常生長和結果[9]。因此,中華鈣果在河西走廊平原區栽培的管理重點是灌溉,以保證其正常生長,豐產和提高果品質量。中華鈣果4個品種引種到民勤,其農大7號花期和果期推遲,果實可食率降低,這與當地氣溫影響其生長發育相關[11]。農大7號花后40d為果實的第一個快速生長期[14]。民勤的種植的農大7號初果期為5月底,盛果期為8月初,這時正是民勤高溫時期[10],中華鈣果整個植株基本停止生長[11]。高溫天氣影響了中華鈣果的果實生長,使農大號7號的果實可食率降低。另外,農大7號花期推遲,保證開花結果,也說明其適應性。其次,河西走廊4月中旬經常有晚霜[4],引種中華鈣果應該注意預防晚霜危害。
3)河西走廊種植中華鈣果區域可劃分為:適宜種植區、次適宜種植區、可以種植區和有限種植區。河西走廊光熱資源豐富,水果產量高、質量好[4]。但是,河西走廊平原區屬沙漠氣候,大風、霜凍、干旱、干熱風等自然災害頻繁[4,17],尤其是在果樹花期受大風和晚霜凍危害嚴重。因此,根據無霜期和≥10℃積溫劃分適宜種植區,為中華鈣果優良品種種植提供參考。中華鈣果在河西走廊推廣種植,可以擴大其在我國的栽培范圍,也可豐富當地水果種類,為當地水果生產提供后備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