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輝
胡女士今年64歲,4年前出現便血,腸鏡檢查發現是乙狀結腸息肉,經切除活檢為良性的腺瘤樣息肉。醫生叮囑要定期復查腸鏡,但胡女士再未出現便血,覺得沒什么事了,便將醫囑忘在腦后。不幸的是,胡女士今年再次出現便血,去醫院檢查發現結腸息肉復發并癌變。該病例反映出結腸息肉可反復出現,做了息肉切除仍應定期復查,以預防結腸癌。
結腸息肉是結腸和直腸的一種隆起性病變,廣義上講凡是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明確病理性質前都可以稱之為息肉。結腸息肉這個統稱里包括了多種不同的病理類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等。
不是所有的類型都會轉變成結腸癌。有的息肉生長緩慢,沒有明顯癥狀,也不會癌變,比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只需隨訪觀察即可,不一定需要積極處理。我們最需要重視的是腺瘤。這是一種結腸常見的良性腫瘤,但大部分散發性結腸癌是由腺瘤演變來的。研究發現,近95%的結直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但經歷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的過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這就為結直腸癌的預防提供了極有利的機會,如果能夠在息肉腺瘤階段就斬草除根,就能有效防止結直腸癌的發生。
目前認為腺瘤性息肉的癌變與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絨毛成分含量有關,息肉越大,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越高。因此對于高齡的、直徑較大的、級別越高的(如Ⅲ級腺瘤)腺瘤性息肉最好切除,以免遺留隱患。
如今,內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大部分良性結腸息肉可以在內鏡下切除而無需手術治療。在結腸鏡檢查過程中發現一些直徑很小的炎性或增生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檢鉗夾除,既去除病變又留取了病理。對于直徑略大的息肉,一種常用的方法是在息肉根部注射少量腎上腺素鹽水,把息肉托起來,然后用圈套器把息肉齊根套住,通電切除。如果是特別大或者是特別扁平的息肉,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內鏡切除方法,比如EMR或者ESD,用特殊的“刀”將病變一點點剝離出來,如此可保持結腸的完整結構,減少患者手術的概率。
總的說來,切除息肉的方法很多,但最適合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具體需要應用哪種切除方式,還是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患者并不適合內鏡下切除,比如病理提示癌細胞浸潤至黏膜下層或者體積過大的息肉。
切除了息肉,但人的基因未變,環境未變,所以有復發的可能。因此,定期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復查時機要綜合考慮息肉的病理類型、癌變的風險、切除情況等,從幾個月到兩三年都有可能。具體請聽從醫生的安排。
結腸息肉可能與遺傳、慢性炎癥刺激、生活習慣、慢性便秘、情緒等因素有關。人的基因改變不了,但生活習慣可以改變。如低脂飲食,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堅持鍛煉,保持正常體重;戒煙、避免過度飲酒,可以減少結腸息肉的發生。
另外,腸鏡是早期發現結腸息肉的有效辦法。建議有以下情況的人群及時進行腸鏡檢查:大便潛血陽性或不明原因貧血;一級親屬有大腸癌病史;本人有腸道腺瘤、癌癥史;有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以及炎性腸病、血吸蟲病、盆腔放療史;長期精神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