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瑾 楊慧 湯璐瑜
(1貴州省人民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2;2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
瘙癢是一種會引起強烈抓撓欲望的不愉快感覺,患者伴或不伴明顯皮膚改變〔1〕。老年人群因表皮、皮脂腺功能退化、免疫應答增強或伴其他系統疾病,較青壯年更容易發生瘙癢,故將發生在年齡≥60歲個體的因系統性疾病、皮膚病、食物、寄生蟲、藥物等諸多內外原因導致的皮膚瘙癢統一命名為老年瘙癢〔2,3〕。老年瘙癢的發生可能與皮膚萎縮、皮脂腺功能減退、干燥等物理因素有關,疾病患病率高,發病機制復雜,且因老年人群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常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導致瘙癢發生機制更為復雜,增加了治療難度〔4〕。瘙癢患者常伴煩躁、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的存在會加重瘙癢癥狀,形成惡性循環〔5,6〕。本研究主要調查貴陽市15家養老機構老年瘙癢性皮膚病發病情況及生活質量,并提出合理的防護措施。
1.1納入對象 本研究的實施以遵循醫學倫理規定為前提,在此基礎上隨機選擇貴陽市15家養老機構老年人群1 507例,其中男501例,女1 006例;年齡60~85歲,平均(70.21±5.64)歲;體重45~80 kg,平均(65.71±10.24)kg。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意識不清、精神障礙、心理疾病等可能會影響研究配合度者。
1.2分組方法 參照文獻〔7〕中相關標準,將納入的1 507例老年人群分為瘙癢性皮膚病組與對照組,瘙癢性皮膚病包括接觸性皮炎、慢性蕁麻疹、藥疹、老年瘙癢癥、皮膚淺表真菌感染(體股蘚、手足蘚)、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
1.3評價瘙癢程度 使用線性評分的方法對瘙癢性皮膚病組進行瘙癢程度評價〔8〕,在標尺上等份劃出0~5,分別標計0~5分,0分:無瘙癢;1分(1級):瘙癢感輕微,能夠忍受,生活與睡眠均正常,皮膚未見抓痕;2分(2級):輕微瘙癢但尚能忍受,生活正常,對睡眠有輕度的干擾,皮膚有或沒有抓痕;3分(3級):瘙癢程度為中度,瘙癢感略明顯,但仍可以忍受,生活正常,對睡眠有干擾,可見皮膚表面抓痕明顯,有新發的皮損出現;4分(4級):瘙癢程度為中度,無法忍受,無法入睡,對生活及工作均有影響,皮膚表面可見較深的劃痕或血性的抓痕,皮損程度嚴重,伴其他癥狀;5分(5級):疼痛劇烈無法忍受,嚴重干擾睡眠,導致患者無法入睡,對其正常工作及生活有嚴重影響,皮膚可見血性抓痕,皮損程度嚴重且廣泛,伴其他相關癥狀。
1.4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簡體中文版皮膚病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評價并比較兩組生活質量〔9〕,由醫護工作者向患者解釋此次研究的目的,并向受試者講解量表評估相關情況,待患者完全明白后讓其獨自完成量表填寫。該生活質量量表主要調查過去1 w老年人群生活情況,共包含10個相關問題,包括1、2題癥狀感受,3、4題日常生活,5、6題娛樂活動,7題工作學習,8、9題個人活動及10題治療情況,對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老年人群,在設計題目時應盡可能淺顯易懂,個別內容可附相關解釋。每個問題均采用4級計分法,0分代表無,1分代表輕微,2分代表嚴重,3分代表非常嚴重,各個題目得分相加即生活質量量表總分,量表分值為0~3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行χ2、t檢驗。
2.1老年瘙癢性皮膚病發病情況 符合瘙癢性皮膚病相關診斷標準者723例(47.98%)。慢性濕疹〔138例(19.09%)〕、接觸性皮炎〔105例(14.52%)〕、藥疹〔103例(14.25%)〕、慢性蕁麻疹〔79例(10.93%)〕、老年瘙癢癥〔76例(10.51%)〕占主要比重,淺表真菌感染68例(9.41%),神經性皮炎57例(7.88%),脂溢性皮炎27例(3.73%),銀屑病20例(2.77%),其他50例(6.92%)。瘙癢性皮膚病組男性240例,女性483例;年齡61~85歲,平均(70.11±5.51)歲;體重45~79 kg,平均(65.52±9.54)kg。對照組男性261例,女性523例;年齡60~84歲,平均(70.30±6.01)歲;體重45~80 kg,平均(65.89±10.02)kg。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或t=0.002、0.638、0.733,P=0.968、0.524、0.464)。
