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麟 田麗



[摘 要] 融合發展已成為當今傳統媒體突圍的必由之路。在充分認識到融合發展重要性的前提下,傳統媒體已就這一發展路徑進行了一定規模的實踐與創新。為了評估各級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實際效果,本文構建并應用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指數指標體系,基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一手數據,對298家省級媒體,1810家地市級媒體以及270家縣級媒體進行評估,其中包括電視臺570家、廣播電臺139家、廣播頻率824個、報紙845家。研究結果顯示,報紙融合發展狀況好于廣播與電視臺;東部省區在傳統媒體融合發展中全面領先,中西部有待發展;優秀媒體壟斷微博粉絲與流量,微信公眾號或成為中小媒體突圍的重要渠道。
[關鍵詞] 融合發展 效果評估 傳統媒體 指標體系 融媒體
[中圖分類號] G23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0) 04-0062-13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Media Convergence
Zhang Hualin Tian Li
(School of New Media,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Media convergence has become the only way for traditional media to break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n the premise of fully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media convergence, traditional media has carried out a certain scale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n this development path.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ctu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media convergence at all level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of traditional media convergence. Based on the first-hand data of new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WeChat and Weibo, this paper applies the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298 province-level media, 1810 county-level media and 270 prefecture-level media, including 570 TV stations, 139 radio stations, 824 radio frequencies and 845 newspap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 convergenc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stations; the eastern provinces are fully lead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need to be developed; outstanding media monopolize Weibo fans and online traffic, WeChat official accounts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medium and small-sized media to break through.
[Key words]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Effect evaluation Traditional media Index system? ?Media convergence
1 引 言
時至今日,融合發展這一發展趨勢對于傳統媒體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媒介環境持續變遷所帶來的社交媒體、聚合新聞平臺、短視頻平臺等新興媒體的蓬勃發展與傳統媒體的日漸式微,共同使得傳統媒體開始推行媒體融合發展實踐的嘗試與創新。
