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婦聯發展部



在創業就業、脫貧攻堅過程中,全省涌現出一批自主創業、穩定就業、愛崗奉獻、傳遞正能量、建設美好新家園的出彩巧媳婦。今年4月,省婦聯對她們進行了表彰,濮陽市井盼淑等6名同志榜上有名。
井盼淑,濮陽縣綠盛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理事長。2013年退休后開始創業,整合土地400畝,建設集約化蔬菜大棚37座;150畝綠化樹種植,年產法國梧桐、櫻花、玉蘭等數十種苗木500株;150畝綜合果園,年產水果近5萬斤;林下養殖雞、鴨、鵝、兔近萬只,日均產蛋2000枚。綜合產銷規模達600萬元。
近年來,她利用“種植+養殖+餐飲”于一體的果蔬種植、休閑旅游、壽星文化等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截至目前,累計為23個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2.4萬元。
井盼淑說:“我脫了貧致了富,但不能忘了鄉親們,等他們也脫貧致富了,我的創業才成功。”
彭利霞,清豐縣馬村鄉大張家食用菌基地負責人。2014年她是村里的貧困戶,2017年政府為她家申報了8000元到戶增收資金,于是她在本鄉搭建了一個蘑菇棚。沒想到,第一季蘑菇就盈利3000多元。2019年她在馬村鄉大張家食用菌基地承包了30個蘑菇大棚。為帶動其他貧困戶脫貧,她常年雇傭的6人中就有4個是貧困戶;每次大棚入料需30多人干活,她總是找附近的貧困家庭人員,想方設法幫他們增加收入。
目前,基地有杏鮑菇大棚14座,每座大棚產量4500斤左右,還有16個大球蓋菇大棚。
彭利霞勤勞能干,2017年脫了貧,之后憑著種植食用菌的技術,帶動周圍鄉親們不斷增加收入,成為名副其實的鄉村巧媳婦。
段瑞琢,南樂縣本草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18年6月合作社成立以來,她開始摸索植桑養蠶、特色種植,最終瞄準了金銀花種植。她克服資金和技術難題,承包土地400畝種植金銀花,首期收入30萬元。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采取“合作社+扶貧車間+貧困戶”的扶貧模式,讓貧困戶以土地或人力入股合作社,實現就業務工和年底分紅,合作社共雇有員工67人,女職工45人,貧困勞動力22人,打造了“產業促脫貧、產業促發展”的雙贏局面。
2019年2月,合作社被寺莊鄉評為脫貧攻堅工作“突出合作社”;2019年3月,她被南樂縣婦聯評為“致富女標兵”。
她計劃在2020年這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再帶動90名貧困姐妹實現共同致富。
高愛霞,范縣中原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以來,不斷發展壯大,目前種植觀賞芍藥及中藥材1200余畝,輻射四個鄉鎮,覆蓋6個行政村,帶動貧困婦女200余人就業,年經濟效益140余萬元。合作社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建立“農業+科技+休閑”的方式,成為功能復合、經濟高效、科技先進、生態優良、景觀美好的集農業示范、科普教育和休閑觀光為一體的高效農業示范園。
2018年以來,高愛霞被市委組織部評為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被市政府評為返鄉人才“創業之星”。基地先后被市政府和縣婦聯評為一村一品引進國外智力示范基地、巧媳婦創業就業工程。
宋金鳳,臺前縣鵬程制衣有限公司負責人。1998年高中畢業后,她積極學習服裝裁剪、制作技術,于2008年創辦了服裝加工制作車間,2016年正式成立了臺前縣鵬程制衣有限公司。她充分利用國家精準扶貧到戶到人的契機,發展產業脫貧車間,并與焦作大學藝術學院進行技術合作,帶動周邊十幾個村的貧困婦女、留守婦女就業。
現在,鵬程制衣有限公司有工人60人,年產值500萬元,解決了周邊貧困戶40余人就業,帶動貧困戶人均月增收1200元。
郭麗華,開發區濮溪農莊負責人。濮溪農莊成立于2012年10月,是以綠色生產為理念、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園區占地100畝左右,有連棟溫室大棚6000平方米,采用植草改壤、測土配方、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增加土壤有機性、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濮溪農莊一開始的規劃是農業休閑觀光采摘園,栽有十多個樹種、幾十個品種,但是總不成功。專家測土壤測水源后發現,這片土質酸堿度高,水質含鹽量高,不適合果樹生長。經多方考察論證,2015年底全部改種葡萄。
現濮溪莊園已走上正軌,是一家集特色種植、產業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觀光莊園。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