2.2老年瘙癢性皮膚病瘙癢程度分析 723例老年瘙癢性皮膚病患者瘙癢程度主要集中于3~4級。其中1級35例(4.84%),2級125例(17.29%),3級181例(25.03%),4級228例(31.54%)5級154例(21.30%)。
2.3老年瘙癢性皮膚病患者生活質量情況 相較于對照組,瘙癢性皮膚病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及總評分均顯著較高(P<0.001)。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武娜等〔10〕對1 286例老年人群進行檢查發現,患有瘙癢癥或相關疾病者占比高達42.4%。本研究瘙癢性皮膚病發病率相對較高。瘙癢的出現會對老年人群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帶來雙重影響,部分患者在發生瘙癢后常過度搔抓,因皮膚粗厚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苔蘚化;部分患者因長時間搔抓出現抓痕血痂,部分甚至繼發感染;這些嚴重的繼發癥狀不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還將對患者精神及情緒產生嚴重的負性影響〔11,12〕。
老年人群患皮膚病風險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可能與其皮膚生理功能的退化有關,而皮膚功能的退化則與老年人群皮膚形態、生化、生理、生物、物理、免疫等諸多方面的異常變化息息相關〔13〕。老年人群皮膚發生的一系列改變,可以表現為酸堿度值升高、共振傳導速度增加、皮脂減少、彈性降低、表皮通透屏障功能降低、角質層含水量減少等〔14〕。老年皮膚病特別是老年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生發展與患者自身合并的基礎疾病相關〔15〕。但本研究并未側重分析患者合并基礎疾病情況,故患者各類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生與基礎疾病是否相關還應在未來的研究中展開大樣本、長時間的研究去觀察驗證。濕疹性皮炎、皮膚瘙癢癥、淺表皮膚真菌感染等在老年瘙癢性皮膚病中均較常見。本研究結果提示,老年瘙癢性皮膚病不僅存在相對較高的患病率,同時其瘙癢程度相對較高,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因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機體抵抗能力下降,加之其皮脂腺功能衰竭,末梢循環差,皮膚鎖水功能衰弱后,將出現皮膚干燥等情況,極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在受到冷或熱等外界環境的刺激后會引發瘙癢,瘙癢現已被認為是影響老年人群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16〕。瘙癢性皮膚病不僅僅只是一類軀體疾病,更會對患者的交際、生活、心理、治療等諸多方面產生影響,顯著降低其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提示,瘙癢性皮膚病對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帶來的負性影響顯著,可見及時發現老年人群瘙癢性皮膚病患病趨勢,積極展開一系列關注與照顧,對減少疾病的發生、減輕瘙癢癥狀、增強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意義重大。
綜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①盡可能為養老機構內醫護人員進行全面的老年皮膚保健與皮膚病預防知識培訓教育,利于醫護人員盡早識別老年人群皮膚病表現,及時為患者采取相應處理;②加強養老機構內老年人群瘙癢性皮膚病的健康指導及健康教育,讓其意識到保證皮膚清潔健康的關鍵性,做到皮膚清潔與護理相結合,定期為其選擇并更換皮膚清潔用品,減少皮膚水分的流失;③增強護理人員責任心,積極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避免部分傳染性皮膚病的交叉感染;④對可能引起瘙癢性皮膚病的食物、情緒等內外誘因積極控制,避免誘發皮膚病或導致原有瘙癢癥狀加重;⑤重視老年人群的用藥安全度,針對需要服用可能會導致瘙癢或皮疹發生的藥物者,應謹慎用藥,盡可能選擇其他安全藥物替換或對治療方案進行合理調整〔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