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今年75歲的劉爺爺,平日作息很規律,只是不知怎么回事,不久前突發左下腹劇烈悶痛。起初劉爺爺以為是著涼或吃壞了東西,并沒有太在意,但是疼痛持續加劇,出現頭暈、惡心等癥狀,還先后排了兩次血便,子女急忙將他送往醫院就診。
經醫生問診,劉爺爺患高血壓數年,平日里自認為血壓控制得還可以,就沒有按規律服用降壓藥。但經檢測,他高血壓病屬3級,為最嚴重的高血壓了,此外還有慢性胃炎。此次出現腹痛是發生缺血性腸病,俗稱“腸卒中”。經抗凝、抗感染、補液及解痙止痛等對癥處理治療兩周后,劉爺爺的腹痛癥狀消失,可出院了。醫生交代劉爺爺及其家屬,要定期隨訪,規律服藥,注意控制血壓。
腸卒中與腦卒中發病機制類似
腸卒中是腸道血管發生了堵塞,大多是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血栓,從而導致血流不暢,進而使腸管發生壞死、水腫和出血。
腸卒中與腦卒中發病機制相似,是供應腸道血液的腸系膜血管循環不暢甚至被堵塞。該病多發于50歲以上人群,60歲以上老年人發病率較高。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全身性血管病變者、腸道疾病患者等人群易患腸卒中。
腸卒中臨床表現為腹痛、排血便,發作前一般都有一些征兆,比如飯后常有飽脹感,上腹不適或隱隱作痛,每次持續1~2小時,脂肪攝入過多或飽餐后癥狀加重,持續時間延長。這些情況有時會反復發作,病情遷延數月甚至更長時間。此外,有些患者還可能伴有惡心、嘔吐、腹瀉、便秘、日漸消瘦等癥狀。
該病如果貽誤治療或治療不當,可能發生腸缺血、腸壞死,嚴重者會危及生命。
腸卒中也有急性、慢性之分
急性腸卒中,起病急,發病快,可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腹瀉、嘔吐、便血癥狀,發病6~12小時,即可出現腸壞死,之后患者腹痛雖會有所減輕,但同時會有發熱、腹肌緊張、心動過速等表現。
慢性腸卒中則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腹痛癥狀初期感覺不是很明顯,也可能出現惡心、嘔吐,進食后腹痛、腹瀉,但人會日漸消瘦,進食后的不適感會增加,等情況加重再去醫院時,大部分人很可能已經出現了腸道狹窄、腸壁纖維化等現象,嚴重時則演變成腸壞死。
腸卒中的治療
腸卒中治療首先是要針對動脈硬化用藥,改善全身血管功能。在應用保護血管、抗動脈硬化藥物的同時,還應積極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病。
腸卒中患者就醫后,多予以禁食、補液、抗感染、抗凝等治療,明確有腸系膜血管血栓堵塞的患者可以做介入取栓或溶栓治療。
氣候炎熱時更應提防腸卒中
醫學臨床發現,腸卒中這幾年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多的趨勢,而腸卒中與動脈硬化關系密切,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對氣溫變化最為敏感。尤其是氣候炎熱時,人體出汗多,水分大量蒸發,血液黏稠度升高,當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就容易引起缺血或血管堵塞。因此,中老年人應注意防暑降溫,活動時間不宜太長,以減少心臟負荷,防止身體各器官缺血情況的發生。
另外,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不宜過早起床,中午要適當休息,同時還要保持情緒穩定。遠離煙酒,注意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促進腸道蠕動,少吃肥肉和動物內臟等高脂食物,少坐多動。注意補水,不要等渴了才喝水,也可以喝一些淡鹽水。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可以常喝綠豆湯、蓮子湯、百合湯、菊花茶、荷葉茶等飲品,既可補充水分,又能清熱解暑,保證良好的腸道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