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經世
小兒夏季發熱,又名“暑熱癥”,此病多發生在我國南方地區,多見于3歲以內的幼兒。現就其證治略論如下。
1. 病因病機
小兒夏季發熱按其證候歸納有三:一是發病時間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生于盛夏酷暑季節,集中在6、7、8三月,一待交秋轉涼,病癥多可自行消退,但第二年同期,此病極易復發。二是患兒發熱之高低,常常與暑熱氣溫成正比,也就是氣溫增高,體溫上升;氣溫下降,體溫亦隨之降低。三是患兒病變證候與津液代謝失調密切相關,其口渴多飲,小便增多,發熱時閉汗或少汗等,無一不與津液失調有關。小兒元氣薄弱,衛外功能低下,無力適應外界暑熱高溫環境,在外則為暑氣太過,由六氣化生六淫,暑邪侵襲,影響患兒體內津液代謝,致其功能紊亂,從而發生本病。
2. 治療原則
對于小兒夏季發熱的治療,首先必須祛除致病因素,即注重清熱解毒,并根據患兒稟賦之不同而辨證施治。治療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運用清熱解毒藥時,要防其苦寒傷胃。因小兒“脾常不足”,脾胃運化能力較弱,稍有不慎即容易發生疾病。故臨證中運用太子參、麥冬等養陰藥以養胃陰,另外可酌配谷芽、甘草等,以顧護胃氣。二是選藥要精當,藥量要輕,務必清簡輕銳,藥力及病則已,如用嫩青蒿、竹葉卷心、鮮荷葉等質經味薄之品,既能芳香化濁,又能醒脾和胃,立法著眼輕宣,用藥講究靈動,可謂平中見奇。三是要注意服藥方法,特別是發熱在38.5℃以上時,湯藥宜少量頻服,每2小時服藥1次,使藥力持久,利于退熱,也可煎水代茶頻飲。四是宜中病即止,不宜過之,以防傷其正氣,影響生機。
3. 典型病案
某男,2歲,2007年7月12日就診。患兒始于去年夏季發熱后緩解,待至今年同期又復發熱不解,持續在38℃上下,經相關檢查仍未明確診斷,以“發熱待查”觀察就診。癥見發熱而精神尚可,飲食一般,口渴欲飲,小便頻,舌紅,苔薄,脈細數。考之乃暑濕相搏,熱邪衛表之象,擬予清泄暑熱,和脾化濁法。方用太子參15克,杭麥冬10克,炒黃芩9克,嫩青蒿12克,大青葉10克,竹葉卷心10片,鮮荷葉(碗口大)1張,連翹10克,干生地12克,佩蘭梗5克,大麥25克,粉甘草3克。煎水代茶頻飲。藥進7劑,于7月22日復診。藥進身熱有所減退,但停藥2日體溫又復回升(37.8℃)。效不更方,用予原方7劑而病獲痊愈。
本例屬于比較典型的小兒夏季發熱病例,方中太子參、麥冬、生地養胃陰,并能生津止渴;黃芩、大青葉、連翹清熱解暑,特別是方中青蒿氣味芳香,不僅具有升發舒脾之功,且苦寒而不傷胃氣,實為治暑之要藥;竹葉卷心味甘性寒,清暑泄熱,通竅利尿,上可達毛竅、開腠理,散發肌表之暑熱,下可利尿竅,滲利內蘊之暑濕,使三焦暢通,脾胃中和,津液得調,誠屬治暑之佳品;鮮荷葉芳香化濕,醒脾和胃,善于升發脾胃之氣而解暑祛濕;大麥味甘性涼,具有益氣除熱、和胃調中、消食化滯之功;甘草協調諸藥而和之。觀全方清暑熱而不礙脾胃升發之氣,利暑濕而不傷脾胃陰津,藥雖輕而效甚捷,可見用藥不在輕平,而在于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