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燕通訊作者,孫紅,王凱棣,梁芳倩,王麗文,馮倩,裴潤楠
(1.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老年病科,河北 唐山;2.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院,河北 唐山)
隨著現代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醫學的發展,人類的平均年齡不斷增加,年,我國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正如《世界衛生組織 中國老齡化與健康國家評估報告》中所揭示的,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加速放發展,重要的是中國老齡化進程要遠遠快于很多發達國家,在以后的25年里,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構成比預計將增加一倍以上,將從2010年的12.4%增長到2040年的28%。與人口老齡化密切相關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慢性病疾病負擔隨之增加,2013年,我國2.02億老年人口中有超過100萬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1]。隨之而來的是沉重的醫療問題,可以看出關注并重視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是未來醫療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了解衰弱的慢性共病患者的健康特點,了解與衰弱相關的健康問題。從而指導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更有針對性、個體化的醫療及照護服務。
本研究所有入選患者均為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07月的老年慢性共病住院患者。入選標準:(1)年齡≥60歲;(2)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病根據國際疾病分類 ( ICD-10) 標準;(3)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能配合研究進行,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患者拒絕接受衰弱篩查;(2)癡呆晚期;(3)腫瘤晚期或者正在接受放化療治療者;(4)長期臥床或完全生活不能自理;(5)無法進行交流或者現有臨床信息無法進行衰弱篩查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入 組患者一共125例,男性70例,女 性55例;年齡60~94歲,平均(73.53±8.25)歲。按照Fried衰弱表型法進行評分,按是否衰弱分為衰弱組58例,男29例,女29例,平均(77.57±8.33)歲;非衰弱組67例,男41例,女26例,平均(70.03±6.41)歲。
1.2.1 研究方法
采用病例對照研究,在患者入院24小時內且生命體征平穩情況下,由經過培訓的研究員本人對患者進行一般資料的收集、及化驗資料、及簡單設備測試等方法進行資料的收集。
1.2.2 慢性共病
本研究中老年人慢性共病是指一個老年人同時患有2種或2種以上的慢性病。其中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病根據國際疾病分類 ( ICD-10) 標準,包括8種常見病:高血壓病、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惡性腫瘤、老年骨性關節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1.2.3 Fried表型法
由Fried[2]等人在2001年針對衰弱老年人的研究中提出,Fried量表適用于篩查衰弱老年人,包括5個變量,即自然體重下降、自訴疲憊感、走路速度緩慢、握力下降、身體活動量低,分別可用自評問卷和觀察法進行評估,每個項目評測異常得 1 分,正常得 0 分。應用Fried衰弱評分表對慢性共病患者進行衰弱評分,依據評分情況,將評分為≤2分的患者分入非衰弱組,將評分≥3分的患者分入衰弱組。
1.2.4 代謝綜合征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3]指出對代謝綜合征的定義如下:①腹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負荷后2小時血糖≥7.8mmol/L和(或)已診斷為糖尿病并治療者);③高血壓(≥130/85mmHg和(或)已確診為高血壓并治療者);④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⑤空腹高密度脂蛋白<1.04mmol/L。具備以上3項或更多項即可診斷。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分析(計量資料)

表2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分析(計數資料)
從表1、2可以看出,衰弱組和非衰弱組兩組慢性共病患者在年齡、BMI、用藥數量、視力障礙、慢性疼痛、營養不良、睡眠質量差、跌倒高風險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性別、有氧運動、視力障礙、中藥用藥數量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衰弱與代謝綜合征相關性
從表3可以看出,衰弱組和非衰弱組兩組慢性共病患者在代謝綜合征、肥胖、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高血壓、高血糖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高甘油三酯血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以衰弱為因變量,年齡、共病數量、視力障礙、營養不良、慢性疼痛、睡眠質量差、跌倒高風險、用藥數量、代謝綜合征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如表4,結果顯示,代謝綜合征、年齡、共病數量、營養問題、睡眠質量差、跌倒高風險、用藥數量是衰弱的影響因素(P<0.05)。
衰弱作為老年綜合征的一個重要部分,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衰弱的發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反映了機體的多個系統生理功能和儲備功能的下降,導致機體機能的急劇下降,這種進展相對于正常的老化是加速的[4],不僅可使老人面對應激時的脆性增加、發生失能、功能下降、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增加,還可導致老年人對長期照護的需求和醫療開銷增大[5]。
衰弱的發生與多因素相關,本研究通過對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就診的125例老年慢性共病患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衰弱與代謝綜合征具有相關性,代謝綜合征是衰弱的危險因素。有關研究發現,患有代謝綜合征的人比沒有代謝綜合征的人發生衰弱的概率高出53%[6],這與本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本研究中衰弱組與非衰弱組患代謝綜合癥的比例差異有顯著性,并且多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表明代謝綜合征是衰弱的危險因素。Raúl F Pérez-Tasigchana通過對1499名老年社區居民的隨訪及調查的研究表明在代謝綜合征的每個部分中,腹型肥胖是唯一一個顯示出與增加的衰弱風險有統計學意義的關聯因素(OR:2.14,95%置信區間1.19-3.84)。同時驗證了代謝綜合征與衰弱風險增加有關(OR:1.67,95%置信區間:1.25-2.21)[7]。因此,重視并減少老年人的代謝綜合征的發生對有效控制衰弱的發生及進展有積極的作用。同時,國外的相關橫斷面研究同樣顯示出不同的代謝綜合征成分與衰弱的相關性,腹型肥胖[8-10]、高血壓[9]、高血糖[10]和低膽固醇[9-10]與衰弱的發生有關。有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在代謝綜合征中起著關鍵性作用,這種關聯的機制可能是老年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的下降導致肌肉質量分解代謝的失衡[11-12],從而導致肌少癥和力量的下降[12-13],因此逐漸發展為衰弱。
通過對老年慢性共病患者衰弱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可以看出,醫護人員應充分重視老年慢性共病患者代謝的定期評估,從而為此類人群制訂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從而做到對衰弱的有效控制,形成優良的醫療體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由于時間及人員的限制,本研究選取的是某三甲醫院的住院患者,代表性不足,隨著研究的不斷細化及深入,可進一步針對慢性共病的社區及門診患者進行衰弱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分析,并且進行大樣本的跟蹤調查研究,為制訂切實可行、有效、全面的干預提供依據,預防、延緩或逆轉衰弱的發生進展,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表4 logistic回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