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斌
(山西汾西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曙光煤礦,山西 孝義 032300)
山西汾西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曙光煤礦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孝義市,主采2、3 號煤層,現礦井生產能力為90 萬t/a,開采2 號煤層,平均厚度為2.85m,煤層傾角2°~6°,平均4°,礦井開采上組煤時設一個開采水平,水平標高+585m。曙光煤礦+585 水平中央水泵房直接頂厚約3.2m 的泥巖,巖性為灰黑色,砂泥質結構,均勻層理,含豐富的植物化石,具滑面;老頂厚約2.35m 的砂質泥巖,黑灰色,砂泥巖結構,具滑面,均勻層理;直接底厚約2.7m 的中粒砂巖,巖性為深灰色,中粒砂狀結構,泥質充填,分選性好,次棱角狀。隨著曙光煤礦生產年限的增加,+585 水平中央水泵房的失穩破壞明顯,需要采取適當的返修加固措施。
曙光煤業+585 水平中央水泵房斷面為直墻拱形,巷道凈斷面要求寬度為4.8m,凈高5.6m,采用錨網噴支護,拱頂及兩幫采用規格為Ф22mm×L2400mm 的高強螺紋鋼錨桿,間距×排距=900×900mm,采用規格為150×150×8mm 的鋼制平托盤,同排錨桿間通過W 型鋼帶聯結,采用2360 型和2335 型樹脂錨固劑各一支進行加長錨固,錨桿安裝預緊力距 150N·m。 拱頂錨索采用規格為Ф21.6mm×L6200mm 的1×7 鋼絞線,配套采用18# 槽鋼托盤,錨固劑為兩支2360 型和一支2335型樹脂錨固劑,錨索安裝時預張拉力為200kN,錨索錨桿交替布置,同排錨索間距為1800mm,每排5根,沿巷道中心線對稱布置,排距為900mm。巷道頂板和兩幫鋪設直徑為8mm 的鋼筋網,錨網噴支護完成后在巷道表面一次性澆筑500mm 的鋼筋混凝土。
對+585 水平中央水泵房圍巖變形情況進行現場調研,巷道表面變形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硐室兩幫表明漿皮出校明顯的整體內移,直墻中部多處出現破碎、脫落的現象;硐室頂板出現破碎區,破碎區域沿巷道軸向延伸,拱頂共存在三條沿軸向的破碎帶,表面混凝土局部脫落明顯;硐室底板底鼓尤為嚴重,中央水泵房掘出后共進行了兩次臥底,臥底深度均在600mm 左右,目前局部底板仍出現明顯的底鼓,底鼓量最大達500mm 左右。
硐室開挖后在周邊圍巖內的節理、弱面逐漸發育形成局部的破碎帶,破碎帶的宏觀發育情況即通常所說的松動圈,松動圈的大小是評價巷道圍巖穩定性的關鍵指標[1~2],松動圈發育深度越大,巷硐圍巖控制難度愈大,依據相關的研究成果可知,松動圈存在以下特征[3]:①井下巷道、硐室開挖后圍巖內必然存在松動圈;②松動圈的發育范圍越大,圍巖整體穩定性越差,巷道表面變形量越大,支護越困難;③通過錨網索支護、注漿等手段可以減小松動圈的發育范圍。根據松動圈的特點可知,為更加有效的控制中央水泵房圍巖,需首先掌握硐室圍巖松動圈的發育情況。鉆孔窺視是獲得圍巖松動圈發育情況最快捷、準確的技術手段,能夠獲取最直觀、最清晰的影像圖片資料,因此采用ZKXG30 礦用鉆孔成像儀對硐室圍巖內部進行探測[4],該裝置由高清攝像頭、導桿、顯示儀等部分組成。為更加全面的掌握硐室圍巖的破碎情況,共布置了兩個測站,每個測站布置9 個窺視孔,其中拱頂1個,窺視孔直徑為32mm,深度為10m,兩側肩窩處各1 個,窺視孔深度8m,兩幫各3 個,深度為8m,根據現場鉆孔窺視結果,整理繪制出中央水泵房圍巖內破碎區的分布情況如圖1 所示。