近年來,傳統媒體豐富而多元的融合發展實踐盡管面臨著諸多困境,但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兩微一端”傳播矩陣初步建成,據人民網《2018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主流報紙、廣播、電視的網站、自建客戶端等自有平臺的覆蓋率,以及在微博、微信、聚合新聞客戶端、聚合音頻客戶端、聚合視頻客戶端等第三方平臺的入駐率多數超過90% [1],傳統媒體對短視頻平臺的滲透也正快速推進;“中央廚房”和各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如火如荼,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所需的新型內容生產、傳播與運營體系逐步形成與落實;機器人寫作、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型媒介技術與H5等新型媒體形式也正被更多的傳統媒體所利用。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原有基于如收視率、發行量等傳統受眾指標或少量新媒體平臺數據的研究與調查,已不能全面而有效地評估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狀況,因而建構更為全面的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綜合評估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整體效果,進而及時總結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經驗與不足,客觀說明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整體態勢,已成為理論界與從業者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
2 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效果評估研究現狀
針對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效果評估這一問題,學界與業界已有一定數量的研究。整體來看,研究大致可分為針對電視節目、廣播節目等具體媒介內容,媒體微博等單一渠道的研究,以及針對媒體本身的研究。
針對具體媒介內容的典型研究,如戴松等[2]從電視節目與新媒體的融合程度、二次傳播、口碑影響三個方面建構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電視節目融合力評估體系。周勇等[3]通過理論梳理將傳統收視率、時移收視、網絡點擊量、網絡輿情等多個維度納入考察范圍,建立視聽信息傳播效果評估指標體系。而汪波等[4]則對微博渠道進行研究,其從市屬媒體微博相互關注網絡與媒體微博相互交流網絡兩個層面建構評估體系,對北京市市屬的媒體微博進行了影響力評估。
針對媒體本身的效果評估研究則更為多元。學界的典型研究包括,丁丁等[5]認為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應從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四大方面構建媒體傳播效果評價體系。張春華[6]構建的大眾傳媒傳播力評估體系中,選取廣度、深度、強度(受眾認可度)、精度(被引頻次和社會評價)、技術、政策作為影響傳播力的因子。趙彤[7]建構了媒體融合傳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包括信源影響(媒體內容被轉載情況)、重大新聞內容比重、重大新聞互動比重等。丁邁等[8]從傳統媒體平臺和新興媒體平臺兩大維度建構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能力評估體系,其中傳統媒體平臺涵蓋了主體、渠道、內容、受眾、效果等維度,新興媒體平臺涵蓋了官方網站、移動客戶端、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渠道。業界方面,影響力最大的無疑是人民網[9]的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其較為全面地囊括了傳統用戶數據,粉絲量、閱讀量、轉發量、評論量、播放量、推送數量、視頻發布數量、客戶端下載排名、客戶端關鍵詞熱度等效果指標。姜濤等[10]則介紹了業界已有的涵蓋微博、微信公眾號、自有客戶端、自有網站和其他第三方平臺傳播力的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為CTR)評估體系。
根據以上研究的指標體系建構和具體指標選取情況,本研究吸收已有研究中被廣泛涉及的粉絲量、閱讀量、轉發量等基本效果指標以及經營、管理、技術等經營管理指標,構建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效果評估體系,并對部分指標進行了調整與創新。
