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清道光年間的趙金龍起事無疑是瑤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文字記載散見于地志、官員書信奏章、筆記野史之中。由于時代相異,所處階級不同,對于趙金龍起事一事,各家說法莫衷一是。魏源是這一事件的旁觀者,無直接利益關系,在其《圣武記》中有《道光湖粵平瑤記》一文,是對趙金龍事件全面集中的敘述。綜合魏源《道光湖粵平瑤記》的寫作背景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進行考察對比,可知魏源《道光湖粵平瑤記》敘事較為客觀公正,是極具學術價值的瑤民族史研究文獻材料。
關鍵詞: 魏源;趙金龍;道光湖粵平瑤記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264(2020)01-0045-03
清道光十一年,永州江華瑤民趙金龍率眾起事,在周邊的寧遠、新田等地與清政府官兵展開斗爭,并在湘桂粵邊境瑤民中掀起了較大的波瀾。由于起事瑤民人數眾多、聲勢浩大,地方政府在初期斗爭中連連失利,最終在清政府出面下,趙金龍起事才被鎮壓。趙金龍起事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對湘桂粵瑤族聚居區域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在其后,亦不斷有瑤民舉起復仇反清的旗幟。接連不斷的起事,亦影響到清政府在湘桂粵邊區的民族治理政策,在稅收、經濟等方面做出了妥協和讓步。
魏源的《圣武記》全書共十四卷,是一部記載清王朝軍事、政治的紀事體史書。梁啟超曾給予《圣武記》極高的評價,言曰:“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記》……實罕見之名著也?!薄妒ノ溆洝吩谑穼W上的成就與魏源嚴謹的治學態度是分不開的,在史書編撰上,魏源尤其注重史料的收集。道光年間的趙金龍起事亦得到了魏源的關注。在《圣武記·卷七》中,《道光湖粵平瑤記》一篇對趙金龍起事的始末做了兩千余字的長篇幅敘述。從魏源寫作《道光湖粵平瑤記》的背景及信息來源上看,魏源所述歷史有其客觀性和可性度,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一)魏源寫作《道光湖粵平瑤記》的年限及身份
關于《圣武記》的寫作年限,魏源在《圣武記·敘》中有所提及:“晚僑江淮,海警沓至,愾然觸其中之所積,乃盡發其櫝藏,排比經緯,馳騁往復,先出其專涉兵事及嘗所論議若干篇,為十有四卷,統四十余萬言,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寧之月?!庇尚蜓钥芍涸此鳌妒ノ溆洝烦蓵凇昂R木涂罱瓕幹隆保吹拦舛昶咴拢?842年8月)《南京條約》在江寧(今南京)簽訂之月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一著作于何時起筆,魏源只給出了一個大概的時間,即魏源居于江蘇南京,甲午海戰爆發之后。
在魏源之子魏耆為父親所作的《邵陽魏府君事略》中則對《圣武記》的動工時間有一個更為準確的記敘,其言曰:“裕公陣歿后,抗撫議遂成,有感而著《圣武記》?!钡拦舛荒辏?841年)正月,裕謙在中英戰爭中受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浙江防守事務,林則徐亦受命前往鎮海協防,魏源也在這時被招入裕謙幕府中。據《清史稿·志一百二十九》記載:“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裕謙以所部兵赴鎮海,方至,而英人自蛟門島來攻。時鎮海防兵僅四千,提督余步云與總兵謝朝恩各領其半。步云違裕謙節制,不戰先走。英遂據招寶山,俯攻鎮海,陷之。裕謙赴水死,謝朝恩亦戰歿?!庇纱丝梢?,魏源創作《圣武記》是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裕謙殉國之后開始的。對于這一時間,清道光年間《寶慶府志·藝文志》所輯錄的一封魏源致同鄉鄧顯鶴的書信亦可作為佐證,魏源在書信中亦提到了《圣武記》成書一事:“源羈寓無聊,海艘迭警,不勝漆室之憂,托空言以征往事,遂成《圣武記》十四卷、《海國圖志》十五卷,先刊成一種,寄請誨正?!睆奈涸此浴傲b寓無聊”亦可知魏源著《圣武記》是在卸任裕謙幕客,居家賦閑之后。
