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竹欣
幼兒園教育是幼兒學習知識、培養能力、形成技能的起始階段,對幼兒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已成為共識,其中,區角游戲已成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但在實際操作中,游戲的形式單一、游戲環境不理想等,影響區角游戲作用的發揮。為此,探討區角游戲的環境的創設,對于提升區角游戲的有效性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創設區角游戲的環境,首先應創設適宜游戲空間。過大的空間,不利于幼兒合作性游戲的開展,游戲活動的開展時,也顯得散亂,不利于教師指導和組織。反之,游戲空間面積過小,則容易讓幼兒產生消極的游戲情緒,也降低游戲的有效性。創設大小適宜的游戲空間,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們的興趣,提高游戲的有效性。
在切割不同的區角時,應根據游戲活動的主題、種類等前提,根據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安排區間的大小,確保每個區角能滿足3~5名幼兒同時開展游戲。以建構區為例,教師可以根據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將60平方米的建構區,平均分為三個區間,分別為單元積木區、木制積木區以及塑料積木區等,每個區角20平方米,如果班級30人,分為三大組,每10人一組,每一個小朋友大約有2平方米,足以保證幼兒的活動空間,保障幼兒交流和互動。
區角空間的大小劃分和設計,還應根據孩子們對活動的喜歡度和參與度靈活調整,對于孩子們普遍喜歡、參與度較高的區角空間切割時,可以適當擴大,反之,參與度低的區角,則適當將面積縮小,以確保每一個幼兒的活動空間足夠,避免因多人參與而使空間變得狹小。如建構區域的區角劃分時,除了平均分為三個區角以外,還應考慮喲而的年齡特點和差異性,遵循幼兒的興趣要求,對空間進行重新分配。
在創設區角游戲環境時,除了注重空間的適宜性,教師應拓展區角游戲的自主空間,確保每一個幼兒積極參與、自主體驗,以滿足幼兒的自主化、個性化發展的需要,促進幼兒的主動性的發揮。
活動前的材料的投放和材料的安全系數檢查等,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完成,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主體性。如在積木區的區角游戲活動開展前,教師鼓勵幼兒說說準備玩什么,怎么玩,需要投放哪些材料,讓幼兒自主從儲放材料的柜子里有序取出需要的材料,并小心投放到合適的位置,有序、分類地放好,教師再引導幼兒對材料是否有破損等情況進行檢查。
區角游戲活動的開展的重心,由教師帶領孩子們參與游戲活動,轉變為關注幼兒的操作和探究活動。游戲活動的開展的形式、活動主題的確定、材料的選擇和投放以及材料的安全檢查等,都可以在教師的引領下,由幼兒自主完成,有利于幼兒的自主體驗和自主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應遵循幼兒的身心規律,滿足幼兒的內心需求,注重幼兒的學習發展。為此,區角游戲的環境創設,也應滿足幼兒的需要,注重幼兒的差異性,關注幼兒的體驗和能力的發展,環境的創設才有助于區角游戲活動的順利開展,促孩子們積極互動,自主發展。
區角的材料的投不能一成不變,應經常性地更新,并注意多元化,以此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滿足幼兒的活動需要。如開展數字的認識為主題的區角活動時,教師可以投放寫有數字的乒乓球、數字積木以及添加數字的木偶玩具,或是帶領幼兒自制以數字為核心的材料,如各種形狀的紙片、小花、動物圖片等。又如“夢幻西游”區角游戲活動前,教師投放運動中的小人、小手套等,讓孩子們用彩筆自主裝飾,隨意擺弄。
總之,區角游戲的環境創設直接影響游戲的效果,制約活動目標的達成,也影響幼兒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的發展。目前,幼兒園的環境建設,尤其是區角活動環境的創設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應不斷提出新問題,不斷探討解決的策略和方法,科學合理地創設區角游戲環境,發揮環境對活動的作用,促進幼兒自主發展、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朝陽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