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梅,黃釗云,莫清梅,李明燈,區淑妙
(梧州市中醫醫院,廣西 梧州)
胃脘痛又稱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稱之為胃脘痛[1]。胃脘痛以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要癥狀,且具有經常反復發作的特點。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癥。本研究應用腹部穴位按摩聯合改良隔姜灸,取得了顯著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全部研究對象均來源于廣西梧州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住院治療的被診斷為脾胃虛寒型胃脘痛且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采用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0~60歲,平均(45.44±8.87)歲;病程3~18年,平均(9.96±4.32)年。實驗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31~59歲,平均(43.92±8.35)歲;病程2~20年,平均(10.54±4.84)年。2組在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①胃脘部或上腹部綿綿作痛,饑餓時加重,得食疼痛緩解,喜溫喜按,伴有食欲不振,脘腹痞悶或脹滿,泛吐清水,吞酸嘈雜,神疲乏力,上腹部發涼,手足不溫,大便稀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無力;②發病或急或緩,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累受寒有關,常有反復發作病史;③胃鏡檢查可見胃、十二指腸黏膜炎癥或潰瘍等病變。
1.2.2 排除標準
①有消化道出血或病理診斷考慮惡病變的患者;②近2周內有服用抑酸劑、胃粘膜保護劑等藥物治療的患者;③妊娠或準備妊娠的婦女或哺乳期婦女;④伴有明顯心、腦、肝、腎、呼吸等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⑤ 有隔姜灸禁忌癥的患者。
選擇梧州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住院的100例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在30 -60歲之間,經內鏡診斷為慢性胃炎,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西醫基礎綜合治療以及常規護理:泮托拉唑腸溶片40mg,一天一次,早餐前口服,一療程10天,治療2療程;并囑患者飲食控制,適量運動;實驗組:在西醫基礎綜合基礎上,先予以腹部穴位按摩,待腹部穴位按摩結束后施以改良隔姜灸。 腹部穴位按摩方法:按摩前排空膀胱,勿進食過飽,協助患者雙腿屈曲,用石蠟油或甘油潤滑腹部皮膚,操作者溫暖雙手,順時針依排泄流向雙掌重疊,按壓腹部體表,手掌面做節律性環旋運動,肘關節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由輕面重、不可暴力按壓,頻率120次/分,按摩時間3~5分鐘。取腹部中脘、天樞、大橫、任脈、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等經絡穴位進行按摩、推、指揉,以患者感到酸脹感為宜,待治療部位局部皮膚出現微紅,則按摩結束,時間需要15~20分鐘; 改良隔姜灸方法:取新鮮洗凈后的老姜2000~2500 g,榨汁機打碎,再將榨出的姜汁約100~150mL 與打碎的姜末混合拌勻,置入微波爐加溫至39℃~41℃。患者取仰臥位,露出腹部,注意保暖,清潔局部皮膚,選取我科自行設計的可塑形框架,寬度根據患者腹部大小調節框架寬度,框架高度為4厘米,外套由紗布縫制而成的布袋,固定好,置于患者腹部,框架上緣在劍突下,下緣約在臍下4寸,兩側寬度根據患者腹部大小調節,然后將姜末置于框架內,壘砌成厚約4~5cm的姜坯。將艾絨在姜坯上沿任脈及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兩側捏砌制作成高約1~2cm連續的山形艾炷,將艾絨點燃。待艾絨將燃盡15min后,用皮膚測溫儀監測治療腹部皮膚溫度,待溫度下降至35℃左右后,繼續在原燃燒點上將艾絨捏砌成連續的山形艾炷,艾絨會繼續燃燒,按照此法添加艾絨共3回,每次艾絨燃燒治療15~30min,灸后皮膚潮紅,患者感覺腹部皮膚溫暖。每天治療1次,每一療程為10天,共觀察2療程。
1.5.1 VAS評分
采用數字疼痛評估量表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通過詢問患者,讓患者自己圈出一個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數字。
1.5.2 護理滿意度
護理滿意度主要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指標。滿意:分數為90~100分;一般:分數為50~89分;不滿意:分數為0~49分。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均數t檢驗,等級分組資料采用成組設計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經過護理后,2組VAS評分比較,實驗組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患者的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前后VAS評分比較
2.2 經過護理后,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高于對照組的80%,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脾胃虛寒型胃脘痛應治以益氣健脾,溫胃止痛為法[2]。中醫認為,可通過刺激體表穴位傳達到臟腑,治療臟腑病癥,腹部按摩,利用摩、推、指揉手法刺激局部,可通調腑氣,興奮胃腸道平滑肌,促進胃腸道運動功能,培元補虛[3];隔姜灸腹部,對患者進行治療可起到通經和絡和溫經止痛效果,使得脾胃氣血順暢,進而將臨床癥狀表現改善[4]。與傳統隔姜灸比較,改良隔姜灸使用生姜末,可使腹部穴位體表面積增大,體表受熱更加均勻,且姜末制作成姜坯,可塑性更好,患者可變動體位而不易使姜坯散落,治療安全性、舒適性明顯優于傳統隔姜灸[5]。本研究采用腹部穴位按摩聯合改良隔姜灸,通過腹部穴位按摩和改良隔姜灸的協同效應,作用于皮膚-經絡-臟腑,由表及里,以達到益氣健脾,溫胃止痛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護理后,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腹部穴位按摩聯合改良隔姜灸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病人的疼痛癥狀,能顯著提高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病人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