3 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效果評估體系建構
為了衡量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測量其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效果,本研究根據已有研究的指標體系成果,擬將內容、平臺、傳播手段、經營、管理、技術與服務等指標歸納為媒介效果與經營管理兩大維度。具體指標的選取分為兩個基本步驟:在初步設計中,主要基于前人已有經驗,全面選取相關影響指標。在具體應用中,則根據德爾菲法的結果與數據的可獲得性對指標進行調整。
媒介效果維度主要考察傳統媒體在新興媒體平臺上內容的傳播效果以及用戶對其運營的滿意度,結合前人經驗將二級指標具體分為傳播力、引導力與影響力。其中,傳播力維度側重測量媒體覆蓋的廣度與深度,三級指標包括用戶量、用戶活躍數、閱讀/播放量、轉發量與評論量等基本效果指標;引導力維度側重測量媒體在設置議程方面所起的作用,三級指標包括重大新聞與原創新聞影響的對應效果指標;影響力側重測量用戶對于媒體的認可程度,三級指標包括點贊量、公信度與滿意度等。具體指標則根據三級指標相應展開。其中值得說明的是,傳播力二級指標及點贊量三級指標下屬的具體指標依照選取平臺類型分別展開。本指標體系涵蓋的平臺類型包括媒體網站、微博、微信、聚合新聞客戶端、短視頻平臺以及自有客戶端六類,在設計中依照六類平臺類型選擇相對應的具體指標,如用戶量指標分為網站總獨立訪客量、微博粉絲量、微信公眾號粉絲量、聚合新聞客戶端訂閱數量、短視頻粉絲數、自有客戶端下載總量和自有客戶端下載排名七個具體指標,其他具體指標設計以此類推。引導力二級指標下屬的具體指標則來自于微信平臺的對應指標。
經營管理維度主要考察媒體機構在經營管理方面的表現對于融合發展的影響,具體分為經營維度、管理維度、技術維度和服務維度。經營維度下設收入狀況與收入構成兩個三級指標以衡量媒體的經營情況,具體指標分別為傳統渠道年收入與廣告收入占比;管理維度側重考察媒體內部的管理情況,下設組織架構、人事制度、財務制度、薪資水平四個三級指標,具體指標與三級指標相對應;技術指標下設技術實踐與融媒體中心兩個三級指標,服務指標則下設社會服務指標。具體指標體系詳見表1。
4 樣本選擇、數據來源與指標計算方法
本次研究總體為我國省級、地市級、縣級三級傳統媒體,調查總體為在新興媒體平臺上表現較為突出的我國省級、地市級、縣級三級傳統媒體集合。調查對象的具體確認步驟為,首先采集三級傳統媒體運營的前2000名微信公眾號與微博賬號數據,之后將微信公眾號名稱、微博賬號名稱與媒體名稱進行匹配,從而確認本次研究抽取的媒體列表,收集相應媒體運營的新興媒體平臺賬號數據。最終,本次研究共抽取了298家省級媒體、1810家地市級媒體以及270家縣級媒體進行評估,其中包括電視臺570家、廣播電臺139家、廣播頻率824個、報紙845家。
數據收集方面,本次研究選取少量大型新興媒體平臺作為媒介效果數據的收集來源。其原因在于,在媒體的各細分領域中均存在著突出的壟斷平臺,如社交媒體領域的微信與微博、聚合新聞領域的今日頭條與騰訊新聞、短視頻領域的抖音與快手等,它們占據著細分領域的大部分用戶與流量,因而收集傳統媒體在各細分領域的大型平臺上運營的賬號數據進行研究,便可較為客觀地反映傳統媒體在新興媒體領域的整體發展情況。具體而言,本研究選取的新興媒體平臺分別為社交媒體領域的微信與微博,聚合新聞客戶端領域的騰訊企鵝號,短視頻領域的快手。更為重要的是,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為由新媒體平臺提供的一手數據,并非由網絡平臺搜集而來的二手數據或估算數據,因而在數據維度上,本研究較以往研究更具權威性和準確性。
指標體系權重的確定則通過德爾菲法進行。本研究邀請多位學界與業內專家對具體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分,按照評分的等級結果對具體指標進行相應賦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興媒體平臺間的相對重要性難以通過現有客觀數據和主觀評價確定,本研究默認各新興媒體平臺重要程度相等。具體指標體系賦權情況如表2所示。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整體評價指數的計算步驟為,在完成各項具體指標的數據收集后,對數據進行相應的清理與同一化處理,折算成各項指標的對應分數,最后采用加權累加法得出最終的媒體融合發展指數。在結果的具體呈現上,由于本文的指標體系與所獲數據尚不夠精確,因而本文采取的呈現形式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數的排名百分等級,所展示的媒體排名不分先后。
重大新聞影響指標的測量依據為,傳統媒體對發生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間的20件國內外重大事件在新興媒體平臺上的報道情況。重大事件的篩選依據為學界與業界專家意見及新興媒體平臺的事件熱度測量指標,重大事件列表參見表3。
5 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效果評估結果分析
