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少 偉
(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晉中 030600)
新元礦3417 工作面主采3# 煤層,煤層厚度為2.1m~2.55m,均厚為 2.35m,平均傾角為6°,工作面區域煤層偽頂為泥巖,均厚為0.2m,直接頂為砂質泥巖,均厚8.94m,基本頂為粉砂巖,均厚為2.4m,直接底為泥質砂巖,均厚為2.95m,基本底為細砂巖,均厚為1.6m。3417 工作面進風巷全長1671m,巷道為矩形斷面,沿頂掘進,掘進寬度為5.2m,高為3.0m,斷面積為15.6m2。工作面一側為未開采的3303 工作面,一側為已采空的3306 工作面采空區,如圖1 所示。受上一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側側向支承壓力影響,現進風巷采用現有支護方案難以滿足實際要求[1-2],根據現場測量的結果,得到巷道頂板下沉量在200~300mm,兩幫移進量為400~500mm,變形量較大難以滿足安全生產要求。
巷道的支護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其中包括錨桿的長度、錨桿的間排距、以及錨固方式等[3-4]。

圖1 工作面布置示意
錨桿長度影響支護的作用范圍,與施加在錨桿上的預應力大小成正比,和施加預應力的形成的壓應力區范圍成反比。與頂板巖層條件相適應的錨桿長度,同時增加錨桿預應力后可取得最佳支護效果,通過實踐對比,當長度為 1.6m、2.4m、2.6m 時,巷道變形量大,支護效果不佳,綜合考慮錨桿長度為2.0m 時是最佳支護長度。
錨桿的間排距影響壓應力區的范圍大小,當距離合適時可以支護作用疊加,大大改善支護效果,但過密的錨桿也會增加支護成本。綜合目前新元煤業3417 進風巷的現狀,間排距選為1m 較為合適。
錨桿錨固方式有端部錨固、全長錨固和加長錨固3 種,根據錨固后形成的預應力場的形狀大小,錨固效果最佳的方式為加長錨固,同時通過預應力改善分布效果達到最佳的支護目的。
模擬采用FLAC3D 軟件,建立長為150m,寬為100m,高為29m 模型,模型中巷道寬為5m、高為3m、 兩巷間的煤柱寬度為 20m, 模擬服從Mohr- Coulomb 準則,上覆載荷施加11.75MPa,模型從上往下分別為中粒砂巖、砂質泥巖、3 號煤、泥巖和砂質泥巖,圍巖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

圖2 數值模擬圖

表1 圍巖物理力學參數
初步擬定五套支護方案,支護參數見如表2。支護方案錨桿選用500 號左旋無縱筋螺紋鋼筋,錨索選用鋼絞線。

表2 數值模擬支護方案參數
通過改變支護參數,模擬不同支護情況下的支護效果。在FLAC3D 中使用結構單元Cables 代替錨索和錨桿,并將其施加在巷道的頂板和兩幫,然后對結構單元進行賦值,模擬錨索和錨桿的尺寸以及預應力等,分析圍巖變形量的變化,以求達到最佳的支護效果,以方案三支護參數為例,見圖3。

圖3 支護方案模擬
在軟件中設置監測點,分別對巷道頂底板和兩幫進行變形量監測,其監測數據見表3。

表3 圍巖變形監測
為便于觀察不同支護方案的變形量效果,根據表3 圍巖變形監測繪制變形柱狀圖,見圖4。

圖4 巷道圍巖變形柱狀
隨著錨桿錨索間排距的增加,巷道兩幫和頂底板的位移量也在逐步增加。當錨桿間排距由700mm增加到 900mm, 錨索間排距由 1400mm 增加到1800mm 時,巷道圍巖的變形量變化不明顯;當錨桿間排距由900mm 增加到1200mm,錨索間排距由1800mm 增加到2200mm 時,巷道圍巖的變形量變化突出顯著。從圖4 中可以看出,方案一、二、三圍巖變形量處于較小的區間,錨桿、錨索密度由方案二變為方案三的時候,兩幫變形量增大了16%,但由方案三變為方案四的時候,兩幫變形量增大了52%。由此可知,方案三屬于較為合理的支護參數。
3417 進風巷頂板錨桿鋼號為500 號,規格為Φ20mm×2.0m 的左旋無縱筋螺紋鋼筋錨桿,間排距900mm×1000mm。。錨固方式為雙速樹脂加長錨固,所選用得錨固劑為MSCK2330 和MSZ2350 的組合型,有效錨固長度為1240mm。
錨桿端部使用M22 高強螺母、拱型高強托板調心球墊及尼龍墊圈,托盤規格150mm×150mm×10mm,承載力不低于210kN,采用W 型鋼帶,規格280mm×4mm×4800mm。
巷道表面鋪設材料為10# 鐵絲網片,規格為5600mm×1100mm,網孔規格30mm×30mm,搭接100mm。
巷幫所選用的錨桿型號與頂板索用型號相同,鋼號為500 號,規格為Φ20mm×2.0m 的左旋無縱筋螺紋鋼筋錨桿,錨固方式為樹脂加長的錨固,所使用的錨固劑為MSZ2360。錨桿端部使用M22 高強螺母、拱型高強托板調心球墊及尼龍墊圈,托盤使用承載力不低于210kN、尺寸不小于150×150×10mm 的規格,鋼帶采用W 型鋼帶,尺寸選用280mm×4mm×4800mm。
巷道表面鋪設材料為10# 鐵絲,網孔規格采用30×30mm 的型號,網片為 3000×1100mm 的大小,在搭接時用16# 鉛絲控制100mm 的網片間距。施工時錨桿垂直幫部打入,每排打3 根,間排距為1000mm×1000mm。錨索按照二二間隔式布置,幫錨索和底板距離為600mm,間距1400mm。

圖5 3417 工作面進風巷錨桿錨索支護布置
3417 進風巷掘進300m 后,采用新的支護方案繼續掘進300m,在巷道100m、400m 位置設置2 個監測站,對原支護形式和改進支護后的巷道圍巖變形情況進行觀測,測站1 和2 的數據統計如圖6 所示。

圖6 圍巖變形曲線
從圖6 可以看出,3417 工作面施工期間,2 個測站的巷道圍巖變形速率均由快至慢,最終趨于穩定,其中距掘進工作面120m 左右時圍巖變形量開始趨于穩定。從兩幫和頂板移進量來看,在原支護條件下兩幫移進量最大為280mm,頂板移進量為320mm, 優化支護方案后兩幫最大移進量為150mm,頂板移進量為200mm。對比不難看出,兩幫變形量減少46.4%,頂板變形量減少37.5%,優化后的支護方案有利于3417 工作面進風巷圍巖變形控制。
1)通過對3417 工作面支護影響因素分析,確定了不同間排距和錨固方式等的五種支護方案,數值分析變形控制效果,錨桿錨索密度由方案二變為方案三的時候,兩幫變形量增大了16%,但由方案三變為方案四的時候,兩幫變形量增大了52%。確定方案三屬于較為合理的支護參數。
2)將方案三在3417 工作面進風巷進行現場實驗,通過礦壓監測,在原支護條件下兩幫移進量最大為280mm,頂板移進量為320mm,優化支護方案后兩幫最大移進量為 150mm, 頂板移進量為200mm。對比不難看出,兩幫變形量減少46.4%,頂板變形量減少37.5%,優化后的支護方案有利于3417 工作面進風巷圍巖變形控制,滿足安全生生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