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凱,孟超,余爽
(新津縣中醫醫院,四川 成都)
嬰幼兒機體免疫系統發育尚不成熟,發生肺炎后需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然而因小兒胃腸道功能較弱,抗生素應用后容易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1-2]。嬰幼兒支氣管肺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病情遷延,對患兒生長發育影響較大。機體腸道菌群若處于正常平衡,則可使患兒腸道功能恢復正常,使腸道粘膜保持完整,發揮屏障作用,從而抑制病菌繁殖[3-4]。因此對于嬰幼兒支氣管肺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治療,需要從糾正腸道菌群平衡方面入手。中醫在嬰幼兒支氣管肺炎相關性腹瀉方面具有自身優勢以及價值,我院就七味白術散加味治療嬰幼兒支氣管肺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進行治療,報道如下。
此次研究所納入的嬰幼兒支氣管肺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均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份收治,抽選量為70例,抽選對象均通過研究納入、排除標準。其中35例組成參照組,施予常規治療;余下35例組成觀察組,施予七味白術散治療。參照組內,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1~6歲,平均(4.21±0.21)歲,平均病程(3.61±0.21)d。觀察組內,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齡1~7歲,平均(4.30±0.16)歲,平均病程(3.50±0.24)d。納入對象的信息經上傳處理,計算結果顯示P>0.05,符合研究公平性。
納入標準:患兒均確診為嬰幼兒支氣管肺炎,且在抗生素治療后均出現腹瀉;患兒在抗生素前無明顯腹瀉;患兒存在輕度、中度脫水,糞便呈蛋花湯樣或黃米湯樣;患兒家屬知情且同意參與此次研究;此次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患兒存在肝腎功能障礙、機體感染性疾病;患兒存在營養不良;患兒存在其余引起腹瀉的疾病。
參照組患兒予以常規治療,將原有抗生素停用或更改抗生素,同時對患兒飲食予以調整,對其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進行糾正,取微生態制劑口服等。
觀察組患兒予以七味白術散加味治療,藥方組成包括黨參、白術、茯苓各12 g,葛根、藿香各10 g,木香6 g,甘草3 g,腹痛患兒增加白芍、延胡索;嘔吐患兒增加半夏、生姜;水瀉嚴重患兒增加烏梅、赤石脂、薏苡仁;大便清稀且多泡沫則增加防風、蘇葉;大便酸臭且存在不消化食物則增加山楂、炒麥芽;尿少則增加澤瀉、豬苓。藥方1劑/d,分早晚兩次口服。
兩組患兒持續治療10 d。
(1)治愈:治療2 d內,患兒排便次數下降或恢復正常,發熱、糞便形態異常以及腹痛等癥狀消失;(2)有效:治療3 d內,患兒每天排便低于4次,發熱、糞便形態異常以及腹痛等癥狀減輕;(3)無效:患兒經治療不滿足上述標準。總有效率=(治愈+有效)/所有患者×100%。
同時觀察兩組患兒癥狀緩解時間,包括止瀉時間、糾正脫水時間、退燒時間等,并予以記錄和比較。
對患兒外周靜脈血進行采集抽取,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兒免疫系統指標進行檢測,包括T淋巴細胞亞群、免疫球蛋白,其中T淋巴細胞亞群包括、、,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
統計工作使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合理挑選數據集剖析整體效果。一切假設檢驗均采用雙側查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數數據參照χ2檢驗,數據以率(%)的形式表述;計量資料參照t檢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表述。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較參照組更高,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
觀察組的癥狀改善時間(止瀉時間、糾正脫水時間、退燒時間)較參照組短,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 d)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 d)
組別 例數 止瀉時間 糾正脫水時間 退燒時間觀察組 35 1.72±0.21 1.92±0.02 3.20±0.15參照組 35 2.99±0.16 2.68±0.15 4.50±0.24
觀察組的免疫系統指標變化情況優于參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3。
表3 兩組患兒免疫系統指標變化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免疫系統指標變化比較(±s)
組別 例數 時間 CD3+(%) CD4+(%) CD8+(%) IgA(g/L) IgG(g/L)觀察組 35 治療前 44.31±0.21 30.12±0.24 24.89±0.24 1.36±0.21 6.60±0.24治療后 53.12±0.12 36.12±0.25 26.32±0.12 1.77±0.13 9.79±0.36參照組 35 治療前 43.32±0.13 30.10±0.13 24.83±0.25 1.34±0.19 6.62±0.13治療后 46.12±0.10 31.21±0.02 25.24±0.26 1.48±0.25 6.72±0.35
嬰幼兒支氣管肺炎在臨床上主要予以廣譜抗生素治療,其可有效抑制呼吸道病原菌,然而對腸道有益菌的生長也會造成影響,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和失衡,甚至導致腸道上皮細胞發生萎縮,加之嬰幼兒免疫系統、消化系統不成熟,受外界作用,更容易出現抗生素相關性腹瀉[5-6]。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輕度可表現為2~3次/d稀便,持續短,無腹瀉導致的中毒癥狀;中度患兒腹瀉次數增加,可出現腸道機會菌感染,大便可存在紅細胞、白細胞;重度患兒腸道菌群嚴重紊亂,繼發特殊條件致病菌感染,病情嚴重,腹瀉水樣便10~20 次/d[7-8]。
中醫認為,嬰幼兒支氣管肺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屬于泄瀉的范圍,病機為小兒臟腑較能,脾常不足,抗生素屬于苦寒品可導致脾胃受損,引起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升降失常,導致水濕停留,精微不布,水谷不化,清濁不分而泄瀉。治療需要從健中焦脾胃、循序健脾、溫中等方面入手。七味白術散內黨參具有補中益氣以及健脾固本的效果;白術能夠健脾燥濕;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效果;甘草調和諸藥;木香具有健脾行滯的效果;藿香能夠醒脾化濕;葛根能夠升陽止瀉。諸藥結合,共奏健脾滲濕止瀉的效果。
我院研究得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較參照組更高,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癥狀改善時間(止瀉時間、糾正脫水時間、退燒時間)較參照組短,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免疫系統指標變化情況優于參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七味白術散加味對嬰幼兒支氣管肺炎抗生素進行治療,可有效調節患兒免疫系統,促進患兒癥狀恢復,療效顯著,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