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8月23日文章,原題:基里巴斯歡迎中國大使的方式,須從當地人的角度來理解人們還沒弄懂是怎么回事,照片已傳遍世界。從這張比較模糊的照片可以看到,中國駐基里巴斯大使在馬拉凱環礁島受到歡迎。一排年輕人面朝下躺在地上,大使及其同事從他們背上走過去。社交媒體的一段視頻顯示,當大使快走完時,一些年輕人急切地跑來加入,將隊伍進一步延長。現場洋溢著喜慶氣氛。
可這張照片引發爭議。有人將這一刻描述為“可恥”“羞辱”,還有人笑稱中國“踏遍”基里巴斯人民。一些人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待和討論這件事,認為這是殖民主義和父權文化的一種形式。他們卻忽視了馬拉凱人按照自己的習俗歡迎和接待貴賓的方式與文化權利。作為來自基里巴斯的女性、作家和學者,我們認為解釋清楚其中一些問題是有益的。
雷·巴恩特斯是基里巴斯青年領袖,他的祖母來自馬拉凱。他說這張引發熱議的照片,“是個嚴肅的提醒:有時候,全球社會在發表看法前,需要尊重當地對待來客的文化禮儀和社會責任”。
馬拉凱是個充滿故事和濃厚習俗的島嶼,在基里巴斯被稱為“婦女之島”。有四位女神保護這座島及島上居民不受外來侵害。用人體搭成一條小路,讓尊貴客人走過,這種做法被理解為一種當地文化行為。婚禮上,新娘新郎要從公婆或岳父岳母背上走過。這對躺在地面上的家庭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榮譽。如果有人拒絕從他們身上走過,那將是極大的侮辱:仿佛被當成人人避之的糞便。
顯然,這次(行走)是為客人改編的,是為表達一種新關系。我們理解中國大使對此感到不太自在,但從文化和政治角度看,如果拒絕,會損害他與馬拉凱和基里巴斯人民更廣泛的關系。
這種特殊禮節并非僅針對中國。據我們所知,幾年前一名澳高級專員在馬拉凱島一所中學開學時就受到類似歡迎。澳方資助了其中一棟建筑。正如巴恩特斯所說,“若你拒絕,他們會堅持。若你一直拒絕,將是對整個島嶼的冒犯。”
媒體這次的狂熱反應,可能削弱馬拉凱人的習俗文化。它凸顯(西方)對基里巴斯從臺灣地區轉向中國大陸的地緣政治焦慮,側重于無具體文化內涵的國際外交,屬于澳美的領地意識。文化權利和自決很重要,這是基里巴斯人引以為豪之處。▲
(作者卡特里娜·特艾瓦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太平洋研究助理教授,來自基里巴斯的巴納巴和塔比特韋亞島;瑪麗塔·戴維斯是駐澳作家,來自馬拉凱島和塔比特韋亞島,汪北哲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