通過加權累加計算,最終得到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評價得分。得分位居前1%的傳統媒體如表4所示(表中媒體排名順序不分先后),《北京日報》《新京報》《廣州日報》等知名傳統媒體均榜上有名。以《北京日報》、《南方都市報》、湖南電視臺等為代表的省級媒體居于融合發展評價前列,20家排名前1%媒體中有16家為省級媒體。地市級媒體占據4席,分別為廣州市的《廣州日報》、成都市的《成都商報》、杭州市的《都市快報》和杭州交通經濟廣播。縣級媒體未有任何一家進入排名前1%。余下具體分析將從媒體類型、媒體地域[12][13]、傳播渠道和引導力效果角度分別展開。
5.1 媒體類型分析:報紙居于領先,廣播整體較差
整體來看,報紙在融合發展中居于領先地位,排名位居前列的報紙數量高于電視臺和廣播。電視臺處于中間地位,廣播整體融合狀況則較差,但在媒體入選數量上居于領先。在排名前1%媒體中,報紙與電視占據了較大比例,共有《北京日報》等10家報紙,湖南電視臺等8家電視臺排名前1%,廣播則僅有兩家。在頭部媒體的競爭中,報紙和電視臺處于明顯優勢地位,二者差距較小,廣播則較為弱勢。而在不同類型的融合發展狀況出色的頭部媒體中,電視臺全部來自省一級,報紙和廣播則以省級媒體為主,一些具備較強實力的市級媒體占據了一定比例。究其原因,目前兩大新媒體平臺微博與微信在內容傳播上仍以文字與圖片為主,報紙在這一方面具有較為顯著的優勢。此外,報紙對于視頻領域的滲透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如《新京報》的《我們視頻》等。電視臺憑借傳統渠道的廣大觀眾延續了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強勢,短視頻的火爆則為電視臺融合發展的突破提供了新的可能。
排名前3%以內的電視臺共計18家,且全部為省級電視臺,其中前1%以內媒體8家,1%至3%媒體10家。從地域來看,華東地區無疑在電視臺融合發展情況中居于領先地位,江蘇、上海、浙江電視臺位居前1%,山東、安徽、江西電視臺位居1%至3%。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三省電視臺與華中地區湖南、湖北、河南三省電視臺均全部入選。東北地區與華北地區入選兩家,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則僅有一家入選。值得一提的是,黑龍江電視臺因微信公眾號的成功運營位居前1%。
融合發展情況較好的報紙中,省級媒體為20家,地市級媒體則有6家,其中前1%以內與1%至3%媒體各3家,縣級媒體則沒有入選。從地域分布來看,26家媒體分別來自12個省區,其中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浙江五省區共有18家入選,頭部媒體分布較為集中。東北地區與西北地區均只有一家報紙入選,并列居于七大區域末位。市級入選媒體中,成都和杭州各有兩家報紙入選,廣州和武漢各有一家報紙入選。這說明地市媒體通過融媒體建設可以具備與省級媒體一較高下的能力,但這樣的能力離不開經濟實力的支撐。
頭部廣播頻率共包括11家媒體,其中排名前1%以內2家,排名1%至3%媒體9家。可以發現,廣播排名3%以內媒體數量顯著少于電視臺與報紙,這說明廣播整體發展狀況較差。在這11家媒體中,10家為省級媒體,地市級媒體為1家。從廣播頻率類型上看,交通廣播無疑是目前最受歡迎的廣播頻率類型,11家廣播頻率中有8家為交通頻率,這與交通廣播具有相當規模的收聽群體關系密切。
5.2 媒體地域分析:東部省區整體居前,中西部四川一枝獨秀
本次納入評估的傳統媒體為運營前2000名媒體類微信公眾號或微博賬號的傳統媒體以及部分突出的縣級媒體,因而納入評估的傳統媒體均為融合發展狀況較為出色的傳統媒體。某一省份入選媒體的數量越多,則說明該省份傳統媒體整體融合發展效果越好。從研究結果來看,東部省區在入選數量上明顯多于中西部地區。前5名省份中,東部占據4席,分別為浙江、廣東、江蘇和山東,西部省區四川則占據第3名。中部省區最高名次為第6名的河南省,安徽,湖南,湖北分列第7、9和10位。入選數量較少的省份則主要是直轄市與西部省區。直轄市由于媒體總數少于其他省區,因而入選數量較少。西部省區整體排名均較為落后,僅有四川省進入前10位。
從得分前1%的媒體地域分布來看,東部省區依然占據絕對優勢,20家媒體中有16家來自東部省區,其中廣東4家,北京3家,上海3家,浙江3家,江蘇2家,河北1家。中部省區占據3席,分別為湖南省的湖南電視臺,河南省的河南電視臺以及黑龍江省的黑龍江電視臺。西部省區僅為1家,即四川省的《成都商報》。對地區差異這一現象而言,較高經濟發展水平所帶來的資金、技術與人才優勢為東部省份的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中西部省區則在資源上相對匱乏。
5.3 傳播渠道分析:微博馬太效應強烈,微信態勢更為均衡
微博方面,傳統媒體整體運營效果較好,且有相當數量的媒體擁有超過一個的前2000名媒體微博賬號,如廣東電視臺擁有19個前2000名媒體微博賬號,《浙江日報》和《新京報》分別擁有16和14個。由此可見,融合發展狀況出色的電視臺、報紙與旗下的頻道、欄目或版面分開運營獨立微博賬號是可取的提升媒體傳播力的運營方式。分類型來看,報紙平均微博賬號數量為0.61個,電視臺平均微博賬號數量為0.40個,廣播平均微博賬號數量為0.09個,報紙整體情況較好。造成數據較低的原因是大量地市級、縣級媒體微博運營較差,本次研究并未收錄。省級媒體平均微博賬號數量為1.06個,市級媒體平均微博賬號數量為0.23個,縣級媒體平均微博數量為0.32個,省級媒體微博運營情況明顯好于地市級與縣級媒體。