圖1 中央水泵房圍巖破碎區分布圖
根據現場窺視視頻及圍巖內破碎區分布情況可知,中央水泵房圍巖內分布著3 個相互獨立的破碎區,破碎區累計寬度為1.89~3.64m,右幫圍巖內破碎區累計寬度最小(1.89m),左幫圍巖內破碎區累計寬度最大(3.64m),第一個破碎區距硐室表面0.25~1.25m,平均寬度約為1.0m,圍巖破碎明顯;第二個破碎區距硐室表面3.30~4.89m,平均寬度約為1.4m,裂隙發育明顯,多為環向裂隙;第三個破碎區距硐室表面6.58~7.10m,平均寬度約為0.5m,裂隙較小。
根據現場勘查及鉆孔窺視結果表明,中央水泵房圍巖內松動圈發育范圍較大,原有支護方案無法抑制松動圈的擴展,可通過注漿改善圍巖的物理力學特征、整體性。硐室圍巖由淺到深其裂隙發育特征存在顯著差異,巷道圍巖根據其破碎情況由淺至深可以分為完全破碎區、完整區、較破碎區、完整區、裂隙發育區、完整區,完全破碎區巖體基本完全破壞,該范圍內漿液主要以充填為主,較破碎區漿液主要沿大裂隙滲流,漿液的主要作用為粘結和充填,裂隙發育區及完整區內,巖體較為完整,裂隙之間的聯通性較差,漿液以劈裂為主,不同的區域內,漿液的滲流特征和作用不同,不同的區域需采用不同的注漿壓力,因此設計采用層次注漿+ 高強穩定型錨梁網索修復加固技術,首先通過淺部注漿對完全破碎區進行加固,擴刷后進行深部注漿,提高圍巖的整體性,抑制松動圈的擴展,配合高強錨梁網索維持硐室圍巖的長期穩定。為滿足礦井的實際生產需求,需對中央水泵房兩幫分別擴刷800mm,由于之前頂板出現過漏冒現象,且硐室高度滿足生產的需求,此時擴巷加固不再對頂板進行擴刷,只進行加固,擴巷后斷面面積由24.4m2增大至29.53m2。

圖2 注漿錨桿布置示意圖
首先在硐室表面噴漿,采用C20 水泥混凝土,噴漿厚度約為50mm, 中央水泵房淺部注漿采用Ф22mm×L2400mm 中空注漿錨桿,兩幫和頂板注漿錨桿間排距1600×1800mm,底板注漿錨桿間排距1400×1800mm,頂板和兩幫共布置7 根,底板布置三根,注漿孔直徑為28mm,深度2500mm,漿液采用KWJG- I 久米納礦用無機加固復合砂漿,漿液水灰比為5:2,注漿過程中采用快凝水泥封堵巷道表面的漏漿區域,注漿終壓2.5MPa,單孔注漿量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而定,注漿錨桿的布置詳情如圖2 所示。
中央水泵房圍巖淺部注漿完成后,按照礦井實際生產需求對兩幫進行擴刷,擴修完成后進行深部圍巖的注漿,采用Ф29mm×L6200mm 中空注漿錨索,注漿錨索的間排距為1800×1800mm,頂板布置4 根,兩幫各三根,注漿孔深度為8000mm,注漿終壓為3.5MPa,注漿材料和水灰比與淺部注漿相同,注漿錨索的布置詳見圖3 所示。

圖3 注漿錨索布置示意圖
中央水泵房淺部注漿完成后,首先進行一次支護,對幫部進行擴刷,幫部原有錨桿支護失效,錨索進行重新張拉,頂板錨索保留,在頂板和兩幫重新安裝錨桿,錨桿采用Φ22×L2400mm 螺紋鋼,補打錨桿間排距為1800×900mm,安裝時預緊力距不小于250N·m,直徑8mm 的鋼筋網護表,一次支護詳情如圖4(a)所示。中央水泵房幫部擴修及一次錨網支護完成后,進行普通錨索、注漿錨索的施工,普通錨索規格為Φ21.6×L6200mm 預應力鋼絞線,布置方式和注漿錨索相同,錨索之間沿軸向通過W 型鋼帶聯結,支護詳情如圖4(b)所示。


圖4 中央水泵房錨網索支護示意圖
為檢測中央水泵房返修加固方案的圍巖控制效果,在施工完成后半年內進行表面位移、深部巖層圍位移的監測,水泵房全長60m,共布置三個測站,采用十字布點法進行表面位移的監測,采用多點位移計監測頂板深部圍巖的位移。整理得到圖5 所示的結果。硐室表面位移情況如圖5(a)所示,硐室表面位移主要集中在修復初期,觀測60 天后,硐室表面位移量逐漸趨于穩定,觀測80 天后,硐室表面位移量不再增大,頂板板移近量穩定在70mm 以下,兩幫移近量穩定在40mm 以下,硐室圍巖變形得到有效的控制。硐室深部巖層的位移情況如圖5(b)所示,修復完成初期,深部和淺部圍巖的位移速度均較快,深部圍巖的位移速度大于淺部圍巖,觀測100 天后深部和淺部圍巖的位移均基本穩定,頂板巖層離層現象得到有效控制。

圖5 現場礦壓監測結果
通過對曙光煤礦+585 水平中央水泵房進行現場調研,掌握硐室表面破壞情況,采用ZKXG30 礦用本安型鉆孔軌跡檢測裝置對硐室圍巖進行鉆孔窺視,整理得到硐室深部圍巖的破壞情況,據此提出層次注漿+ 高強穩定型錨梁網索修復加固技術,根據中央水泵房具體的圍巖條件確定詳細支護參數,現場應用后進行礦壓監測,頂板板移近量穩定在70mm 以下,兩幫移近量穩定在40mm 以下,硐室圍巖變形及頂板深部巖層離層現場得到有效的控制,所設計的返修加固方案應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