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彩燕
生活教育強調參與和實踐,凡是日常生活中幼兒需要和感興趣的,都應是生活課程的內容。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素來追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近年來,圍繞生活教育價值的有效開發,幼兒園轉變課程管理理念,引領教師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微事件,開辟了靈活多樣的課程實施方式。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文明禮儀與習慣的養成對幼兒的終生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幼兒園在幼兒日常生活和常規管理中,將幼兒禮儀教育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眾所周知,3~6歲的幼兒思維活躍,模仿能力強,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這些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實施文明禮儀教育,讓幼兒從簡單的模仿文明禮貌行為,到逐漸的將其轉變為自己的一種習慣和品質。
比如,在入園時段,幼兒園在校門口、走廊、樓梯拐角處,都安排了值班教師。一來關注好幼兒入園,保障幼兒進班時的安全。二來為了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先由教師做好榜樣示范,見到幼兒,主動打招呼問好,然后逐步要求幼兒知道回應,逐漸過渡到見到同學、老師主動問好,離開時需要揮手說“再見”。當然,教師和家長也需要相應的回應幼兒的問好,相互之間禮貌招呼和溝通。
此外,幼兒園結合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以8個好習慣的養成為主要內容,給表現好的孩子佩戴“文明之星”標識。創設相應的主題,如“喝水我會排排隊”“我會打招呼”……每周根據幼兒表現情況,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
在一日活動中每個生活環節都蘊含著禮儀教育的契機,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碎片化的教育時機,如午餐時對保育老師的感謝,游戲時對小伙伴友好的幫助,午睡時同伴間的互幫互助……在幼兒園的每個生活環節,教師都應要求幼兒使用禮貌用語,注意禮儀規范,讓校園充滿文明、禮貌的和諧氛圍,并由此延伸至家庭和社會。
幼兒期幼兒生長發育的關鍵期,良好的習慣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經過小班教師對班級情況的觀察了解,小班大多數新生在入園前,甚至是在入園后,在家都是由家長喂飯,很多幼兒形成了邊吃邊玩、偏食、挑食等不良的就餐習慣。入園后,家長最擔心的也是孩子的就餐問題,經常詢問“老師,我家小寶今天吃飯了嗎?”“老師,我家孩子吃了多少飯?”……于是,小班年段教師迅速成立了《小班幼兒良好進餐習慣養成》課題研究小組,從進餐前的衛生習慣養成、進餐中的餐具使用以及進餐后的有序活動等環節,利用孩子們喜歡的兒歌游戲等形式不斷強化練習,規范他們的就餐習慣,糾正原本不良的進餐行為,灌輸正確的進餐要求,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課題組教師收集整理幼兒進餐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開展諸如“進餐禮儀——小班幼兒教育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小餐桌 大智慧”等主題研討,通過情景再現,剖析幼兒進餐活動中問題的成因,分享交流經驗與方法,尋求更有效的方法。另外借助翼校通和曉黑板等APP,向家長及時推送研究情況,轉變、更新家長的教育觀。經過一個學期的教育和引導,幼兒的進餐習慣有了明顯的改善。
一日教育活動中,教學活動組織是基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才是教育的點睛之筆。如何做個有心人,充分關注幼兒的生活,把握教育契機,如何挖掘有價值的素材,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探索和表現的機會,讓孩子的多種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這都是作為幼教工作者需要深思熟慮的。
一年來,幼兒園各班開展并收集整理了多個生活教育的成功案例。如在2019年9月初,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讓校門口入園通道被淹沒。如何保障幼兒順利入園成為一個大難題擺在教師和家長面前。于是,教師和值班人員接的接,抱的抱,將幼兒一一從家長手中接過,安然無恙地送到教學區。雖說整個過程都是教師、保安、執勤人員,包括家長在做,但整個過程中,幼兒在觀察,他們感受到的是大人們對他們的關愛,相信一定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感恩的種子。2020年春天,在疫情防控期間,幼兒園為幼兒送上了一份“疫情期間居家作息表”,這也正是體現了“離園不離學,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讓幼兒在各種環境下享受快樂成長的樂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兆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