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英
常規習慣是指幼兒進行在園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時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是保證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健康、有序進行的規則。常規教育包括生活常規和教學常規。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部分幼兒的生活常規習慣不是很好,往往會影響教師教學,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因此生活常規猶如地基,教師只有確保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習慣,才能保障教學常規。
(一)幼兒自身的局限性
部分小班幼兒沒有上過托班,初到幼兒園,不能習慣自己動手吃飯穿衣,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幼兒會比較迷茫,情緒也不太穩定,特別依戀家人,不愿來園,具有易變、易沖動的特點。
(二)外部環境的巨大改變
幼兒從家庭生活轉移到集體生活中,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家人,加之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突變,讓他們一時無所適從,容易產生分離焦慮和陌生人焦慮。分離焦慮對孩子身體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飲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
(三)家庭因素
部分家長過分寵溺、依戀幼兒,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比如有些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后,卻抱著孩子舍不得放開;有的擔心孩子不適應或哭鬧,便躲在某個角落觀看,一旦被幼兒發現,便會強化幼兒的不穩定情緒。
生活常規教育內容具體包括進餐、睡眠、上課、盥洗、穿脫衣服等環節,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生活規則。具體表現在以下六大方面。
1.來園活動。幼兒學會主動向教師、同伴問好;在教師指導下,將脫下的衣帽放在指定的位置;學習將自己的椅子放到桌子下面,雙手輕拿輕放椅子。
2.盥洗活動。幼兒學會飯前便后洗手;敢于向教師表示大小便,并學會有序排隊。
3.飲食活動。幼兒安靜就座,愉快進餐;學會使用餐具;養成文明的就餐行為,細嚼慢咽,不挑菜,保持桌面、地面和衣服的整潔。
4.睡眠活動。幼兒睡前要小便,安靜就寢,姿勢要正確,有序脫鞋、衣褲,并放在固定位置。
5.散步活動。幼兒在教師帶領下,一個接一個有序散步,尤其是上下樓梯。
6.離園活動。幼兒學會收拾好玩具,放好椅子,穿好衣帽,并與教師打招呼。
(一)重視榜樣的作用
小班幼兒處于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行動容易受情緒支配,喜歡模仿。幼兒也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表揚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動力、求知欲,還可以激勵其他幼兒。所以,教師要為小班幼兒樹立榜樣并及時給予幼兒適當的表揚。比如早操排隊隊形混亂,教師可以及時地用富有節奏感的語言說:“我要表揚一個人!”表揚誰呢?然后眼睛掃一遍全班的同學,“表揚豆豆,他站得最像解放軍!”此話一出,孩子紛紛向豆豆看去,然后開始向他學習。
(二)堅持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主要指的是教師對幼兒的愛,它不僅可以拉近師幼間的距離,安撫幼兒的情緒,緩解分離焦慮給孩子帶來的恐慌、孤獨,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而且有助于常規的實施。愛是互相的,孩子的心是敏感的。孩子是否愿意親近你,自會在他們的行動中反映出來。
(三)注重家園交流
教師要利用家長早、晚接送孩子的機會,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并對家長提出有關教養幼兒的具體要求,如初步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等,讓家長在家中堅持培養幼兒飯前洗手、飯后漱口、擦嘴等良好習慣。
(四)合理運用強化法、談話法
小班幼兒不懂表達,經常橫沖直撞,絆到或碰到邊上的小朋友是常有的事,容易引發小矛盾、小爭執。此時,教師要善于觀察,合理運用強化法和談話法。比如,當孩子想穿過人群,說了一句“請你讓一讓,好嗎?”教師應當場表揚幼兒,并教育其他幼兒禮貌用語。對幼兒點滴進步,教師都應積極鼓勵,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
小班幼兒良好常規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家長、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形成教育合力,一起挖掘多種方法,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幼兒快樂地習得各種常規,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為以后的人生打好堅實的根基。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