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嬌,呂林華,張英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外科二區,廣東 廣州)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在我國呈高發勢態,心外科手術量顯著提升,2013年手術量已達近21萬例[1-2]。手術量的顯著增長意味著心臟術后的康復鍛煉的質量尤其重要[3]。因此,加強心臟術后患者的心臟康復訓練對于提高病人生活質量至關重要[4]。心臟康復定義為:盡可能確保心臟病患者擁有良好的身體、精神、社會生活狀況所必須的行動總和,分為3個階段, Ⅰ期心臟康復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進行的康復鍛煉,在患者的心臟康復過程中舉足輕重[5]。然而,院內患者心臟康復鍛煉知信行方面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患者康復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主要對患者I期心臟康復鍛煉知信行影響因素的多方面探析,為制定對應的護理干預提供依據,從而提高康復效果,為臨床工作提供指導意義。
選取我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130例心臟手術后住院患者。手術方式包括冠狀動脈旁路移植和瓣膜置換手術。納入標準:①年齡<80歲術后從監護室轉到病房1-5天的病人;②行心臟外科手術,術后血流動力學穩定,無心絞痛發作,無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無外周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無腦 血管意外,血糖控制良好等并發癥;③具備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精神、認知、意識障礙;②有嚴重溝通障礙;③合并有多系統臟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如:慢性腎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等;④合并胸部外傷或腫瘤;⑤有活動性出血、循環不穩定、惡性心律失常患者。研究對象均自愿參與本研究,表示能充分理解被告知的內容,且已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1 調查問卷在國內外文獻綜述的基礎上自行編制《心臟術后患者I期康復運動知信行調查問卷》,該問卷知識、態度、行為三部分的 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754、0.677、0.785, 問卷總 Conbach’sα系數為0.848; KMO為0.638,Bartlett’s球形檢驗的χ2=562.278,P=0.002,說明該調查問卷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為描述性研究,運用自行設計問卷,問卷包括患者、護士及環境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患者方面包括一般資料(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診斷、文化程度、手術方式等),患者對I期心臟康復知識的知曉率調查(包括心臟康復理念,心臟康復鍛煉重要性,進行康復鍛煉具體流程及動作,運動時間等);第二部分為 護士方面(包括宣教及指導是否到位,每天積極連貫監督等),第三部分為其他(包括病房環境是否嘈雜,家屬是否支持,器材是否充足等),選取術后從監護室轉入病房1-5天的患者進行調查,同時運用心臟術后患者I期康復鍛煉態度及依從性問卷調查患者I期康復鍛煉的態度及依從性;成立專門調查小組,收集資料并整合數據,研究者均提前在相關專家指導下學習指南內容,并按照指南要求布置場地并制訂納入和排除標準。
采用SPSS 22.0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非正態和(或)方差不齊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Mann- Whitney U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影響因素以病人一般資料為自變量,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回歸模型采用逐步向前法 (For-ward:Conditional),最終進入主效應模型的因素即影響I期心臟康復鍛煉患者知信行的主要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符合標準且正常完成調查的心臟外科術后住院患者130例,其中男63例,女67例;年齡為14~78歲,58%的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其中,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的患者77例,行瓣膜置換手術的患者73例。
統計結果可知:最終模型和模型中僅有截距項時的似然比檢驗結果顯著性均為0,<0.01,說明最終模型成立;Pearson統計量和偏差統計量顯著性均為1,零假設為檢驗能很好擬合數據,Logistic回歸模型如下。

表1 心臟術后患者I期心臟康復知信行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表2 不同文化水平患者對I期康復鍛煉的認知、態度、行為比較情況
統計結果:不同文化水平患者在認知、態度及依從性方面相互比較可知,大專以上組及初高中組和小學組有明顯差異,而小學組得分明顯降低,即文化程度越高,患者對I期康復鍛煉的認知、態度越高,從而鍛煉依從性更好。
I期心臟康復作為心臟術后患者康復的重要階段,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后,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因此備受重視,但患者對I期康復運動知識知信行水平普偏低,知信行理論是知識、信念和行為[6]的簡稱,資料表明[7]知識是產生態度以及信念的基礎,積極的信念與態度是行為改變的力量源泉。要想達到理想康復鍛煉行為水平的目標,必須以良好的康復鍛煉知識為基礎,已較高的康復鍛煉態度為動力,因此患者知信行水平直接影響著患者I期康復效果。[8-9]而患者知信行的影響因素很多,本研究表明,患者文化程度、家屬支持度、護士宣教指導及患者術后傷口疼痛因素顯著性均<0.05,均為I期心臟康復鍛煉知信行重要影響因素。本文通過多面性研究患者知信行影響因素,為臨床上心臟術后患者I期心臟康復具有指導意義。
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具有不同的知識、信念和行為水平,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高危人群接受和理解知識的能力不同。[10]由表2可知,文化程度越高,對心臟術后I期心臟康復鍛煉的知識、自我監控和依從性行為越強,獲得和接受康復鍛煉知識的能力及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能力越強,同時,能認識到心臟術后I期心臟康復鍛煉在術后康復的重要作用。患者文化水平低,對于心臟術后I期心臟康復鍛煉的理解及掌握不足,從而沒有足夠的重視。這表明在臨床工作中,應采取個體化策略來培訓心臟術后I期心臟康復鍛煉知識,并為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制定可行的運動方案。對于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可以發放相應的知識手冊或運動視頻,以提高他們對運動的熱情。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人,圖片和運動視頻結合起來幫助理解,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需要靈活變通。
家屬支持度是社會支持度的一部分,具有緩解壓力和直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功能的作用,進而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及生活質量。[11]本研究顯示,心臟術后患者家屬支持度總分與患者進行I期康復鍛煉知信行呈正相關,即良好的家屬支持度對患者自主進行I期康復鍛煉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患者所獲得的家屬支持越多,患者進行I期康復鍛煉的依從性越高。
健康宣教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 旨在針對患者病情與心理狀態, 為其提供適宜的健康指導, 以增進護患關系,促進其配合治療從而盡快康復。[12]本研究顯示,護士宣教及指導與患者進行I期康復鍛煉知信行均呈正相關,即護士宣教及指導越到位,患者對I期康復鍛煉的知識掌握越好,從而認識到I期心臟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從而康復信念越強,依從性越高。
心臟直視手術患者要將胸骨鋸開行手術, 所以術后胸腔會伴隨呼吸和咳嗽運動而出現疼痛感。若疼痛無法得到有效地干預,將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鍛煉。[13]本研究顯示,患者術后傷口疼痛與患者進行I期康復鍛煉知信行均呈正相關,即患者術后舒適度越高,對康復知識的學習越具積極性,從而進行I期康復鍛煉的依從性越高。
I期心臟康復鍛煉是心臟術后患者快速康復,恢復身體機能的重要過渡階段, 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西方國家已經開展多年,并且其療效已經得到公認[14-15]。但是影響患者知信行的因素眾多,患者學歷、家屬支持度、護士宣教指導及患者術后傷口疼痛為主要影響因素。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本研究屬于單中心研究,可能無法代表不同地區患者的臨床特點;由于心臟外科術后院內康復影響因素眾多,本研究在樣本選取時分類不夠細化,可能存在偏倚。建議后續的研究細化人群分類,同時增加各人群的樣本量。除本研究分析的相關因素外,也有其他可能影響患者I期康復鍛煉知信行的因素,如護士年資、性別、宣教方法及其他社會支持度等,均可作為后續研究的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