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面對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帶來的新要求、新變化、新挑戰,審計作為企業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亟需打造全覆蓋、高精準、快速反應的數字化審計監督體系。本文通過觸發式應用機器人與現代審計作業的深度融合,分析機器人技術在現代企業數字化審計管理中的實踐和應用,為推動機器人技術在數字化審計領域的實踐應用提供參考。
一、背景和意義
機器人技術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從60年代初問世以來,經歷幾十年的發展已取得長足的進步。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將會有效的節約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解決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缺乏等諸多問題,將人力資源從繁瑣的重復性勞動中解脫出來。
未來的數字化審計工作將更加符合審計單位及業務范圍全覆蓋的要求,更加符合審計時點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要求,更加符合審計內容跨業務跨流程全過程的要求,借助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深入應用,必將迎來創新審計模式和手段的新紀元。“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作業模式,建設智能審計機器人在線審計作業機制,高效驅動集中遠程數據分析,并根據風險疑點配置資源,在實現全覆蓋同時,提升精準度,提升審計效能,將成為當前一個審計業務創新方向。
在審計工作過程中有些工作要求質量高、工作強度大,人難以長時間勝任;有些工作人員無法身臨其境,需要異地,第一時間開展工作;有些工作枯燥單調重復性勞作工作不適合人去干。這些人們干不了或干不好的領域變成了機器人大顯身手的舞臺。特別是數字化條件下的審計工作涉及到的抽憑、核查等,這些工作很容易被機器人取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宣布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運用到審計領域,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已不可逆轉,審計工作雖不會被取代,但機器人在其中的工作占比會逐步上升。
二、機器人技術與數字化審計業務的結合
全球成本競爭和風險強化等宏觀趨勢正在推動組織的創新。許多組織正在實施的創新之一是機器人過程自動化(RPA 即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是最純粹的自動化形式。RPA能夠執行許多預先制定的編碼腳本(行動方案),并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人類的工作,實現跨多個應用程序執行重復的、非增值的手動任務。在財務工作中RPA機器人以其輕量、高效、快速、便宜的特質跨出了“機器做事”的階段,步入“相當于人做事”的新領域。機器人的使用促進了內部控制的合規性和可審計性環境的形成,企業的各個層面都可以從機器人處理交易、數據或請求中受益。
RPA機器人可代替人工完成高度重復、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的操作;可以做數據核對與校驗,可以對數據進行加工和統計,可以跨崗位跨系統的聯動作業,可以按照業務規則進行判斷和處理,可以及時監控并發送業務發生變化的報告。
RPA機器人所具備的適用于數字化審計領域的典型特點。(1)全棲作業:可基于任意軟件系統作業,操作系統,應用軟件,客戶端程序等工作;(2)不干擾用戶:機器人運行不奪取界面控制權,用戶可在本機執行其他操作;(3)環境無關:基于底層技術,不依賴顯示分辨率,不限定窗口大小,運行可靠性高;(4)鎖屏運行:支持鎖屏后運行,安全性高;(5)多作業運行:同一終端上可同時運行多個機器人作業,互不干擾;(6)極簡部署:無需部署服務器、配置環境,復制到用戶終端即可運行;(7)快速上線:開發實施周期短,對于成熟的業務流程和系統功能,1-3周可上線。機器人還可快速接受新工作的培訓(編碼,測試和部署);(8)管控力強:支持遠程控制、異常問題解決后斷點續行、全面記錄運行日志、運行界面截圖制作視頻。
隨著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公司運營模式、管理模式不斷變革和創新,各專業利用信息系統和信息化技術促進了集約化、扁平化、標準化管理。RPA機器人和大數據分析的特征之一就是各種深度挖掘、智能學習算法、可視化等技術的運用。近幾年審計署一直鼓勵審計分析方法創新,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審計人員正從簡單的匯總、統計,開始向專業數據挖掘方向推進。聚類、分類、異常點檢測等數據挖掘算法在審計分析中的應用案例正在涌現,甚至一些前沿的復雜網絡技術,語義理解等新興數據技術在審計實踐中也開始嶄露頭角。
三、機器人技術在數字化審計領域的典型應用