魏源在《圣武記》中開篇便言“荊楚之南,有積感之民焉”,將自己當時的身份和心態做了定位。道光二十一年,中英海戰,朝廷昏庸,中方連連失利,幕主裕謙以身殉國,這些無疑都給魏源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魏源積感而發,將自己之前所收集的歷史材料用一年的時間排列編訂成《圣武記》一書。此時的魏源既不囿于“官家人”的身份,又心懷“漆室之憂”,感傷于國事民生,編寫史書自然也更客觀、真實。作為一部私人編著的史書,《圣武記》自然也有其他史書不敢言或未能言之處。《道光湖粵平瑤記》是《圣武記》其中的一篇,在事情發生十余年之后,魏源再來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敘述歷史,相較于當時參與戰爭的朝官禧恩的《剿瑤善后章程疏》、官方所輯《十朝圣訓》、《江華縣志》的文獻,魏源敘事角度也更加公正客觀。
(二)魏源寫作《道光湖粵平瑤記》的材料來源
《圣武記》雖然是一部私人編修的史書,但是在史料的選取上也是相當廣泛的。對于自己編修《圣武記》的材料依據,魏源在序言中亦做了交代:“京師,掌故海也。得借觀史館秘閣官書,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傳說。于是我生以后數大事,及我生以前上迄國初數十大事,磊落乎耳目,旁薄乎胸臆?!蔽涸撮L期宦游于京師,并曾任中書舍人一職,這給魏源提供了接觸到內閣文書檔案的機會。羅汝懷在為魏源《古微堂詩集》作序時也提及魏源這段在京城訪書的歷史:“自是入薇省讀中秘書,益從三館眾儲藏富有之家取觀,借書還書車相屬于道不絕?!蔽涸催€以幕客的身份與當時的林則徐、陶樹、賀長齡官員重臣等人交往,這無疑都為魏源編著《圣武記》提供了較廣的史料收集渠道。
魏源的湖南好友也是魏源獲取趙金龍起事信息的一大主要來源。魏源摯友、親家陳起詩就曾經在趙金龍起事之后撰寫《平瑤議》一文,向朝廷提出“團練鄉勇”“以瑤治瑤”的建議。陳起詩之弟陳起書也參與了這場戰爭,據《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記載:“陳起書,字通甫,幼從兄起詩講求經世學,由附貢生候選訓導。道光十三年,逆瑤趙金龍叛,起書條陳御瑤策,知州姚華佐多采用之,州城得無患?!蓖瑫r魏源與永州士子何紹基、楊紫卿等人也都相友善,這些或可為魏源撰寫《道光湖粵平瑤記》提間接的材料。
魏源修史著述治學嚴謹,他在《圣武記》中曾對當時浮躁的學風做出批評:“沿習不察,積非成是,始于士大夫不討掌故,道聽途說,其究至治誤于家國。”魏源寫作《道光湖粵平瑤記》一方面可以從湖湘好友、朝廷官員中獲得消息,一方面又可以獲得官方文書,二者相互考訂,敘事也更準確、更具全面性。
《道光湖粵平瑤記》對趙金龍起事的敘述共兩千四百余字,趙金龍起事的起因及瑤民與官方戰爭經過、事件結果盡記于其中,相較于其他文獻記載,魏源《道光湖粵平遙記》有其獨特之處。
對于趙金龍起事的原因,清同治年間《江華縣志》在卷七《兵防》中記載為:“道光十一年,錦田長塘沖瑤人趙金龍煽惑九沖八排諸瑤,聚眾滋事,自稱‘大朝王。焚燒房屋,殺掠人民,竄擾藍山、寧遠、新田、桂陽、常寧等州縣。經大兵圍逼羊泉,盡數殲滅?!薄督A縣志》將趙金龍起義稱為“聚眾滋事”,并說趙金龍自稱為王?!肚迨犯濉分袩o對趙金龍起事原因的記載,只在《清史稿·本紀十八》中記曰:“二月戊寅,湖南江華縣瑤賊趙金龍作亂,命盧坤等剿之。”將趙金龍起事稱為“作亂”。其他相關記載則零散見于其他參與這場戰爭官員的列傳中,而每當提及趙金龍起事,《清史稿》都以“作亂”稱,如《清史稿·列傳一百五十二》中記載禧恩時亦稱:“十二年,湖南江華瑤趙金龍作亂,命禧恩偕盛京將軍瑚松額督師,未至,總督盧坤、提督羅思舉已平之,殲金龍。”
魏源在記敘趙金龍起事的起因和為趙金龍事件定性時,與《清史稿》和地方志的記敘是不相同的。魏源在《道光湖粵平瑤記》中對趙金龍事件的起因做了如下的記敘:
湖南衡、永、郴、桂四州郡,界廣東連州、廣西全州,踞五嶺之脊,民瑤雜錯,深谷重巇,風氣戇鷙,與華不通。華民欺其愚,奪攘侵侮,官吏輒右奸民以朘瑤。積怨則變,昔今一轍。有趙金龍者,湖南永州錦田瑤與常寧瑤趙福才以巫鬼神其眾。時楚、粵奸民結天地會,屢強劫瑤寨牛谷,黨聯官役,瑤無所愬。于是金龍妖煽其峒,倡言復仇,使趙福才糾廣東散瑤記三百余,合湖南九沖瑤共六七百人,道光十一年十二月,焚掠兩河口,殺會匪二十余人。
魏源在《道光湖粵平瑤記》中不將趙金龍起事稱為“作亂”,而是稱其為“積怨則變”,認為趙金龍之所以起義是因為長期受到奸民會黨的欺辱搶掠,而地方官吏卻無所作為,甚至與會黨相互勾結,瑤民怨無所訴,只能起事反抗。相對于地方志和《清史稿》所說的趙金龍“作亂造反”,魏源的評價則相對公允。
同時《江華縣志》中稱趙金龍部“焚燒房屋,殺掠人民”,魏源在《道光湖粵平瑤記》則言:“焚掠兩河口,殺會匪二十余人。” 認為趙金龍所殺的人是會匪,而不是普通百姓民眾。不僅如此魏源還指出:“初,楚、粵邊郡奸民為天地會,締黨歃約,橫行鄉曲,小剽掠,大擅殺,各有名號,兵役皆其耳目羽翼,一呼百諾,吏不敢問。趙金龍起事,即戕殺會匪,故會匪不附?!?魏源一方面斥責會黨為惡作亂,官吏腐敗與之勾結,一方面也肯定了趙金龍戕殺會匪,打擊會匪氣焰的功績。
趙金龍起事在當時顯然是激起了一些波瀾,在朝廷出兵鎮壓下,最終卻還是以失敗告終。但是趙金龍之事顯然也影響到了朝廷的民族政策,在《道光湖粵平瑤記》中記述:當趙金龍事件平定之后,連州八排瑤再次被奸民官役擄掠,訴于官府。連州同知蔡天培判案時“斷民役償瑤千二百金”。雖然后因“民役不償”,瑤民再度起事,但是禧恩等人赴粵處理此事時,首先也采取的是“遣人赴瑤寨招撫”的策略。[3]
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不可否認魏源是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但是魏源在根本上還是未能跳出封建思想的禁錮,對待清末接連不斷的起義,魏源雖然在宗教、文化教育等問題上認為民族應該平等,但是他始終還是在維持以封建君主為核心的民族團結,對所有的少數民族起義、農民起義雖有同情,卻還是持反對態度。魏源是趙金龍起事的“當時人”,在《道光湖粵平瑤記》中魏源敢言趙金龍起事的原因,敢于說出會黨和清地方政府之過,在當時的敘史中是極其難得的,這也為后人研究趙金龍及瑤民族史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文獻資料。
[1]姚舜安.趙金龍領導的瑤民起義[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 (2).
[2]梁啟超.國學指導二種[M].上海:中華書局,1940.
[3](清)魏源著,魏源全集編輯委員會校.魏源全集(第三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4.
[4](清)魏源著,魏源全集編輯委員會校.魏源全集(第二十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4.
[5]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8.
[6](清)黃宅中,鄧顯鶴編.寶慶府志[M].清道光二十五年邵陽濂溪書院刻本.
[7](清)羅汝懷著,趙振興校.羅汝懷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3.
[8] 陳揚桂.同窗·同事·親家翁(下)——魏源和陳起詩[N].邵陽日報,2015-11-10(第六版).
[9]劉華邦等.同治江華縣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湘粵桂邊區民間文獻研究及數據庫建設”(項目編號:15YJC870026)
作者簡介:
周賢斌(1999— ),男,現為湖南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地域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