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茜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利用信息技術,在做好教學的同時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本文主要講述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幾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很多學前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未受到重視。對此,學校要全面優化教育理念,結合“互聯網+”的實際情況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結合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發展狀況,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斷調,整創新教學策略,保證教學效果。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在廣義上指的是人們的心理情緒始終是滿意狀態,有助于心理調節,可以有效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從而創造更好的生活。狹義上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協調一致,沒有心理障礙,毫無任何行為偏差。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在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緩解心理障礙,強化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耐挫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發展智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實現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學校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主體,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師范院校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重視程度明顯偏低,心理健康理論教育、實踐教育或是知識宣傳力度普遍較差。另外,受應試教育影響,很多教師認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習任務繁重,學生的目標是提高技能從而更好地就業,因此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一)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觀念
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能滿足當前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對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及時創新教學觀念,摒棄傳統守舊的教學思想,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課堂主人的體驗。
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采取“互換課堂身份”方式進行教學。課前幾分鐘,學生毛遂自薦上臺充當“教師”,講講自己對心理健康的觀點以及自己的心理狀態等,以此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同時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氛圍,緩解不良心理情緒。
(二)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
在信息化時代,傳統的“粉筆+黑板”式教學顯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已經無法滿足中職課堂需要。教師要在學前專業心理健康課堂中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打破傳統課堂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圖片、視頻、音樂等形式有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通過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刺激為學生帶來良好的課堂體驗,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三)注意心理學理論的運用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和班級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與教師溝通和交流。教師可以在班級中建立微信群和QQ群,利用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與其進行平等、真誠地交流和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主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真正為學生排憂解難。此外,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心理需要,大力開展以學生心理健康為中心、具有親和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啟發和引導學生自覺接受心理幫助與服務。教師也要注意提升自我能力,加強心理素質的鍛煉,積極提高自身的心理學修養,注重心理學理論的運用與推廣。
教師可以通過召開主題班會、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律意識,樹立和養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另外,在日常教學和溝通中,教師要視學生為平等的主體,幫助學生養成正確面對網絡的意識,積極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正確使用手機和網絡,為學生擺正網絡與學習的位置,避免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學習活動。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化解學習中遇到的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生心理狀態,提高學生自我調節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四)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養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針對自身實際情況不斷學習,豐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不斷強化自身的計算機技能。學校也要定期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進行心理教育方面的計算機培訓和考試,使其了解新時期的新標準和新要求,跟上教育發展節奏。
綜上所述,互聯網環境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教師重視。教師需要緊跟教育發展的節奏,針對實際情況,創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此基礎上打造高效、靈動的課堂。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強化專業素養,為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培養更多的人才。
(作者單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