現階段審計機器人按數字化審計工作階段分為4種機器人,隨著機器人技術與審計業務的深度融合,以及機器人自學能力的提升,后續將會出現更為智能的審計機器人,機器人的審計工作占比將進一步上升。(1)總控機器人:對機器人運行情況進行總體控制,包括數據同步、追溯記錄、運行情況等;(2)采集機器人:模仿普通用戶,按照標準操作手冊及核查規則進行系統查詢,同時將查詢結果記錄到指定位置;(3)建模機器人:按照預設模型,將采集機器人的采集結果梳理存放至模型中,同時建立數據關聯;(4)稽核機器人:按照預設核查規則進行分類審計,形成預設的審計疑點,用于人工資源排查。
以特定的項目審計實踐為例,首先梳理該業務的流程操作與規則,按照統一的業務銜接邏輯,建立標準業務操作規范(生成編碼腳本),然后深入研究機器人技術(植入編碼腳本),有效利用機器人高效作業的特性實現智能審計機器人在線作業(執行編碼腳本),高效驅動集中遠程數據分析,全面提升審計精準度與審計效能(機器人循環自學習)。
(一)審前調查數據模型梳理
人工分析審計內容,收集并分析歸納審前調查資料信息需求,分析業務系統提供的數據源頭,歸納審前調查數據信息的填報方式和取數方式,規劃審前調查數據模型(生成編碼腳本)。
(二)結合審前調查數據非現場審計
審計人員根據RPA獲取的審前調查數據進行非現場審計(執行編碼腳本),甚至是跨系統的審前調查,提前對審計疑點進行預先判斷及分析,提高審計效率。
(三)RPA機器人根據模型獲取審前調查數據
由RPA機器人在不改變業務系統功能的前提下,根據預設的算法規則自動執行(執行編碼腳本),根據模型要求獲取審前調查數據,并能將業務處理規則和操作行為進行記錄,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四)審前調查數據模型再分析
應用數字化審計典型指引,強化信息系統發現問題及追溯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結合線上抽取的原始數據,對審計數字化手段發現的問題和數據進行線下核實核對,通過數字化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相結合,推動審計作業流程的再造,高效開展審計工作(機器人循環自學習)。
審計機器人的核心功能在不同時期有所差異。現階段隨著審計模型研究、模型機器人和核查機器人構建工作的不斷深入,審計機器人已經固化了業務審計標準、審計主題等機器人編碼依據,逐步實現機器人全方位執行在線作業。1、規則模型設計:支撐規則模型可配置,保障規則模型適應監控需求的靈活變化。2、指標模型管理:定義指標、取數公式及運算公式、指標體系,以結構化形式展現指標的多層級關系。3、智能追溯模型:提供自然語言的主題搜索功能,能通過自然語言進行審計業務主題檢索。提供智能的全方位的分析功能,實現數據間的橫向縱向對比。通過建立智能追溯模型、語義解析梳理業務和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線索追溯路徑。
四、機器人審計的實踐路徑
開展機器人技術在數字化審計領域應用實踐要遵循的原則。1、落實戰略:響應國家“審計監督全覆蓋”發展戰略,以大數據環境下審計模式轉變為主線,以數字化審計研究為基礎,以審計信息化建設為依托,全面服務于公司內部審計管理。2、注重傳承:緊隨國家審計戰略,堅持審計信息化發展,聚焦于管控審計、預警監測等尚未完全解決的重難點問題,持續鞏固提升審計信息化成果。3、創新驅動: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云大物智移”技術給審計信息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審計業務需要創新,審計實務需要創新,審計信息化更要堅持研究審計新技術,創新驅動,爭取數字化審計轉型新成果。 4、務實適用:通過規則的抽取提煉編程,不斷進行修改完善,確保審計信息化需求適用性、可行性。注重應用效果,推動數字化審計應用水平持續提升,確保信息化建設先進性、適用性和有效性的有機統一。
開展機器人技術在數字化審計領域應用的實踐路徑。1、提煉模型:一是深入分析審計內容。分析計劃、財務、物資、工程等審計內容,列示涉及的審計資料和信息,歸納審前調查資料信息需求。二是收集審前資料。收集歷史審計項目的審前調查資料,分析歸納審前調查資料信息需求。三是分析數據來源。分析歷史審前調查資料的收集來源,分析業務系統提供的數據源頭,歸納審前調查數據信息的填報方式和取數方式。四是規劃數據模型。按照數據獲取途徑、數據信息用途、數據信息的業務歸屬等,規劃審前調查數據模型。2、業務技術聯動:一是組織優秀審計人員參與方案落實;二是積極協調內部信息化部門配合;三是安排業務信息系統運維人員參與;四是落實信息系統賬號訪問權限;五是聘請專業機器人研發團隊確保落地。3、完善機制:從審計主題設計與規則梳理開始,依次建立機器人在線審計作業、人工完善信息、機器人與人共融的業務完善機制,并建立起完善機制的循環閉環,根據業務完善機制改進機器人在線審計作業環節,自學習獲取更為完整的數據。4、驗證準確:人工導出需求數據,進行一致性對比,用于技術思路可行性驗證。
RPA技術的引入確實可以使審計人員從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脫出來,充分釋放審計人員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為機器人時代的數字化審計工作打開了無限的創新和想象空間。但審計機器人還需靠人類的智慧給予編程,還需要靠人類的智慧給予支配,那些需要人類的感知能力、創造能力、應變能力和溝通能力來解決的工作都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這也正是機器人時代未來業務人員的轉型方向。 (作者單位: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