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虹

幼兒在交往活動中容易發生爭搶行為,這暴露出一些問題,需要引起家長與教師的重視,從而保障幼兒心智發育、身體健康成長。
教師,作為幼兒行為的引導者,在面對幼兒的爭搶行為時,要善于觀察,仔細分析,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幼兒發生爭搶行為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因素。
(一)外在因素
1.幼兒園的環境。部分幼兒園活動范圍較小,設施、用具較少。在一日常規中,幼兒容易發生爭搶行為,且發生頻率較高。例如在建構游戲時,教師提供了一筐磚頭供幼兒拼搭。幼兒A想要搭一個城堡,但卻缺少5塊磚頭搭屋頂,他看到幼兒B那邊有很多磚頭積木,不假思索便拿了過來。幼兒B看到后緊抓磚頭積木不放,兩人吵了起來……
2.幼兒成長環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幼兒性格的形成、行為習慣養成受父母的影響較大。如父母對幼兒過分寵愛和保護,導致幼兒缺乏獨立性和忍耐力,遇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本能地認為玩具是自己的,便會出現爭搶行為。
(二)自身因素
1.幼兒年齡小、思維能力較弱。幼兒正處于自我意識萌芽階段,以自我為中心,還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幼兒交往,一旦遇到爭搶行為,他們也無法解決。
2.性格獨行,表現較為自私,不懂得分享。部分家長過分寵溺幼兒,導致幼兒特立獨行,占有欲較強,缺乏分享意識。例如,午飯后的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們都玩起了折紙,幼兒A的紙不小心弄破了,他看到幼兒B的椅子上有紙工,拿起就折。幼兒B看到后立刻跑過去拿回紙工并大聲說:“這是我的!”幼兒A說:“我先玩一會兒!”幼兒B說:“不行!這是我的,我現在要折!”……
3.物品索取。部分幼兒喜歡某樣東西時,往往會不顧其他幼兒的感受,占為己有,從而導致爭搶行為。
4.模仿同伴。班杜拉認為模仿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幼兒具有好奇心強、模仿性強等特點,善于模仿他人的語言和行為,且極易受同伴影響。若一個幼兒對某件事物感興趣,其他幼兒會發生心理變化,由此引發大范圍的爭搶。例如,區域活動中投放了一種新的材料,在游戲時,許多幼兒都爭搶著想要嘗試,即使平時不太喜歡此類游戲的幼兒也擠在其中。因此,教師要正確引導幼兒的模仿行為,避免不愉快的發生。
5.幫助他人。一日活動中,教師會邀請幼兒幫忙共同完成一些任務,例如在生活活動中讓幼兒擦桌子、掃地,午餐時間幫老師一起擺放桌椅、餐具等。幼兒很樂于參與此類活動,并為能幫助他人而感到開心。然而在這過程中,幼兒也會為了幫忙發生爭搶。例如,晨間活動時,教師請幼兒搬一個小箱子,結果8個孩子一起沖向箱子,導致爭搶行為。
1.當爭搶行為發生后,教師要做好協調工作,避免爭搶的幼兒遭到同伴的孤立,導致他們的行為更加偏激。教師要協調好每個幼兒之間的關系,避免孤立行為,讓幼兒在和諧的環境中成長。
2.教師要站在幼兒的角度考慮問題。特殊情況下產生的爭搶有助于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如在幫助他人時產生的爭搶是事出有因,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幫助幼兒掌握更適宜的行為方式。對于幼兒發生的爭搶,教師切莫一概而論,必須從幼兒個體出發,了解事件始末,選擇合理的處理方法加以解決。
3.家長要時刻關注幼兒在園的表現。家長要注意培養幼兒的方式,配合教師糾正孩子不良行為,積極和教師溝通交流。教師可利用視頻記錄幼兒的不良表現,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教育。
總之,教師要重視幼兒在幼兒園的行為,善于發現問題,并不斷思考分析,積極探索,從而尋求合適的解決方法,通過家園合作的方式,和家長一起幫幼兒糾正爭搶行為和不良現象,培養幼兒分享、禮讓等意識,讓幼兒學會與人交往和處理問題的正確方式。
(作者單位:吳江區廟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