從頭部微博來看,報紙的微博運營情況相當出色,《新京報》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次共有14個《新京報》微博賬號數據被計入,總粉絲數近一億,發博量高達46000余條,其中原創發博量超過31000條。互動情況同樣十分亮眼,微博總閱讀次數突破300億次,視頻播放量超60億次,長文閱讀量逾7000萬次,點贊量、評論量和轉發量均已達到千萬量級。
粉絲數方面,本次有微博賬號計入統計的媒體在微博平臺上平均粉絲數為351.82萬,其中報紙平均粉絲量為472.65萬,電視臺平均粉絲量為113.91萬,廣播平均粉絲量為134.57萬,微博粉絲數差距巨大,頭部微博占據大部分粉絲量。總粉絲量超過5000萬的媒體包括《新京報》《廣州日報》《揚子晚報》《成都商報》《南方都市報》和《北京青年報》6家。整體平均發博量為1869.5條,原創發博量1247.6條,原創比例較高。在閱讀量、點贊量、轉發量、評論量等各項效果數據中,報紙均優勢明顯,電視臺位居中游,廣播劣勢明顯。
微信公眾號方面,本次共有1223個媒體微信公眾號計入統計,其中省級媒體微信公眾號418個,地市級媒體微信公眾號518個,縣級媒體公眾號287個;報紙微信公眾號472個,電視臺微信公眾號633個,廣播微信公眾號118個。
與微博情況類似,頭部媒體以頻道或欄目分開運營的方式運營微信公眾號同樣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北京電視臺、廣東電視臺等10家媒體開設的進入媒體類前2000名的微信公眾號數量超過10家。本次有微信公眾號計入統計的媒體在微信平臺上平均發文篇數為849.43篇,日均9.23篇,平均原創篇數為32.51篇,日均0.35篇,原創比例較小。
頭部微信公眾號方面,傳統媒體運營的整體態勢較微博更為均衡,報紙占據優勢地位,電視臺占據一定比例,廣播同樣有運營出色的媒體。值得關注的是,《泰州日報》與《十堰晚報》兩家地市級報紙運營數據十分突出。省級電視臺中收視指標并不十分突出的黑龍江電視臺運營同樣出色。杭州交通經濟廣播更是力壓全部省級廣播頻率成為廣播領域運營最為出色的媒體。這說明中小媒體在微信公眾號平臺或有突圍機會,以實現自身傳播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5.4 引導力效果分析:媒體重視程度較高,輿論引導作用顯著
本次研究設置了重大新聞影響這一三級指標以衡量傳統媒體在新興媒體平臺上的引導力效果。整體而言,三級傳統媒體在重大事件上發聲頻繁,媒體平均發聲事件數量為8.80件,平均發文量為41.44篇。每個重大事件平均發文數量接近5篇,足以見得媒體對于重大事件的重視程度。
分類型來看,報紙平均報道事件數量為10.43件,平均發文量為51.95篇;電視臺平均報道事件數量為6.91件,平均發文量為29.91篇;廣播平均報道事件數量為11.44件,平均發文量為55.49篇。對于重大事件的報道而言,報紙與廣播更為重視,電視臺相對較差。
在融合發展情況良好的媒體中,有20家媒體報道了90%以上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新民晚報》《北京晚報》《新京報》等報紙,上海電視臺、廣東電視臺等電視臺、福建交通廣播、杭州交通經濟廣播等廣播頻率。發文量上,有18家媒體重大事件發文量超過200篇,76家媒體重大事件發文量超過100篇,突出代表包括黑龍江電視臺、《南方都市報》、江蘇電視臺等。互動數據上,重大事件推送的互動數據顯著高于普通推文。綜合以上,三級傳統媒體在新興媒體平臺上發揮了相當的引導力作用,引導了普羅大眾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承擔起了媒體作為社會標桿的責任與義務。
6 討論與反思
本研究通過建構并應用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效果評估的指標體系,利用網絡平臺與專家評分相關數據對省級、地市級、縣級三級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情況進行了評價。研究結果顯示,省級媒體融合發展狀況居于領先,市級媒體有少量突出代表,縣級媒體整體狀況較差。融合發展情況卓越的頂級媒體以省級媒體為主,少量市級媒體發展較好,縣級媒體則沒有媒體位居前1%;報紙融合發展狀況好于廣播與電視臺,排名位居前列的媒體數量高于廣播與電視臺;東部省區在傳統媒體融媒體轉型中全面領先,中西部有待發展。在分級融合發展狀況評估中,東部省區媒體均優勢明顯;融合發展狀況良好的媒體壟斷微博粉絲與流量,以《新京報》為代表的頭部媒體微博在用戶數據上大幅領先中小媒體。微信公眾號平臺各類型媒體發展較為均衡,或成中小媒體突圍的重要渠道,《泰州日報》、《十堰晚報》、黑龍江電視臺等非傳統強勢媒體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傳播力較強。引導力方面,媒體對重大事件的報道比例較高,發文數量較多,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引導力作用,承擔起了媒體引導社會風向的責任與義務。
