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燕,吐讓古麗·庫爾班
(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人民醫院,新疆 克拉瑪依)
無癥狀心肌缺血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平時無癥狀,經歷劇烈運動、過度酗酒、情緒激動、過度吸煙以及睡眠不足的情況后,會出現心慌、胸悶、氣短等癥狀,由于癥狀不明顯,容易出現誤診以及漏診等情況,因此,需要合理的檢查方式進行診斷,為患者治療提供數據支持[1]。本次研究以我院功能科收治的28例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為對象,均實施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檢查,將病理診斷結果作為參照標準,對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結果做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收治我院功能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總計28例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為對象,其中有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 40~60歲,平均(52.76±7.24)歲,病程 2~8年,平均(4.93±0.72)年。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皆符合無癥狀心肌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和家屬皆愿意積極參與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無其他嚴重的身體疾病。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不積極參與治療的患者;排除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排除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的患者。
首先對所有患者實施常規心電圖檢查,在檢查前囑咐患者保證身體狀態的良好,保持情緒的穩定,借助傳統的心電圖儀器對患者進行檢測,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在室內禁止其他電器的運作,保證圖像清晰不受干擾。之后再實施動態心電圖檢查,同樣讓患者在檢查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以及穩定的情緒,借助醫院最新的十二導聯的動態心電圖儀器進行檢測,對患者24 h的心電變化進行監測,對各項相關參數分析并記錄,通過檢測數據分析患者的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的發生情況[3]。
掃描結束后,將得到的數據傳輸到IT工作平臺通過圖像分析技術進行分析,根據得到的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圖像資料,將正常圖像和病變圖像進行對比,將心肌缺血的發生情況以及嚴重程度等進行記錄,借助醫院最新的分析系統對心電圖資料進行處理,同時由臨床經驗豐富的心電圖醫師(2位或2位以上)對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的各項指數進行研究討論,并且根據病理判斷兩種心電圖檢查方式的臨床效果。
以病理診斷結果作為標準,對比兩種心電圖檢查方式的無癥狀心肌缺血檢出情況、檢測指標情況以及心律失常檢出情況,對兩種診斷方式的臨床診斷效果進行綜合性對比分析。
此次研究將SPSS 22.0統計學軟件用來計算,計數資料以(%)表示,并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用t檢驗,兩兩比較用Mann-Whitney U檢驗,多組間比較用Kruskal-Wallis H檢驗,數據庫的建立采用Excel 2017軟件,對兩組心電圖檢查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用P<0.05表示。
28例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中,經動態心電圖共檢出25例患者存在無癥狀心肌缺血(89.29%),經常規心電圖共檢出17例患者存在無癥狀心肌缺血(60.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無癥狀心肌缺血檢出情況(n, %)
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的ST段下移幅度以及ST段下移持續時長的數據相比無明顯的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檢測指標情況(±s)

表2 檢測指標情況(±s)
檢查方式 例數 ST段下移幅度(mV)ST段下移持續時長(min)動態心電圖 28 0.177±0.028 4.09±0.96常規心電圖 28 0.181±0.030 3.93±1.01 t 0.516 0.608 P 0.608 0.546
28例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中,經動態心電圖共檢出4例患者出現心房顫動(14.29%),8例患者出現束支傳導膽滯(28.57%),10例患者出現房性期前收縮(35.71%),12例患者出現室性期前收縮(42.86%);經常規心電圖共檢出無患者出現心房顫動(0%),2例患者出現束支傳導阻滯(7.14%),3例患者出現房性期前收縮(10.71%),5例患者出現室性期前收縮(17.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心律失常檢出情況[n(%)]
無癥狀心肌缺血也被稱為無痛性心肌缺血或盈利性心肌缺血,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是指缺乏胸痛或與心肌缺血相關的主觀癥狀,但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心電活動、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謝等異常)的一種心肌缺血癥[4]。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平時無癥狀,經歷劇烈運動、過度酗酒、情緒激動、過度吸煙以及睡眠不足的情況后,患者會出現心慌、胸悶、氣短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心臟停搏,進而引起猝死,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5]。無癥狀心肌缺血由于癥狀不明顯,相比一般心肌缺血的診斷難度更大,容易出現誤診以及漏診等情況,而若治療不及時會引發嚴重的后果[6]。因此,針對無癥狀心肌缺血應該選擇合理的檢查方式,及早地做出有效的診斷,從而根據診斷的結果合理制定出針對性的治療計劃,對患者后續治療有良好的幫助[7]。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心電圖檢查技術愈發成熟,為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診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根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通過動態心電圖能有效的檢測出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癥狀的出現情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出現誤診以及漏診的情況,能夠為該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診斷依據[8]。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作和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多,再加上生活和飲食習慣的不規律以及人口老年化的加劇,導致無癥狀心肌缺血的發生概率逐年上升,嚴重危害了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因此研究對無癥狀心肌缺血有效的診斷方式對社會有積極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28例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中,經動態心電圖共檢出25例患者存在無癥狀心肌缺血(89.29%),經常規心電圖共檢出17例患者存在無癥狀心肌缺血(60.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的ST段下移幅度以及ST段下移持續時長的數據相比無明顯的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8例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中,經動態心電圖共檢出4例患者出現心房顫動(14.29%),8例患者出現束支傳導膽滯(28.57%),10例患者出現房性期前收縮(35.71%),12例患者出現室性期前收縮(42.86%),經常規心電圖共檢出無患者出現心房顫動(0%),2例患者出現束支傳導阻滯(7.14%),3例患者出現房性期前收縮(10.71%),5例患者出現室性期前收縮(17.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動態心電圖有助于對無癥狀心肌缺血情況進行檢測,能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數據依據。
綜上所述,對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動態心電圖,相比常規心電圖的效果更好,能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數據依據,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