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
(湖北省宜昌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湖北 宜昌)
深靜脈血栓是常見血管外科疾病,深靜脈腔內血液凝結,靜脈管腔堵塞,導致血液回流受阻,最終引發疼痛、遠端靜脈高壓、肢體腫脹以及靜脈擴張等疾病[1-2]。若患者未及時接受有效治療,會造成殘疾,甚至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3]。深靜脈血栓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急性期間,若血栓脫落易造成肺栓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目前,超聲檢查和靜脈造影是臨床常用檢查方案,但超聲檢查無法對患者血栓情況進行預測,靜脈造影是一種創傷性檢查,會對患者機體造成損害[5]。因此,患者臨床血液指標,能夠有效為醫生對患者血栓形成提供診斷價值。本文探究深靜脈血栓和止血調節在臨床檢驗中的價值。結果如下。
本研究經醫學倫理會批準,選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0例深靜脈血栓患者資料,設為觀察組,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區間32~69歲,平均(49.04±7.67)歲;選取同期我院體檢的50例健康者資料,設為對照組,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區間30~67歲,平均(47.27±7.5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可比性。
兩組均采取酶聯免疫法檢查方案,收集兩組清晨空腹靜脈血,抽血部位選取肘前靜脈,采集前將0.2毫升濃度為2%的EDTA·Na2放入試管中,采集1.8毫升靜脈血,以每分鐘3000轉進行離心,離心10分鐘,將上層血漿,放置于零下20℃進行保存,采取酶聯免疫法(ELISA)檢驗方案。
將兩組止血調節指標進行記錄和對比;止血調節指標為:內皮素-1(ET-1)、P-選擇素(CD62P)、D-二聚體(D-D)、血栓調節蛋白(TM)。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對實驗數據基本資料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通過(±s)進行驗證,組間比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取百分比表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觀 察 組P-選 擇 素(CD62P)濃 度 為(33.14±7.26)ng/mL、D-二 聚體(D-D)濃 度為(3.91±1.15)mg/L、血栓調節蛋白(TM)濃度為(3.17±1.56)ng/mL高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意義(P<0.05),兩組內皮素-1(ET-1)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如表1。
表1 兩組止血調節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止血調節指標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深靜脈血栓是臨床常見血管外科疾病,在急性期若患者未及時接受有效治療,患者易出現靜脈血栓后遺癥或肺栓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目前,超聲檢測是臨床常用檢驗方案,超聲檢驗具有靈敏度、特異性高等特點,但超聲檢驗僅能夠對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進行檢查,無法對患者血栓情況進行預測[6]。正常情況下,當血管斷裂,凝血塊會對局部血液起到阻斷作用,同時有多種止血成分參加。若機體情況異常,細胞聚集時,具有纖維蛋白的凝血塊在血管集合,造成血流阻斷,此過程被視為止血調節障礙[7]。深靜脈血栓發病原因多種多樣,患者靜脈壁損傷、靜脈血受阻和血液高凝狀態導致血栓的主要原因[8]。因此止血調節指標能夠有效為醫生對患者血栓形成提供診斷價值。本文探究深靜脈血栓和止血調節在臨床檢驗中的價值。研究結果表明,兩組內皮素-1(ET-1)比較無差異,觀察組P-選擇素(CD62P)濃度為(33.14±7.26)ng/mL、D-二聚體(D-D)濃度為(3.91±1.15)mg/L、血栓調節蛋白(TM)濃度為(3.17±1.56)ng/mL高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意義,說明深靜脈血栓與ET-1、CD62P、D-D、TM指標有緊密關系,ET-1、CD62P、D-D、TM濃度升高,能夠直觀反應出機體靜脈壁炎癥情況和血栓形成狀態,對止血調節指標進行檢驗,有利于提升診斷正確率。原因分析:CD62P屬于一種選擇素,當血小板被激活用于在細胞膜上進行表達,CD62P具有細胞粘附功能的同時能夠有效反應出血小板在患者機體內被激活的狀態。D-D是由交聯纖維蛋白被纖溶酶裂解后產生的D-二聚體,在血栓形成的過程中是可溶性纖維蛋白原和不溶性交聯蛋白的轉化。ET-1具有收縮血管的功能,TM具有抑制凝血作用。若ET指標濃度提升,可能會造成TM指標濃度提升。通過對止血調節進行檢驗,能夠反映出機體血栓形成狀態,有利于對疾病的診斷,能夠有效提升臨床診斷準確率。關于深靜脈血栓形成與止血調節在臨床檢驗的深入價值,有待再研究。
綜上所述,內凝血狀態和纖溶狀態被破壞以及纖維蛋白在血管內生成都會引發患者出現血栓。深靜脈血栓與ET-1、CD62P、D-D、TM指標有緊密關系,通過對止血指標進行檢驗,能夠清晰反映出機體血栓形成狀態,有利于臨床對疾病的診斷,提升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具有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