針對以上結果,本文建議如下:縣級媒體應積極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整合媒體資源,提升運作效率,優先完成融合發展的基礎建設工作;廣播應加強對于微博、微信等平臺的滲透,彌補在文字傳播形式上的短板,電視臺則應抓住短視頻蓬勃發展的契機,擴大自身在視頻傳播形式上的優勢;中西部省區應注重媒介資源的投入,解決媒體在資金、人才與技術等方面不足的問題;中小媒體應注重原創優質內容的創作并結合平臺特性提升自身影響力;傳統媒體應繼續保持自身的引導力優勢,發揮對于社會重大事件的議程設置功能。
本研究在拓展原有研究的基礎上,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待后續研究進行補充和修正。首先,本文指標體系的建構與指標權重的確定均采用了德爾菲法。由于德爾菲法主要依托于學界與業界專家的經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指標體系的建構與指標權重的確定具有主觀評價的局限性。其次,本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未能涵蓋中央級媒體與在新興網絡平臺上表現并不突出的地方媒體,因而依然無法有效且精確地從整體上概括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狀況。第三,本研究的數據收集缺失了收視率、發行量等傳統用戶數據,經營管理要素的數據也以專家評分為主,如能補充這兩類客觀數據,將使得研究分析與結論更具說服力,最后,如能采用數據挖掘、模型統計等新型方法,將會使指標模型的建構更為扎實。
注 釋
[1]人民網傳媒頻道.2018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發布[EB/OL].[2019-03-26].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326/c120837-30994743.html
[2]戴松,蘇進躍.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融合力評估體系構建[J].電視研究,2017(2):35-37
[3]周勇,趙璇.融媒體環境下視聽傳播效果評估的指標體系建構:基于VAR模型的大數據計算及分析[J].國際新聞界,2017(39):125-148
[4]汪波,何繼祿.北京融媒體的信息資本與影響力評估:市屬媒體微博的社會網絡分析[J].新視野, 2016(5):66-72
[5]丁丁,張天培.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媒體傳播效果評價體系[J].新聞戰線,2017(20):9-11
[6]張春華.“傳播力”評估模型的構建及其測算[J].新聞世界,2013(9):211-213
[7]趙彤.媒體融合傳播效果評估的路徑、模型與驗證[J].新聞記者,2018(3):79-82
[8]丁邁,緱赫.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能力評估體系建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6):38-41
[9]人民網. 2018電視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發布 [EB/OL]. [2019-05-10].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329/c120837-31001662.html
[10]姜濤,馮彥麟.媒介傳播力的評估方法與路徑[J]. 新聞與寫作,2018(11):13-18
[11]如有同一媒體(含旗下欄目)開設多個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賬號、企鵝號賬號和短視頻賬號情況,數據以累和方式進行處理;七大應用商店分別為App Store、應用寶、360市場、華為市場、小米市場、百度助手、安智市場。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東西中部和東北地區劃分方法[EB/OL]. [2019-05-10]. 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ejtjkfr/tjkp/201106/t20110613_71947.htm
[13]本文在參考國家統計局《東西中部和東北地區劃分方法》的基礎上對于分區進行了調整,本文所指的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1個省級行政區,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個省級行政區,西部地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和內蒙古12個省級行政區。
(收稿日期: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